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研究

作者

刘欣欣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陕西行政学院) 陕西西安 710000

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是聚集创新要素、带动经济增长和文化繁荣的战略载体。在新质生产力强调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的新形势下,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目前我国文化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但面对新质生产力要求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文化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系统研究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文化产业集群的特征、问题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文化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

(一)数字化与智能化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群,已经完成了从“工具”到“引擎”的角色转变,成为驱动文化产业价值创造的核心动力。第一,在创作端,人机协同能够引发创意聚变。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正在深度改变文化创意的源头。剧本创作者可以用 AI 来进行故事结构推演和角色对白生成;音乐家靠 AI 作曲工具,能够在几分钟之内就能得到各种风格的旋律;设计师凭借 AI 绘画应用,把模糊的文字概念迅速变成高精度的视觉图像。这既极大降低了专业创作的门槛,又通过人机协同的方式,把创作者从繁杂的重复性劳动当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更高层次的构思和策划当中,创作出更加优质的作品。第二,在生产端,虚拟制作改变了生产流程。以影视和游戏产业为例,虚拟拍摄、云渲染、数字人等技术正在打破传统的制作模式。依靠 LED 屏幕和实时渲染引擎,导演可以在摄影棚里营造出任何想象中的场景,做到“所见即所得”的拍摄,极大地缩减了后期制作时间,而且提升了视觉表现力 [1]。虚拟偶像、数字主播的出现,更是塑造了永不疲倦、形象不断变化的新文化符号。这背后包含着动作捕捉,语音合成,AI 驱动等诸多技术的集成。第三,在传播端,算法驱动实现精准触达。抖音、B 站、小红书这些新媒体平台,核心是强大的算法推荐系统。这些系统通过分析海量用户数据,为每个人打造独特的“信息茧房”,将最契合他们兴趣的文化内容,例如短视频、文章、直播等,精准推送到眼前。这种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人找信息”的逻辑模式,变为“信息找人”,让文化产品的分发效率呈指数级增长。

(二)创新网络化与协同化

在新质生产力时代,创新并不仅仅局限于个体,而是呈现网络化与协同化。首先、创新主体的无限延展。集群的创新力量源泉变得空前多样,除了传统的公司、高校的艺术学院、科研院所的图形学实验室之外,甚至是包括 B 站上有百万粉丝的知识区 UP 主、在社交网络上展示自己作品的个人插画师,都是创新网络中的关键节点,这样的情形让创新的源泉无处不在,创新的活力也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2]。其次,协同模式的“云上”进化。数字化协同工具冲破了地理空间的束缚,依靠云端的项目管理软件(如飞书)、在线设计协同平台(如稿定、蓝湖等)以及代码托管社区(GitHub)等,让身处不同城市乃至不同国家的团队,能够围绕同一个文化项目开展创作,这种形式大大提升了资源调配效率和创新反应速度。最后,生态系统的共生逻辑。成功的文化产业集群,往往会呈现出一种“大企业建平台、中小企业创内容、个人创作者活生态”的共生状态。例如,腾讯、字节跳动这类平台型企业,它们会把自身的技术中台、流量平台以及资本支持开放出来,给数量众多的小型内容创作者赋能。通过举办开发者大赛,创作者激励计划等形式,营造出一个庞大而又繁茂的内容生态[3]。在这个生态系统里,大企业给予基础设施和规则,中小创作者供应创意和多样性,彼此互相依靠,一同把蛋糕做大,从而形成知识共享、利益共赢的创新共同体。

(三)产业边界的融合化

新质生产力加速了知识、技术、资本等要素的跨界流动,让产业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也从过去的表层“文化 +X”项目式合作,变成了“文化 ×X′′ 的深度合作。在这种新范式之下,文化不再是其他产业的“锦上添花”,而是成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情感内核或者价值符号,与其他产业要素相乘,创造出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这种深度的融合化体现在以下方面:文化 × 科技:这不仅仅是把科技用到文化生产上,而是指两者共同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物种”。比如“文化元宇宙”,就是把强文化 IP 和虚拟现实、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和现实世界平行的、有自己经济系统和社会关系的数字文化空间;再比如用数字孪生技术对历史文化遗产(如敦煌石窟)进行高精度复刻和动态演绎,既可以保护文物本身,又能创造出新的文化体验产品[4]。文化 × 旅游:融合模式从早期的“景点 + 演艺”升级为以强 IP 为牵引的全域沉浸式文旅体验。“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它不是实景演出,而是把戏剧、建筑、影像、商业、餐饮等多种业态熔铸成一个巨大的“戏剧之城”,游客在其中移步换景,自主探索,获得的是“穿越式”的文化体验。“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也是如此,它对唐代市井生活进行了精细复原,游客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全方位“浸入”盛唐文化,实现了文化消费与旅游消费的统一[5]。文化 × 制造:“国潮”这类消费潮流,就是文化赋能制造业的精彩表现。李宁、安踏这些品牌通过发掘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再与现代设计,潮流文化融合起来,就重新塑造了自身形象,大大增强了产品的附加价值以及消费者的认同感。这背后反映的是文化自信的崛起,同时也是文化创意同工业设计、材料科学、市场营销紧密结合的结果,标志着“中国制造”正在迈向“中国创造”和“中国品牌”的价值跨越。

