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调剂的大学生学风建设
印虹 刘佳亮
1 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 225000 江苏扬州 2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 225000 江苏扬州
服从专业调剂策略在增加考生高考的提档录取率方面确实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使得孩子们可以进入一个位次稍好的大学进行深造[]。但是这些考生一旦进入理想的大学后,对自己的调剂专业认同度不高、学习动力不足、甚至出现厌学等等现象,成为家长、教师眼中的“问题学生”[]。一些大学有转专业的政策,但是由于专业调剂的考生通常实力欠缺,往往转专业成功的比率又比较低,再次增加了他们的挫败感,进一步导致了厌学、抵触等情绪的扩张,“问题学生”进一步地走向迷茫、放弃的边缘,是高校优良学风的后进者,另最近几年凸显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与其学业后进有着重要的关系,固本文想从以下几个途径来帮助专业调剂大学生建设相对优良的学风,扭转其学习后进的现状[3]。
一、基于思政教师途径
专业的思政教师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4],但是专业的思政教师往往不是专业课的教师,思政教师本身对于调剂专业的认知就比较粗浅,所以短期的激励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长期的话,由于尚无专业的认同,“问题学生”很容易回到原来的状况。同时思政教师往往具有学生小干部的思维模式,使得思政教师与调剂专业的大学生往往距离感较大,思政教师在帮助专业调剂的大学生的学风建设功能有限,尚无优势。建议思政教师可以增加冷热专业的认知,辩证看待大学专业的冷热变化对思政教师提高学生学风可能具有良好的作用[5]。
二、基于专业课教师途径
专业课教师对于专业的认知有一定的行业积累,对于行业的历史和未来都具有一定的把握能力[6]。打铁还需自身硬,专业课教师的知识储备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对“问题学生”起到吸引的积极作用。利用其自身的魅力,这来源于专业课教师各个维度对专业的展现,让调剂学生爱上这个调剂专业,自然而然会影响其学风,久而久之更会蔚然成风。该策略的得以实现对专业课教师的要求非常高,需要任课教师不断地提升自己。更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在热冷专业的建设时注意平衡,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重要得多,因为专业的冷热其实随着时代的变化是非常快的,把握住这个平衡才能真正地全面把学校建设好[7]。
三、基于自我途径
高考专业的调剂也好,转专业的限制也好,这只是表面问题,如果大学生可以意识到是自身的问题,即自身的实力尚欠缺所造成的。自省之后有一定自我认知的提高,学风将不会成为问题。如何提高自我认知:1、多与比自己优秀的同龄人交流;2、多与自己的大学老师交流;3、多与自己的内心交流。不断去磨砺自己,把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当成自己的试金石,取得真正地长足进步。学院在这方面也可以多组织优秀校友返校活动,多搭建与优秀者交流与互动的平台;更可以在暑假生活实践中让专业调剂大学生们走进优秀校友的企业深入与优秀先行者进行更深的沟通与影响[8]。
四、基于家长途径
家庭教育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往往被忽视。父母的角色其实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从主导到倾听。上大学前,孩子还是未成年人,所以监护人是主导为主。一旦孩子已经成年,要以多倾听、多助力为主,在孩子的倾诉前提下帮助其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双赢[9]。
五、总结
调剂大学生的学风建设目前是很困难的,需要多途径、多层级地合力才能有效地帮助到大学生。逃避问题并不可取,只有面对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去努力实践的。大学生更是教育工作者精神的财富,助力大学生成长也是自己的进步,正所谓教学相长。本文抛砖引玉,希望进一步地去实践与探索,摸索出好的办法帮助专业调剂大学生的成长,未来他们才会回馈母校,才能去建设好我们的家园,回馈社会。
参考文献:
[1]刘桐,王晓静,王雁.对高考中专业服从调剂考生入学后学习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科技信息,2009,(18):386+388.
[2]刘桐,王雁,王晓静,等.关于专业服从调剂考生对被调剂专业主观认识的调查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28):61.
[3] 王涛. 基于“ 三全育人” 理念的高校学风建设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5):76-78.
[4]梅荣.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学风建设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5]苗洪霞,王志华,刘群.高校学风建设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16,37(09):51-
[6]杨涛.加强高校学生学风建设的实现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5,(Z1):65-67.
[7]赵保全,丁三青.习近平关于高校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论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02):83-89.DOI:10.15938/j.cnki.iper.2018.02.028.
[8]李璟璐,王道明.朋辈榜样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0):65-67.
[9] 王 昭 . 协 同 视 角 下 的 大 学 生 学 风 建 设 研 究 [J]. 学 校 党 建 与 思 想 教育,2017,(15): 92-93+96 .
作者简介:印虹,男,1984 年-,江苏常州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营养与健康。
基金项目:教改课题(编号:YZUTSFS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