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技并修:高职工科院校服务" 三高四新" 战略的课程思政创新路径研究
赵红梅 王魁
湖南三一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2000
1 研究背景
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浪潮中,“三高四新”战略成为湖南发展的关键指引。这一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高度为湖南发展指明方向,也为湖南的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三高四新”战略的推进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作为支撑。高职工科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战略的实施成效。以服务“三高四新”战略为目标的课程思政,能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使命感,为国家先进制造业发展、科技创新突破以及内陆地区开放崛起贡献力量。
高职工科院校课程思政理论研究成果丰 众多学者积极投身研究,在课程思政重要性、实施路径及与德技并修关系等方面成果显著。但高职工科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多维度、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制约着育人实效的提升。
2.1 理论与实践融合存在显著短板
一方面,课程思政与工科专业的深度融合尚未形成系统化、可复制的模式,在具体学科领域的应用研究零散化,缺乏针对性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案例,导致不同专业难以借鉴推广有效经验。另一方面,现有研究多聚焦宏观策略探讨,对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机制、评价标准及效果评估体系建设不足,难以全面客观反映实际成效,使得课程思政推进缺乏精准的方向指引。
2.2 教学实践层面困境重重
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存在认知偏差,将其简单等同于思政课程的延伸,忽视了在专业课程中的有机融合,导致实施流于形式。教
学方式方法单一僵化,以教师讲授和灌输为主,学生参与感、体验感和获得感匮乏,未能充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增强互动性与趣味性。思
政元素与专业内容结合松散,育人元素在广度、深度和温度上存在欠缺,案例选取和理论讲解浮于表面,缺乏基于岗位和职业的思政内容。2.3 思政内容维度存在双重不足
专业特色挖掘欠缺,未能充分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素材,难以彰显工科专业的独特魅力与价值。技术伦理融合滞后,未将技术伦理教育有机嵌入专业教学,无法有效培养学生在工科领域的伦理意识与道德判断能力,削弱了课程思政对学生职业素养塑造的全面性。2.4 组织引导层面效能未显
“双带头人引领下的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发挥有限,在顶层设计、组织实施与监督评估等环节参与度不足,未能有效整合资源、凝聚教师力量。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教学存在“两张皮”现象,党建活动未紧密围绕课程思政需求开展,难以提供有力的思想引领与组织保障,削弱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2.5 产教融合维度协同机制不完善
企业参与度低,未能充分发挥在实践教学、案例提供、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的优势,校企合作多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难以将行业规范、职业精神等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教学。实践教学环节中,思政教育目标不明确、内容不系统,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的有效引导与考核,导致学生难以体会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的紧密联系,不利于综合素质提升。
3.1 对接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筑牢产业报国价值根基
高职工科院校要将培养学生的产业报国情怀作为核心目标,紧密对接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需求。在机械制造、智能制造、轨道交通等专业教学中,系统融入湖南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等本土标杆案例,通过解析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企业的技术迭代史和“万亿产业”成长路径,让学生直观感受产业升级的力量。依托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特色,开展“企业车间思政课”,邀请参与过重大装备制造的技术骨干分享心路历程,让学生在生产一线实训中真切体会“技能与产业同频、个人与国家共振”的深刻内涵,从而牢固树立“以技兴业、以业报国”的价值追求,明确作为先进制造业一线技术人才的时代责任。
3.2 立足科技创新高地定位,培育精益求精工匠素养
