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困境解析、机遇挖掘及路径优化研究
宋农涛
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江西南昌 330045
一、引言
随着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深入推进,小农户如何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命题。江西省作为农业大省,全省小农户数量约占农业经营主体的87%,其与现代农业的衔接状况直接关系到区域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近年来,江西省政府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体系的政策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诸多结构性矛盾与发展困境。2019 年印发《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升级和农机装备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 年,农机装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建成2-3 个具有规模优势、产业链完整的农机装备产业集群,农机装备产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据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数据显示,2022 年全省农业机械化率为 7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 个百分点;农产品电商渗透率不足15%,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产业链的程度仍然有限。这些数据折射出江西省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亟需从理论层面进行系统解析,从实践维度探索创新路径。
当前学术界对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三个维度:一是从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土地流转形式、农业合作社嵌入等组织形式创新(赵颖文,2025);二是基于技术采纳理论探讨数字农业对小农户的赋能机制;三是从价值链角度研究小农户与现代市场的利益联结方式。然而,现有研究在区域特殊性把握上存在明显不足,尤其缺乏对江西这类兼具粮食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双重属性地域的针对性研究。在实践层面,江西省独特的山地丘陵地形、分散化的耕地格局以及多元化的农业业态,使得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面临更复杂的约束条件,这要求研究必须建立在地化分析框架。
本研究立足于江西省情农情,通过构建“困境-机遇-路径”三维分析模型,旨在解决三个核心问题:第一是系统识别江西省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障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第二是深入挖掘数字经济、生态农业等新兴业态为小农户提供的跃迁机遇;第三是因地制宜设计具有江西特色的路径优化方案。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结合全省12 个县区的田野调查数据与典型案例,运用农户经济行为理论揭示小农户在现代农业体系中的结构位置。研究成果不仅能够丰富农业现代化理论的地域性研究谱系,更能为长江中游地区小农户转型升级提供政策参考,对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二、江西省小农户衔接困境的多维解析
1. 资源禀赋约束:土地细碎化与资本
江西省作为典型的南方丘陵山区农业省份,其耕地资源禀赋呈现出明显的细碎化特征。全省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耕地分布零散,户均经营规模偏小,这种特殊的资源条件对现代农业发展形成了多重制约。从农业生产条件来看,江西省复杂的地形地貌导致耕地呈现"散、小、杂"的分布特点。农户承包地往往分散在不同区位,田块面积普遍较小,且形状不规则。这种细碎化的土地利用格局,首先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有效推广。大型农业机械难以在零散的小块耕地上施展,而小型农机虽然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但使用效率低下,作业成本较高。同时,不同田块之间的地形高差和通行条件,也增加了农机跨区作业的难度。从规模经济效益角度考察,土地细碎化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分散的经营模式使得农业生产资料采购、生产技术应用、产品销售等环节都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农户在农资采购时难以获得批量优惠,在农产品销售时缺乏议价能力,在生产管理上也无法实现标准化操作。这种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状态,不仅抬高了单位生产成本,也制约了农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更值得关注的是,土地细碎化还阻碍了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效应在分散的经营模式下难以充分发挥,技术推广的成本相对较高。同时,小规模经营也降低了农户采纳新技术的预期收益,影响了其采用现代农业技术的积极性。这种技术采纳的滞后性,进一步强化了传统生产方式的路径依赖。这种资源约束还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在赣南等典型丘陵山区,耕地细碎化程度更为突出,田块分布的海拔高差更大,农业机械化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而在鄱阳湖平原等相对平坦区域,虽然耕地集中度相对较高,但仍存在田块规模偏小的问题。这种区域差异提示我们,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
