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究

作者

张潇尹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610000

引言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数字化转型,行业对具备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与跨界整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需求日益迫切。然而,传统《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课程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案例陈旧、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 学用脱节” ,难以适应产业新形态。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成为必然趋势,此外该课程在思政建设方面要求将文化自信、社会责任融入专业教育,亟需重构教学体系。

1 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课程概述

《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文化创意能力与项目策划实践技能。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课程围绕“ 创意生成-内容设计-项目策划-市场运营” 这一主线,系统讲授文化产业创意的基本理论、思维方法、策划流程与实施策略,课程主要涵盖影视娱乐、数字内容、文化旅游、非遗活化、节庆活动、文创产品开发等多个领域。

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创意思维、文案撰写、团队协作与项目执行能力的综合提升,教学内容既包括文化资源挖掘、市场调研、受众分析、品牌定位等基础模块,也融入 IP 运营、沉浸式体验、数字文创、短视频策划等前沿议题紧跟文化产业数字化、融合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课程突出“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广泛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真实文化资源出发,完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策划方案,同时课程还深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培养学生具备家国情怀与创新精神[1]。

2 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课程教学痛点

《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课程作为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创意能力、策划思维与实践素养的重要使命。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课程仍然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的痛点,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教材内容泛化,缺乏行业针对性是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课程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现有教材大多是从宏观层面系统介绍文化产业的整体策动逻辑,涵盖了影视、出版、旅游、艺术、非遗等多个领域,看似内容全面,实则广而不深,缺乏对文创产品开发、沉浸式演艺、数字文博等某一具体行业的专项策划指导,导致学生难以形成专业化的策划能力,知识体系呈现碎片化,难以有效应用于实际项目[2]。

其次,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案例更新滞后。课程教学中对于理论的讲授占据主导地位,实践环节占比偏低,学生多数是停留在撰写策划书的“ 文本作业” 层面,缺乏真实项目驱动的实战训练,同时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课程所采用的案例大多为早期文化旅游节、传统媒体推广等十年前的传统项目,未能及时吸纳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短视频 IP 运营、元宇宙展览、国潮文创、沉浸式戏剧等新兴成功案例,这就会导致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产业前沿严重脱节,削弱了课程的现实指导价值。

再次,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课程的教学方式单一,创意激发不足。高校中大多数的课堂仍沿袭“ 教师讲授-学生听讲-课后作业” 的传统模式,缺乏互动性、探究性与体验性教学设计,而且小组讨论常流于形式,缺乏专业引导与深度点评,学生创意思维受限,策划案趋于模板化、同质化,缺乏原创性、市场适应性与落地可行性。此外,在教学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课程中产教融合机制不健全,实践平台匮乏。课程与文创企业、非遗工坊、产业园区等外部主体合作不深,缺乏稳定的合作机制与真实项目导入,学生缺少参与实际策划、接受市场检验的机会。即便设置实践环节,也多为模拟性、虚拟性任务,缺乏行业专家参与评审与反馈,导致学生对产业运作逻辑、市场需求与用户心理理解不深。

最后,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课程的评价体系单一,忽视过程性成长与综合素养。课后的考核多以最终策划案为唯一依据,侧重文本规范性与完整性,忽视学生在创意生成、团队协作、方案迭代、路演表达等过程中的表现,难以全面反映其创新能力与实践潜力。同时,课程思政融入方式生硬,往往以“ 贴标签” 形式加入传统文化元素,未能真正将文化自信、社会责任与创意策划有机融合,育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3 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课程教学改革不仅是提升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更是推动文化创新、服务文化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文化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行业对具备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文化担当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在内容、方法与育人理念上已经难以适应这一变革,亟需通过系统性教学改革实现课程的转型升级。

首先,改革是破解学用脱节困境的迫切需要。当前课程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案例陈旧、产教分离等问题,导致学生策划能力薄弱,难以胜任真实项目,通过改革,高校可以引入真实项目驱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有效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其次,教学改革是激发学生创意潜能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意,而传统灌输式教学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融入案例教学、创意工作坊、项目路演等多元化教学方式,能够营造开放、互动的课堂生态,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与创新热情[3]。再次,改革有助于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价值引领。在创意策划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地域文化资源,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与家国情怀,更能在文创产品设计中传承工匠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此外,教学改革是推动科教融合、服务地方发展的有力支撑。通过将教师科研成果、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不仅能够反哺教学内容,还能孵化具有市场潜力的文创产品,助力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与产业升级。特别是在数字化、智能化趋势下,课程改革需及时纳入 IP 运营、元宇宙、短视频策划等新兴内容,保持课程的时代性与前瞻性。改革还有助于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从单一的结果性评价转向过程性、综合性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创意能力、团队协作与社会责任意识。