围绕科技创新高地建设,高职工科院校需聚焦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在实训教学中,以湖南企业攻克“卡脖子”技术的案例为蓝本,如中小航空发动机研制、特高压设备研发等,设计“毫米级精度控制”“工艺流程优化”等针对性实训项目,引导学生从“满足标准”转向“超越标准”。鼓励学生参与企业技术改良的“微创新”实践,比如针对生产线效率提升的小改造、设备性能优化的小发明等,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严谨细致、追求极致的职业习惯,让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为支撑科技创新的内在品质,助力他们成长为科技创新的一线实践者。
3.3 紧扣改革开放高地使命,塑造开放融通育人视野
紧扣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建设使命,高职工科院校要着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充分利用湖南“一带一部”区位优势,在汽车检测、机电一体化、新能源汽车等专业教学中,融入“中非经贸合作中的技术服务”“中欧班列装备维护标准”等国际案例。通过与外资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引入国际技能认证标准、组织跨境校企合作项目等方式,让学生在对比学习中既精通本土技术规范,又熟悉国际合作规则。同时,结合湖南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创新成果,讲解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路径与机遇,培养学生兼具本土根基与全球视野的开放型思维,使其成为推动内陆改革开放的技术力量。
3.4 衔接“四新”实践要求,强化实践创新行动自觉
针对“四新”使命中“闯新路子、展新作为”的要求,高职工科院校要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构建“课堂模拟—校内实训—企业实战”的递进式实践链条,在建筑工程、计算机应用等专业,以湖南“三高四新”重点工程为载体设计实训内容,如智慧园区建设、数字政务系统开发等。通过让学生参与真实项目的策划、实施与优化,引导他们将专业技能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感悟“创新不是空想,而是立足岗位的突破”,从而激发主动创新的内生动力,培养“敢闯敢试、善作善成”的行动自觉。
3.5 呼应高质量发展导向,厚植技术伦理责任担当
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高职工科院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伦理素养。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工科专业教学中,结合“三高”领域的技术应用案例,如智慧交通中的数据隐私保护、智能制造中的人机协作规范等,开展“技术伦理辩论赛”“职业场景伦理模拟”等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创新的边界与责任,明白“技术是手段,造福社会是目的”,培养他们“守底线、有温度”的职业操守,确保其在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过程中,始终坚守正确的价值导向,成为兼具技术能力与责任担当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4 德技并修导向下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创新
4.1 构建“三位一体”教学体系,实现思政
课程思政建设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融”,贾莉(2023)强调,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需要解决思政课与专业课相互割裂的问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1]。三一职院建立“理论教学 - 实践实训 - 社会服务”协同链条。理论课上《,机械制造基础》结合三一从“4 人创业”到全球工程机械巨头的发展史,讲解湖南制造业的产业自信;实训环节打造“红色车间”,张贴三一劳模焊接精度零误差的事迹海报,将劳模精神融入操作规范,比如要求学生在焊接实训中以“三一标准”把控每一道焊缝;组织学生参与长沙经开区“三高四新”重点项目的设备维护服务,在为三一智能产线提供配套技术支持中深化价值认同。开发的关联图谱将《液压与气动技术》知识点与三一泵车液压系统研发历程对接,培育学生技术报国情怀,实施后学生专业认同感提升 35%。
4.2 创新“四维协同”育人机制,激活产教融合思政效能
高月勤等(2023)指出,高职院校“三教”改革需通过“学校—专业群—专业”三级联动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其中产教融合型教师团队的校企联动是核心抓手 [2]。贾效彬等(2023)也强调,职业院校应构建以思政课为牵引、全员协同的育人体系,将职业精神、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学[3]。三一职院据此联合三一集团、湖南省工程机械协会及长沙经开区管委会构建“四维协同”平台,形成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在标准共建方面,四方参照三一集团“零缺陷”质量体系,共同制定《高职工科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将“如实记录故障数据”“设备调试溯源管理”等企业规范转化为《工程机械维修》等课程的诚信考核指标,使行业标准与思政要求形成量化对接。这种机制既解决了课程思政评价模糊化问题,又让学生提前适应企业职业规范,近三年学生实习违规率下降 42%。
