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视域下“四史”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胡潇涵
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 四川南充 637400
引言:
“四史”教育是非常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整体呈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历程。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四史”教育,发挥其深刻的教育价值,有利于促使学生养成或保持政治清醒,提升政治认同;促使学生树立理想信念,追求自我价值;促使学生吸取历史教训,增加忧患意识;促使学生提升爱国主义热情,赓续红色血脉,提升个人的精神文明与道德修养,等等。而如何才能将“四史”教育充分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中,如何利用好“四史”教育资源,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四史”教育简介
“四史”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整体呈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历程。“四史”教育即以“四史”为素材的教育形式。其中:党史记载党从创立到成熟的政治建设史,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新中国史聚焦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完善,展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轨迹;改革开放史记录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转型,凸显制度自我革新的勇气;社会主义发展史揭示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中国化创新。“四史”教育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提供更加真实、更加鲜活的素材,有效解决传统思政课上教学内容理论化、知识概念抽象化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育人价值
(一)促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政治认同
“四史”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历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清醒的历史自觉、坚定的历史自信、强烈的责任担当,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的伟大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不畏艰辛、不懈奋斗、敢于斗争的奋斗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以唯物主义为方法、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的治国理念先进性,等等。将“四史”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政课中,让广大学生深刻感受共产党的精神,继承红色文化,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增强对党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夯实理想信念基石[1]。
(二)促使学生树立历史清醒,提升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能改变历史与事实”。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真实的、是客观的,是“最好的教科书”,将“四史”教育融入到高职院校思政课中,就是在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客观规律,吸收历史教训,形成科学的历史认知,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走好现在和未来之路。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不尊重历史事实甚至“指鹿为马”,用一些片面的材料、用以偏概全的方式贬损革命,抨击社会主义,“四史”教育的融入,促使学生树立历史清醒,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三)促使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提升使命担当
在“四史”回顾中,将会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以及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改革开放的创新精神、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精神等,也会有助于促使学生提升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厚植家国情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奋斗目标与使命,中国正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奋斗,新时代赋予新青年重任,学习“四史”,学生从中吸取精神能量,也会促使学生提升新时代使命担当与社会责任感,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添砖添瓦 [2]。
(四)促使学生吸取精神能量,养成良好品格
分析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其“底色”是爱国、爱民族、爱人民的“红色”精神,在此基础上,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等美好品质。将“四史”教育融入到高职院校思政课中,引导学生从革命先辈的奋斗史、国家建设的攻坚克难历程中吸取精神能量,也势必能够促使学生养成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实事求是、甘于奉献、勇于斗争等良好品格,促使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视域下“四史”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一)整合“四史”教育资源
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视域下,对“四史”教育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起点就在于对“四史”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整合。高职院校或思政课教师需要在课前将与“四史”相关的历史文献、新闻资料以及艺术作品等进行资料收集,坚持以讲好“四史”故事和党史故事为目标,对各类“四史”教育资源进行开发与整合,建立健全“四史”教育数字化资源库,开发线上“四史”案例库、微课视频及虚拟展馆等,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逻辑脉络融入思政必修课,挖掘历史事件与理论原理的内在联系。同时,思政课教师可选取红色遗址、革命纪念馆等实践教学资源,后续引导学生进行实地研学。此外,教师也可结合区域内“四史”经典资源,编写地方特色案例读本,增强教学感染力。以为例,可选取南充地区特色的“四史”教育资源形成精品思政课资源,如朱德故里及纪念馆、罗瑞卿纪念馆、阆中市红军烈士纪念园等红色旧址资源;如历史文献《中国共产党南充历史大事记》,系统梳理1919—2019 年南充党史关键事件,涵盖党组织建设、武装斗争及社会发展历程;如《致敬改革开放 40 周年 , 见证南充蝶变》专题报道,展示南充地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经济与社会变革,等等 [3]。
(二)系统设计思政课程