4 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措施

4.1 充实深化课程案例,线上预习线下讨论在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课程教学改革中,首先就需要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和时效性的案例,优秀的案例应该涵盖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项目,例如影视制作、文化旅游、艺术展览、数字文创等。从成功的文化 IP 打造案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进行创意挖掘、品牌定位和市场推广,而从失败的项目中,学生们能够吸取教训,了解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例如在分析某热门影视 IP 的全产业链开发过程,要关注原著改编、角色塑造、营销宣传、衍生产品开发等环节,让学生全面了解文化产业的运作模式。同时高校在改革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课程教学中药及时引入新兴领域的案例,例如虚拟现实在文化艺术展览中的应用、短视频平台的文创内容创作等,使学生紧跟行业发展趋势[4]。

线上预习环节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可以将精选的项目背景、策划方案、实施过程、成果展示等案例资料上传到线上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在课前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预习,了解案例的基本情况,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线上平台还可以设置讨论区,方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进行交流互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线下讨论则是在学生有一定预习基础上的深入探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案例中的关键问题,例如项目的创意亮点、策划策略的合理性、市场前景的分析等,学生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各抒己见,通过思维碰撞激发更多的创意和灵感。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同时高校还可以邀请行业专家或从业者参与课堂讨论,分享他们的实际经验和见解,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实用的建议。通过线上预习和线下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2 引入实用创意工具,激发创意协作潜能

引入实用创意工具是激发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课程中学生创意协作潜能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教师在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课程改革中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工具,这些工具能够帮助学生将复杂的创意和想法以直观的图形方式呈现出来,梳理思路,明确策划的重点和方向。在课程中,学生可以使用思维导图进行项目创意的头脑风暴,将各种想法和元素进行分类整理,形成完整的创意框架,同时思维导图还可以方便地进行修改和完善,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交流。

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引入创意激发软件,Scamper 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创意激发技巧,包括替代、合并、适应、修改/放大/减少、用其他用途、反转/重组、消除等七个方面。通过使用Scamper 方法工具,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现有的文化产品或项目进行创新和改进,激发他们的创意思维,例如在对一个文化旅游项目进行策划时,学生可以运用 Scamper 方法思考如何替代传统的旅游方式、合并不同的旅游资源、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修改项目的某些环节以增加吸引力等。

此外,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课程改革中还可以利用腾讯文档、石墨文档等在线协作平台,这些平台允许多个学生同时在线编辑文档,方便他们进行团队协作。在课程项目中,学生可以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策划方案的撰写、市场调研报告的制作等任务,在线协作平台还可以实时记录学生的编辑过程和修改内容,便于教师进行监督和指导。通过引入这些实用创意工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还能提高他们的协作效率和质量,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4.3 体验参与文艺项目,夯实创意策划基础

学校要积极与各类文化机构、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参与实际文艺项目的机会,例如高校与当地的剧院、美术馆、博物馆合作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艺术展览的策划与执行、舞台剧的创作与演出、文物展览的设计与推广等项目中,在参与这些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文化产业的各个环节,了解项目的运作流程和实际需求,积累实践经验。

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文化节、艺术展览、文艺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可以自主策划和组织这些活动,从活动主题的确定、内容的策划、宣传推广到活动的实施和评估,全过程参与,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自己的创意策划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例如学生在策划校园文化节时就需要考虑活动的主题定位、节目安排、场地布置、宣传渠道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团队合作和不断尝试,制定出具有创意和可行性的策划方案[5]。

同时,高校还要不断鼓励学生参加社会上的文创比赛和项目实践,这些比赛和项目通常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实际价值,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锻炼平台和展示机会。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可以与来自不同地区和背景的选手进行交流和竞争,学习到更多的创意和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总结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措施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不断充实深化课程案例,通过线上预习线下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通过引入实用创意工具,激发学生的创意协作潜能,鼓励体验参与文艺项目可以夯实学生的创意策划基础,这些措施相互补充能够共同推动课程教学的创新与发展,培养出更多适应文化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高校将不断探索和完善这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为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薛扉页.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究[C]//浙江省高等学校档案学会.档案教育融合发展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管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教研室,2025:224-226.

[2] 王茜. 高职院校文化创意与策划 专 业人才培养路径 探 索 [J]. 开封大学学报,2019,33(02):68-70.

[3]王琛.《文化创意产品策划》课程建设刍议——以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为例[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8(03):94-96.

[4]王祚.“ 文化产业项目策划” 课程的互动教学探索[J].传播与版权,2016(08):132-134.

[5]周云水.地方高校文化创意管理教学初探——以“ 客家文创产品开发” 课程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04):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