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行业高校影视艺术课程“美育 + 思政”实践路径探究
雷婷 岳堂
西南石油大学
“新文科是指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融合,促进多学科协同创新,培养具备宽口径、复合型、创新性特点的高素质人才的学科建设理念和实践探索”。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新文科建设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影视艺术课程作为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通过艺术与文化的结合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价值认同。尤其在行业高校中,如何通过影视艺术课程的教学实践,将美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实现德育与美育的双重目标,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行业高校影视艺术课程的时代挑战
在 2018 年 9 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笔者所在的西南石油大学以能源行业为特色,突出其鲜明的学科优势与行业背景,其影视艺术课程(如《影视鉴赏》《纪录片创作》《能源题材艺术创作实践》《短视频创意与制作》等)通常服务于两类对象:一是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提升综合素养;二是培养具有特定行业指向性的复合型艺术人才(如能源行业影视编导、巴蜀文化传播工作者等)。这类课程天然具备三重属性。美育属性,培养学生影像审美感知力、艺术鉴赏力与创作表达能力。思政属性,肩负价值引领、精神塑造、工匠精神、家国情怀培育的责任。行业属性,强调运用影视技能服务特定行业发展,解决行业传播、宣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然而,审视当前教学实践,“美育”与“思政”的融合常陷于困境,具体体现如下。
1. 美育思政“两张皮”, 育人合力不足。美育课程和思政课程在内容设计、教学目标上关联性不强,美育目标窄化为技术习得或娱乐化欣赏,思政目标沦为口号式宣教或生硬“贴标签”,未能深度融入人才培养核心目标,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和平台,难以形成“以美育德、以德促美”的合力。
2. 教师学科背景单一化,缺乏深度融合机制。学校现有美育教师多毕业于纯艺术院校或综合大学艺术专业,知识结构集中于艺术理论、技法、创作等,对能源科学、工程技术、行业文化、油气勘探、发展前沿等方面比较陌生,难以找到融合切入点。
3. 课程体系缺乏整体规划。学校现有美育课程和思政课程在内容设计、教学目标上关联性不强,与能源行业结合的较少。难以建立“艺术表达—专业实践—价值认同”的有机联系,未能充分利用美育的形象感染力、情感渗透力优势来增强思政教育对能源类高校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基于新文科背景下行业高校影视艺术课程“美育 + 思政”的实践策略
1. 新文科理念引领,跨界融合重构课程生态 。“新文科建设强调人文社会科学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结合,培养具备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新文科建设为行业高校影视艺术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推动影视艺术与学校主干学科的深度互嵌,实现知识体系的重组与育人生态的重构。
在新文科理念引领下能源类高校影视艺术课程应主动打破学科壁垒,融入学校主干学科知识体系(如工程伦理、环境科学、工程力学、化工工艺等),开设《能源艺术创作》《能源影像叙事》《纪录片创作—石油记忆》等课程实现知识交叉与思维碰撞,推动影视艺术与学校主干学科的深度互嵌,将能源知识与影视美学的跨界融合,实现知识体系的重组与育人生态的重构。在创作层面引入 VR、AR、XR 技术构建高危场景实训系统(如海油钻井作业、地质救援等等),学生可在虚拟环境中安全训练镜头调度与构图美学,同时体悟劳动者精神。运用 AI 剧本工具辅助生成故事雏形,通过对比机器逻辑与人文创意,引导学生反思创作主权与伦理边界。同时,可以搭建智能化“行业影像案例库”,分类集成大国重器建设纪录片、行业英模访谈等素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数字资源图谱。
2. 深挖特色资源,实现产教融合共生。笔者所在行业高校立足能源行业特色,深入挖掘学校发展史、行业奋斗史中的精神财富,凝练具有行业特质的思政元素,将行业面临的技术推广、科普宣传、文化传承、品牌塑造、社会责任等现实需求转化为教学项目或创作主题,推动影视艺术课程与石油基因深度融合,实现美育与思政的行业化落地。
做到深挖行业特色资源,实现产教项目融合共生。完整系统开发“石油精神影像库”,将“川中会战”黑白胶片转化为动态分镜教学包,通过慢镜头特写磨破的肩带、声效强化铿锵号子,使“人拉肩扛”奋斗精神可感可触。使用 AR 技术重现 1958 年工人攀爬场景,实现历史精神与当代艺术的时空对话。精准对接行业痛点,针对页岩气技术认知不足,制作钻探开发科普动画,用流体动力学可视化诠释“能源安全”战略;针对高原钻井事故,创作 VR井控演练交互影片,通过事故情景模拟强化“生命至上”理念。运用 AI 生成技术创作多部能源类 AIGC 电影,获北京国际电影节 AIGC 单元最佳音效奖。通过产教共生机制将行业基因深度植入育人全链条,为高校影视艺术课程提供“精神赋能—产业反哺—价值输出”的融合范式。
3. 美育思政同向同行,艺术化表达实现价值浸润。近年来,在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专项文件指导下,我们厘清了“高校美育课程虽然是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但不只是艺术课程,美育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环境、艺术展演等都属于美育课程的体系范畴”。因此,笔者所在的西南石油大学以“创作全流程价值植入”为核心,将石油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审美符号,在影视艺术实践中实现价值内化。
三、构建新文科背景下行业高校影视艺术课程“美育 + 思政”育人实践路径
1. 课程目标重构。在新文科背景下,行业高校影视艺术课程的目标重构应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核心,充分融合“美育 + 思政”的育人理念,旨在通过影视艺术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和价值观认同,从而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思想引领”的育人目标。具体而言,课程应强调在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强化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塑造,使他们不仅掌握影视制作的专业技能,还能够自觉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影视鉴赏》课程分析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时,引导学生不仅通过画面展现的视听语言了解导演和摄像操作技能,还理解了作品主题表达对国家、家庭和个人梦想的理解,增强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感。