在团队共育上,校企共建的“双师型”思政教学团队体现出独特优势。三一高级技师参与实训环节思政目标设计,如在发动机检测实训中,将企业“每颗螺丝扭矩误差不超 3%”的标准与“工匠精神”结合,要求学生记录调试数据时同步撰写《质量责任反思日志》。这种“技术标准+ 价值引领”的双目标设计,使学生职业素养考核通过率提升 28%。
“旋转门”机制的实施则实现了思政案例的动态更新。教师到三一参与技术攻关时,收集到“泵车臂架研发团队十年攻克 76 项技术瓶颈”等案例,转化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创新韧性”教学模块;企业骨干进校授课时,结合东南亚项目中“为符合当地环保标准主动升级设备”的经历,讲解“技术合规与国家形象”的深层关联。这种双向流动让思政教育内容始终与行业前沿同步,学生对“技术报国”的认同度达 91%。
该机制的核心价值在于突破了“学校单主体”的思政教育局限,通过政府政策引导、行业标准衔接、企业资源注入,形成“育人需求共提、教学资源共建、培养质量共评”的闭环,为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深度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4.3 打造“数字赋能”教学载体,拓展思政教育实践边界
王建颖和张红(2024)指出,数字化转型已推动课程思政从传统“思政课 + 专业课”模式向数字化“大思政课”转型,能实现思政
知识的“具身沉浸”和“数字生态”构建,为育人提供新路径 [4]。李亮靓(2020)也认为,信息化技术可构建资源共享平台,通过示范性
课程提升课程思政质量与覆盖面 。三一职院依托这些理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多元化数字思政教学载体[5]。4.3.1 开发虚拟仿真模块,沉浸式融入思政元素
冯瑞(2023)提出,数字化技术能提供丰富实践场景,通过虚拟仿真可将技术伦理教育融入专业教学 [6]。学院据此开发“三高四新”虚拟仿真模块,学生借助 VR 设备“走进”三一重工灯塔工厂,体验智能产线全流程。虚拟焊接实训中,系统展示劳模焊接轨迹与参数,同步播放其“追求零误差”访谈,将工匠精神融入训练。这种模式让抽象精神具象化,学生实训专注度提升 40%,对工匠精神认同度达92%。
4.3.2 利用网络课程平台,构建线上思政阵地
学院在网络课程平台设“数字思政专区”,将三一发展历程等制成微课嵌入专业课程。《统计学基础》在线课程的“产业数据透视”板,让学生通过分析三一数据,解读企业发展逻辑与担当。“技术报国”讨论区年均发帖超5000 条,增强了线上思政的覆盖面与互动性。
数字化转型为技术伦理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提供机遇,可通过跨学科联动解决技术道德问题 。学院搭建“技术伦理研讨”平台,结合三一智能装备案例设讨论主题,采用“案例呈现—分组辩论—专家点评”模式,邀请企业伦理委员会成员点评。如围绕“三一智慧工厂数据加密范围”辩论,让学生明确伦理底线,近三年学生因坚守数据伦理获表彰比例提升 30%。
数字化转型要求注重学生主体地位,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个性化教学。学院整合三一 200 多个案例、30 位专家故事,建立按主题分类的课程思政数字化资源库,涵盖丰富资料。资源库与教学平台对接,可精准推送案例,如《机械设计基础》自动关联“三一技术创新”案例。年更新案例50 余个,访问量1.2 万人次,实现资源动态共享。
实践表明,“数字赋能”载体打破传统思政时空限制,实现“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单向与双向”的融合,贴合工科学生认知习惯,提升参与感与认同感,为高职工科院校提供了可借鉴范例。4.4 完善“多元联动”保障体系,巩固课程思政建设成效
三一职院强化党建引领,推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主导课程思政方案设计,把“三高四新”战略学习纳入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计划,每月开展“课程思政融入研讨会”,邀请三一集团党委成员分享企业在践行战略中的实践经验,提升教师思政融入能力,近一年教师开发的课程思政案例数量同比增长 40%。建立“过程性 + 发展性”评价体系,在专业技能考核中增设“职业素养维度”,如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技能大赛中,除考核设备维修精度外,还评估学生在团队协作中是否主动承担难题、操作过程中是否严格遵守安全规范等,该维度权重占比 20%。设立课程思政创新基金,每年投入 50 万元支持教师开展“基于三一文化的工科思政元素挖掘”等课题研究,定期举办教学创新大赛,评选出的《从泵车研发看工匠精神》等优秀案例在全院推广,形成了“开发 - 实践 - 推广”的良性循环,有力巩固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
4.5 融合技术伦理与企业文化:课程思政的内涵拓展路径
原理(2024)指出,技术伦理的核心在于“伦理应用”,需通过跨学科联动解决技术发展中的道德问题,而企业文化作为组织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能为伦理教育提供具象化载体。三一职院通过“技术伦理筑基—企业文化铸魂—协同机制赋能”的三层架构,实现了课程思政内涵的深度拓展。
4.5.1 深耕技术伦理教育,筑牢科技向善的职业根基
在实践中技术伦理教育需处理好“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可以通过具象化案例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三一职院将技术伦理融入教学全流程,形成“案例剖析—实践反思—价值内化”的培养链条。在《C 语言及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中,引入三一智能车间曾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