(2)资本短缺限制产业升级
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资本短缺问题在江西省小农户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从融资约束和风险抵御两个维度,系统分析资本要素不足对小农户产业升级的制约机制。在融资约束方面,小农户面临典型的信贷配给困境。由于缺乏合规抵押物和完整财务记录,小农户难以满足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准入条件。实地调研显示,江西省农村地区银行贷款覆盖率不足40%,且贷款额度普遍低于实际需求。与此同时,民间借贷虽然可获得性较高,但年化利率普遍达到15%-24%,远高于正规金融渠道。这种融资困境形成恶性循环:资本短缺限制产业升级,而产业落后又进一步恶化融资条件。在风险抵御方面,农业保险的保障不足加剧了小农户的脆弱性。江西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率近年来达到80%,水稻政策保险覆盖率为 90%,但由于保险的保费高、赔付率低以及赔付不到位等问题使得农业政策保险没有起到较好的风险对冲效果。经济作物保险、设施农业保险等创新型险种发展滞后,无法满足产业升级中的风险保障需求。当遭遇自然灾害或市场波动时,缺乏风险对冲工具的小农户往往陷入"因灾致贫-因贫减产"的困境。
2. 市场对接障碍:信息不对称与价值链低端锁定
江西省小农户在市场对接方面面临多维困境,其核心问题在于市场信息传导机制失灵、电子商务发展瓶颈、价值链低端锁定效应以及品牌建设困境等结构性制约(周晗,2024)。从市场信息获取来看,小农户主要依赖传统熟人网络和本地经销商体系,这种单一的信息渠道导致严重的市场信号滞后,加之中间商的信息过滤和小农户自身信息解读能力不足,使其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明显的信息弱势地位,往往错过最佳销售时机。在电子商务发展方面,尽管"互联网+农业"战略持续推进,但受制于人力资本约束、物流成本高企和平台规则复杂等因素,小农户的线上销售占比长期低于15%。更深层次的价值链困境表现为小农户普遍陷入"初级产品陷阱",由于加工能力缺失、产业链整合不足和市场认知局限,导致其产品以原粮、鲜果等低附加值形态为主,难以参与深加工环节的价值分配。品牌建设方面同样面临严峻挑战,区域公共品牌存在滥用现象,企业品牌培育不足,质量标准执行不力等问题相互交织,典型案例显示抚州市东乡区某优质稻米因缺乏品牌支撑,销售溢价仅为10%-15%,远低于品牌农产品50%以上的溢价水平。这种多维度的市场对接困境形成相互强化的负向循环:信息不对称导致销售渠道单一,电子商务渗透不足限制市场半径,价值链低端锁定制约效益提升,品牌缺失进一步削弱议价能力。要破解这一困局,需要系统构建新型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培育专业化的农村电商服务主体,创新发展订单农业模式,同时完善区域品牌管理体系,通过多管齐下的制度创新,逐步提升小农户的市场对接能力,实现从传统生产导向向现代市场导向的发展模式转型。
3. 技术采纳困境:推广体系不健全与农户认知局限
当前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缺陷,主要表现为推广力量薄弱与技术适配性不足双重制约。从推广体系来看,基层农技服务力量严重不足,按照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的编制标准,平均每个乡镇农技站仅有2-3 名专职技术人员,却需要服务上千户农户,人均服务半径超过5 平方公里,这种"小马拉大车"的现状导致技术推广的深度和广度都难以保证。更关键的是,现有推广体系存在"重技术轻需求"的倾向,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推广方式,缺乏对小农户实际需求的精准把握。从技术供给角度看,许多现代农业技术存在明显的规模门槛,如智能温室每亩投资需数万元,无人机植保服务需要连片作业,这与江西省户均不足5 亩的细碎化经营现状形成尖锐矛盾。这种技术供给与经营规模的错配,导致许多先进技术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在农户层面,技术采纳障碍主要体现在认知能力和风险偏好两个维度。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小农户普遍具有显著的风险规避特征,其对新技术往往采取"观望-模仿"的渐进式采纳策略。实地调查发现,除非亲眼目睹周边农户成功应用,否则大多数小农户不愿率先尝试新技术。这种谨慎态度虽然降低了决策风险,但也导致技术扩散速度缓慢。另一个突出问题是人力资本约束,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程度已达35%以上,这部分群体对智慧农业设备的接受度和操作能力明显不足。以无人机植保为例,超过60%的50 岁以上农户表示"看不懂"、"不会用"。这种"数字鸿沟"使得许多本可提升效率的现代农业技术难以落地生根。要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构建"需求导向型"技术推广体系,重点发展适合小规模经营的适用技术,同时加强示范带动和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小农户的技术采纳意愿和应用能力。
三、江西省小农户衔接机遇分析
1. 政策机遇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政策为江西省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带来了巨大红利。国家在资金投入、项目建设、产业扶持等方面给予了大量支持,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省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试点的开展,旨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小农户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服务,助力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