课程目标的重构还应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在影视创作中探索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和时代精神,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例如,鼓励学生参与“油气行业发展主题宣传片”制作,不仅提升专业技能,还能通过作品展示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明确的目标设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潜能,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懂专业、懂文化、善创新的新时代影视艺术人才,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2. 内容体系创新。影视艺术课程的内容体系创新,紧紧围绕“美育 + 思政”这一双重目标进行深度整合与优化。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主题化课程模块”与“行业特色融入”的方式,实现课程内容的系统性构建和价值引领。例如,在主题化课程设计中,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设置“家国情怀与影像表达”“生态文明与纪录片创作”“社会责任与影视艺术”等模块。在“生态文明”模块中,结合当今全球关注的环境保护议题,鼓励学生拍摄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纪录片。以西南石油大学的学生课程实践为例,某小组创作的纪录短片《绿色能源的守护者》,通过记录石油技术人员如何在高寒地区实施环保与可持续开发,不仅展现了行业工作的社会责任感,也引发了观众对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平衡问题的深刻思考。与此同时,行业高校内容体系的创新应充分融入学校的学科与行业特色,将课程内容与专业背景深度结合。例如,西南石油大学的影视艺术课程可以将学校特色学科如石油工程、环境科学等融入影视创作中,打造“能源与影视”特色课程模块。在实际教学案例中,一组学生团队拍摄的短片《石油人的故事》,通过跟踪采访学校校友在海外石油开发中的工作与生活细节,展现了石油工程技术人员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这种结合行业特色的创作,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同时通过影像语言将行业的真实故事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达成了教育与传播的双重目标,也帮助学生在创作实践中深化了对行业价值与社会责任的认识,成为“美育 + 思政”目标实现的重要路径。
评价机制优化。影视艺术课程的评价机制优化是实现“美育 + 思政”双重目标的重要保障。传统的评价体系多以作品技术层面为核心,忽视了学生在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艺术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显然无法满足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教育需求。因此,构建多维度、多主体的综合评价体系成为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多维度评价中,课程应注重过程性与成果性评价的有机结合。例如,在过程性评价中,可以通过课堂讨论、阶段性创作展示、小组合作情况等环节,及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深度、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思政素养的积累。在西南石油大学的影视课程中,某学生团队在拍摄以“基层石油人生活”为主题的纪录片期间,通过分享创作方案、分析社会问题、调整叙事策略等,展现了从技术到价值观表达的综合成长。教师在评价时,不仅关注其拍摄技术与叙事逻辑的进步,还重点考察了学生对能源行业社会责任的认识提升及其情感表达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多主体的评价机制可以引入教师、学生同伴、校外专家和社会观众等多方视角,以确保课程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例如,在影视作品的成果性评价中,邀请校外行业专家从专业技术的角度评估作品质量,同时引入同伴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协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此外,通过定期举办校园短片展映会或线上公开放映活动,广泛收集观众的反馈意见,考察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与传播效果。以西南石油大学的一次校内展映活动为例,学生团队制作的公益短片《光之下》,以真实的镜头记录了光伏电板下的肥美草原现状情况,展现了光伏发电站牧光互补生态修复的环保可持续发展方式,孩童们的自由自在传递了人与自然感情的联结。展映时,观众的反馈不仅聚焦于影片的艺术感染力,还对影片所传递的环保理念给予了高度评价。这种评价机制的优化,不仅帮助学生在多维度评价中全面提升,更通过多主体反馈促进了作品的社会价值传播,真正实现了“美育 + 思政”的协同育人目标。
四、结语
新文科建设为行业高校影视艺术教育提供了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推动“美育”与“思政”深度融入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本研究提出的“三维融合”路径,强调在新文科理念指引下,深植行业沃土,以影视艺术之美为舟,载思想价值之魂,通过目标、内容、评价的系统性重构,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唯有持之以恒地探索与实践,行业高校影视艺术教育方能真正肩负起新文科赋予的使命,培养出德艺双馨、心怀家国、精通技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立斌,谢璐羽,石广禄 . 新文科下高质量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研究 [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4,43(6).
[2]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N]. 人民日报 ,2018-09-10(1).
[3] 李雪 . 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类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J].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2024(10).
[4] 郭声健,聂文婧. 高校美育教材建设:政策导向、现实诉求与创新思路[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3,22(03).
本文系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 2024 年度项目“智能化技术时代下戏剧影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31104092130553)、西南石油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2024—2026 年度项目“新文科背景下行业高校影视艺术类课程“美育 + 思政”建设路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2024JGYB8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