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视域下,将“四史”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政课中,需要完善顶层设计,要树立“一盘棋”意识,推进校企融合、校社融合、线上线下融合,构建“小课堂”与“大社会”协同育人格局。对此,第一,相关院校要重视师资力量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四史”教育师资力量团队,可根据实际情况细分为主编教师、主讲教师、课程辅导教师、实践指导教师等,完善各自职责,通过举办专家讲座、组织教师培训、教研等方式,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四史”教育能力。第二,有序落实“四史”教育,学校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明确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任务目标,要求相关教师出计划书、路线图等,确保资源开发与应用覆盖思政课教学过程,并通过检课、听课、巡课等方式,以及对学生学情进行动态评测,考察“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成效。
(三)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在高职院校思政课中融入“四史”教育,思政课教师也需要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避免采用太过单调、枯燥的“四史”教育教育方式,而是积极应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通过讲授法、观察法、互动法、情境法、混合式、案例式、活动式等教学方法的应用,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思政课“四史”教育学情境中来。例如,开展混合式教学,构建“线上自学历史资料 + 线下专题研讨”的教学模式,引入时政热点资料,为例,可选取如“脱贫攻坚的实践智慧”、“白塔大桥结束摆渡历史”、“升钟水库建成价值”、“嘉陵江千吨级航道通航”等历史珍贵资料,引导学生先在线上学习历史,再在线下课堂专题研讨,让学生以历史规律为基础,以唯物史观为方法,客观分析南充地区社会主义发展路程,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深刻内涵。再例如,开展案例式教学,在将思政理论时融入真实历史案例,以为例,可选取升保暴动、顺泸起义、西区游击战、英烈故事(赵全英、林修杰等),红军公田制等真实历史案例,揭示南充党组织从思想启蒙、武装斗争到政权建设的完整历程;可选取改革开放成就(白塔大桥、升钟水库等)阐释制度优势,等等,促使学生深度融入到学习情境之中,获得深刻体验[4]。
(四)数字技术赋能“四史”教育
在教育数字化时代下,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让思政课“四史”教育变得更加直观生动,教师可向学生展示真实的、鲜活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资料,增强学生历史认识,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进一步提升思政课“四史”教育的有效性。以为例,教师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向学生呈现出一些真实的、鲜活的历史材料,如红色纪录片《红军公田碑》《隐秘征程—红军长征在四川》等,引导学生观看学习,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南充地区发生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理解党的伟大,提升针织认同和精神修养,养成新时代责任担当。在此基础上,AI、VR 技术的应用,可更为生动地还原“四史”资料,如VR 技术的应用,可打造虚拟世界,展示虚拟的历史故事,还原党的故事与党的精神,能够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般的感受,以为例,利用 VR 技术重构长征路,引领学生在虚拟世界中重温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经过四川全境的传奇故事、人文情感和重大事件、历史转折点等,其感染力更强,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5]。
(五)新媒体阵营传播
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中,线上教育的形式越来越广泛,将“四史”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政课中,相关教师也可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依托公众号、学习平台推送“党史百年天天读”等栏目,构建“指尖课堂”,选择恰当的“四史”教育材料上传,如央视纪录片《薪火相传》中红四方面军革命事迹片段等,如大型纪录片《嘉陵江》等,引导学生回顾历史、辨析历史、感知历史,树立政治清醒、历史清醒、现实清醒、文化清醒等。新媒体平台可利用算法推荐个性化学习资源,提升“四史”教育精准性,教师可在线上引导学生学习“四史”资料并展开互动,分析“四史”资料蕴含的道理,增长学生的知识库,促使学生提升家国情怀。
(六)强化“四史”实践教学
相关院校可挖掘当地革命旧址、历史人物故居等,组织学生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让学生参与红色旅游、红色体验、红色调查等活动,推动学生从“被动听”转向“主动讲”,在实践活动中增长对“四史”的体验感与认同感,增强“四史”教育的有效性。为例,南充地区是朱德、张澜、罗瑞卿等一代伟人的故乡,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者非常丰富的红色研学旅游资源,如朱德故里及纪念馆、罗瑞卿纪念馆、阆中市红军烈士纪念园,学校可精细设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组织学生参与红色旅游,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体会,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6]。
四、结语
总之,将“四史”教育融入到高职院校思政课中,让学生深化对“四史”资料的认识,引领学生树立政治认同、历史清醒、文化自信、责任担当等,有着非常积极的价值。相关教师需要对此科学设计,以历史逻辑赋能价值引领,通过“理论 + 实践”“线上 + 线下”“本土+ 通用”的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充分整合“四史”教育,用好、用活“四史”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超 .“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5,38(12):72-74+77.
[2] 丘小维 , 欧勇芬 .“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路逻辑 [J]. 中国军转民 ,2024,(21):216-219.
[3] 石月 . 立德树人理念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四史”教育融合路径与实效性研究 [J].才智 ,2025,(18):25-28.
[4] 王航 . 为有源头活水来—— 浅谈“ 四史” 学习与课程思政 [J]. 安徽教育科研 ,2024,(33):124-126.
[5] 王冲 , 郭鹏 .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四史”宣传教育的创新表征与实践路径 [J].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2024,34(05):166-168.
[6] 刘同松. 基于“四史”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索与实践[J]. 科学咨询,2024,(22):62-65.
课题项目:本文系 2022 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四史”教育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融合的探索”(项目编号:JG2022A15)
作者简介:胡潇涵,女,1995 年 11 月生,四川凉山人,硕士研究生,讲师,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