2. 产业机遇
江西省特色农业优势明显,脐橙、油茶、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以脐橙为例,通过发展全产业链,从种植、采摘、加工到销售,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带动了大量小农户增收致富。同时,江西省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农耕文旅、生态康养等三产融合项目发展潜力巨大。小农户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增加收入来源。
3. 技术机遇
江西省数字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省已建成农业物联网基地152 个。这些物联网基地通过应用传感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环境、农作物生长状况的实时监测和精准管理。小农户可以借助这些数字农业基础设施,获取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此外,5G 网络在农村地区的逐步覆盖,为农产品电商销售和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网络条件。
四、衔接路径优化:构建 “三维协同” 衔接机制
1. 主体能力提升维度
构建分层培训体系,针对青年农户和老年农户的不同特点开展培训(梁巧,2024)。对青年农户,重点培训数字技能,如电商运营、数据分析等,使其能够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农产品销售;对老年农户,推广适老技术,如简易的农业机械操作、病虫害防治方法等,帮助他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小农户组建家庭农场联盟,通过联合经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市场竞争力。
2. 服务体系创新维度
针对小农户生产经营中的现实困境,江西省应重点培育"全程托管+环节服务"的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张会萍,2025)。该模式通过服务规模经营替代土地规模经营,有效破解小农户面临的劳动力短缺、技术匮乏等瓶颈问题。在具体实施层面,可采取梯度推进策略:对于完全脱离农业生产的农户,提供从种到收的全程托管服务;对于兼业农户,则提供播种、植保、收割等关键环节的专业化服务。在服务主体培育方面,应重点扶持农机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等新型服务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方式提升服务能力。同时,应加快构建县域农产品电商服务体系。依托县级电商服务中心,整合区域内农产品资源,建立统一的品控标准、包装规范和物流体系。重点要健全"县有中心、乡有站点、村有网点"的三级服务体系,培育本土电商服务商,帮助小农户解决网店运营、营销推广等专业难题。
3. 政策制度保障维度
建立小农户专项发展基金,用于支持小农户的技术培训、生产设施建设、品牌培育等。基金可以通过政府财政拨款、社会资本投入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为小农户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完善“保险+期货”风险分担机制,通过农业保险保障小农户的基本收益,利用期货市场对冲价格风险,降低小农户因自然灾害、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带来的损失,增强小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
七、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深入分析了江西省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困境、机遇,并提出了相应的路径优化建议。研究发现,土地细碎化、技术采纳率低、市场渠道不畅、政策执行偏差等因素制约着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而政策支持、特色产业发展、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完善等为实现有效衔接提供了机遇。通过构建“三维协同”衔接机制,从主体能力提升、服务体系创新、政策制度保障三个维度入手,可以有效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在数据收集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数据覆盖范围主要集中在部分地区,未能全面涵盖江西省所有县域。同时,由于研究时间较短,缺乏对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情况的动态跟踪,难以准确把握其长期发展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1]赵颖文,许钰莎,王森培.分化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现实困顿与实践进路[J].农业经济,2025,(05):78-80
[2]周晗,朱谦,孙晓然.扶贫助农视角下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24,(05):140-142.
[3]梁巧,韩子名,刘文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具有小农户包容性吗[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4,44(06):37-56.
[4]张会萍,谷华菩.双重组织化:村集体统筹小农户生产托管的逻辑与路径[J].农村经济,2025,(03):16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