二、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

(一)数字技术应用深度不足,创新动能有待激发。

其一,中小微文化企业面临 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一是认知度不高,企业主对前沿技术的价值、 高端的软硬件、云服务以及专业技术人 三是风险大,技术更新迭代快,投入后 会用、用不起”的现象。其二,数据价 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甚至政府与企业 有用户行为数据,票务平台有 第 二是挖掘价值的能力不 沉睡的资产无法转化为对用 据离成为驱动业务增长的“新要素”还差很远

(二)产业链协同水平不高,融合效应尚未显现。

第一,文化产业链条松散。文化产业链条长,环节多,包含 IP 原创、内容制作、渠道分发、宣传营销、衍生品开发等等。在理想状况 生价值倍增的闭环。但现实中,环节脱节的情况却很普遍。 个优 门的影视改编团队,而无法变成爆款影视剧; 部热门的影视 运作规划,从而错失将短暂热度变成长久商业收益的机会 ,盈利模式单一。第二,文化跨界只存在于表面。在“ +n ,但是大多都是“贴标签”式的表面文章。很多打着 吃+ 义乌小商品+ 大众化表演”,缺乏对当地文化的真正挖掘与 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力

(三)政策体系与体制机制创新滞后,发展环境需优化。

第一,现有的很多文化产业扶持政 都是针对传统业态而制定的,对于元宇宙、AIGC、数字资产、虚拟人等新业态、新模式,在 生事物在发展之初就面临规则不确定的风险。 信、发改、金融、网信等多个政府部门,各部门 现政策目标冲突或者支持力度分散的情况 业集群治理还是延续着传统工业园区管 指政府对企业的具体经营决策干预过多, 在搭建技术共享平台、营造创新交流氛围、提供专业法律金融 节和自我服务功能较弱。

三、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构建

(一)深化数字技术赋能,打造智慧文化产业集群。

第一,要想缩减中小微企业的 鸿 门槛和成本。这就须要政府同集群 集中式的价享用r 科技创模式,鼓核心技迅速和应用摸清数据的所 全和商更引导推荐策略, 驱动的根本转变

(二)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其一,要推动上下游密切配 台能够及时公布项目需求,比如剧本征集、美术外 棚的档期,精准对接 IP方、制作方、 渠道方 大力推行企业领航计划,要积极引 互联网企业充当领导角色,把 验的 IP 资源库、共享自己的全 业孵化器等,将中小企业纳入自身 ,要想让“文化 +” 合创新的特别区域或者实验室 等。这样的物理载体可以吸 公共实验设备、种子基金以及 培育新行业。更为重要的是,要 绑定。比如文旅集团可以与科技公 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最后必须 基金、文化资产证券化、完片担保等创新金融 估机构,为跨界融合项目提供稳定资金来源。

(三)优化政策与制度环境,激发集群发展活力。

一方面,要想应对产业的快速变化,政策就要制定更灵活、更协同的制度。可以成立由文化、科技、金融、网信、市场监管等部门参加的“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统筹规划,打通政策壁垒,实现政策集成供给和协同发力。对于AIGC、数字藏品这些监管难度大的新业态,可以大胆地尝试“监管沙盒”制度。所谓“监管沙盒”,就是划定一个风险可控的“试验区”,在特定区域或者特定时间,允许企业在试验区内进行创新试验,监管部门全程观察、测试并收集数据,在鼓励创新的同时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最后形成科学合理的监管规则。这种监管模式,能给新模式、新业态的成长留出空间和时间。另一方面,未来在集群治理上,应该从政府一家独大走向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要强化产业联盟的“桥梁”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下放部分管理权限,支持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赋予其制定行业标准、开展技能培训、发布产业报告、调解商业纠纷等实际职能,成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最终形成“政府引导、联盟协调、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各方权责分明,政府抓宏观、供服务、保底线;产业联盟抓内部、促自律;企业作为创新绝对主体,充分释放经营自主权,释放创新活力。而研究机构、中介组织、社区居民等社会力量则是补充,共同营造开放合作、公平竞争、活力迸发的集群生态。

四、结语

本研究系统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对文化 深刻影响及发展路径,同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举措。这些举措是提升新 长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本文为新质生产力与文化产业集群之间互动 也为政策制定者,集群管理者以及企业实践者提供了相关策略,为增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提升产业竞争力提供了可行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胡卫萍 , 杨德敏 . 文化数据转化应用中的产权确认:以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为视角 [J]. 企业经济 ,2025,44(05):68-76.

[2] 解学芳 , 林舒原 . 数智赋能乡村文化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与创新路径 [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46(04):128-137.

[3] 周 锦 . 新 质 生 产 力 视 角 下 文 化 产 业 数 字 化 发 展: 框 架、 机 理 和 路 径 [J]. 理 论 月刊 ,2025,(03):105-114+160.

[4] 杨泽光 , 陈永杰 . 新质生产力助推文化强国建设: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 [J]. 当代经济管理 ,2025,47(06):12-21.

[5] 王 娟 , 张 萌 , 肖 波 . 中 国 文 化 新 质 生 产 力: 水 平 测 度 与 动 态 演 进 [J]. 统 计 与 决策 ,2024,40(21):35-40.

[6] 解学芳 , 贺雪玲 . 新质生产力驱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范式与优化机制 [J]. 社会科学研究 ,2025,(02):25-35.

作者简介 : 刘欣欣,1987.9.8, 女,汉 籍贯 : 市人,学历 : 博士,学校及职称 : 讲师,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基金课题】2023 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研究( 编号:23BKS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