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论陈从周园林散文的“文园同构”特质

作者

齐悦彤

延边大学文学院 吉林延吉 133002

陈从周,原名郁文,晚年别号梓室,自称梓翁,浙江绍兴人。不仅是杰出的古建筑园林学家,其园林散文更以“文园同构”的特质,成就了文学与园林艺术的深度融合。文园同构指陈从周散文中文学表达与园林艺术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陈从周借散文阐释园林的营造法则与美学精髓;另一方面,园林的空间逻辑、审美意象又影响其散文的结构与意境。这种同构使其文本既非纯粹的学术科普,亦非单纯的抒情小品,而是。如叶圣陶所赞“熔哲文美术于一炉以论造园,臻此高境”,熔哲理、考据、诗情、画境于一炉。

一、文园同构的书写策略

陈从周不仅以文论园,更以园为文,将园林的空间逻辑与美学法则内化为散文创作的核心策略,形成独特的文园相通艺术。

其散文结构深受园林动观静观理论启发,模拟游览的节奏展开。《说园》开篇点出“园有静观、动观之分”,随即如导游般引领读者穿行于山水、建筑、花木、意境的论述序列,恰似园林中“入门—穿廊—登阁—望景”的空间体验。论网师园时,从欲扬先抑的入口布局,到云冈黄石山围隔,再到月到风来亭的豁然开朗——“明波若镜,渔矶高下,画桥迤逦,俱呈一池之中”,文字行进如视线游移,形成驰怀游目,咫尺千里的阅读节奏。结尾处迟迟举步,回首依恋,园尽而兴未阑也,更是对园林余韵理念的直接移植。

陈从周以文学家的敏感,将园林元素提炼为富有张力的意象符号。他赋予湖石“瘦、透、漏、皱”的品评标准,使顽石成为文人“卧游”精神的载体;以“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勾勒山水互依的动态关系,隐喻时间与生命的韵律。这些意象如盆景般凝练,兼具视觉质感与哲学深度。在《苏州沧浪亭》中,他引用苏子美诗句“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欲暖弄微晴”,以古诗意象激活读者对园景的想象,文字与实景在诗境中交融。

陈从周强调“造园如缀文”,核心在于全文气势立意而非辞汇叠砌。他将文贵乎气的理念植入园林品评,提出“佳园必求‘俗则屏之,佳则收之’,如文之伏笔,画之留白,少一分则缺,多一分则赘”。对苏州四大名园的论断即以此为标准:网师园妙在静中生趣,拙政园胜在移步换影,沧浪亭以沧古见长,留园则显“华瞻”气象。这种以气韵统领全局的品评方式,使散文自身也呈现出疏而不失旷,雅淡不流寒酸的意境统一性。

二、园林理论的文学转化

陈从周散文的独特魅力,在于其将园林建筑的学术理论转化为文学表达的能力。他擅长打通艺术门类壁垒,以诗、画、曲诠释园林,将园林构图类比绘画,无画处皆成妙境,点出留白的重要性;以书法笔意形容空间节奏,留园格局特征,而皆有节奏韵律;更将昆曲融入园林体验,称耦园山水间楼阁宜唱《游园》,笛声起时,山水皆成背景。这不仅阐释了园林的综合性艺术特质,也使散文充满诗意联想,读者可循其文字,构其画境,随其心境,游走于江南园林的廊间、树影之中。

陈从周的语言兼具文言的凝练与白话的流畅,形成雅健清逸的独特风格。其雅致体现于对古典词汇与诗词的娴熟运用,如引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喻留园空间层次,以“绿杨宜作两家春”点拙政园借景之妙。其“俗”则在于善用生活化比喻解构专业理论,如以“做人的道理”类比园林布局的谦抑原则。对仗句式的频繁使用,赋予文本如园景般的节奏韵律;而简净灵动的留白处理,尤得明清小品文神韵,言尽而意无穷。

《说园》系列采用传统笔记体写作,每条独立成段,随兴而至却暗含体系。自由生动,深入浅出,有效化解了理论阐述的枯燥感。但松散形式下是对造园法则的严谨归纳:从借景到尺度,从植物配置到意境营造,实则构建起完整的园林美学框架。这种形散神聚的特质,正是陈从周“造园有法无式”理论在文体层面的实践——法则清晰固定,表达方式却自由多变。

三、园林散文的文化哲思

陈从周的园林散文绝非单纯的景致描摹,而是使之成为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批判现代性困境的载体。

陈从周深谙中国传统思想,常借具体景观阐释抽象哲理。在《扬州园林与住宅》中,他对个园四季假山的解读堪称典范,四季轮回的假山造型,被赋予生命周期的隐喻,将道家“与四时合其序”的宇宙观具象化于方寸之地。网师园以“渔隐”为名,其营造的低调格局与题额,正是主人宋宗元阴柔、儒雅的低调归俗情怀的儒家伦理表达。禅宗美学则渗透于他对园林意境顿悟特质的把握,他肯定匾额题刻如禅机点化,能直指心性:“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人临其境,即无荷风,亦觉风在其中,发人遐思”。

陈从周的散文字里行间浸透着对传统文化式微的深切忧虑。他以园林为观察窗口,批判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断裂与生态破坏。在《说园(三)》中,他痛心疾首地写道:“开山断脉,打井汲泉,工程建设未与风景规划相配合,元气大伤,徒唤奈何”。趵突泉枯竭、九溪断流,象征工业化对自然元气的致命创伤。对西湖白堤柳树改造的批评更具文化批判深度:“尽易新苗,老树无一存者,顿失前观。‘全部肃清,彻底换班’,岂可用于治园耶?”“换班”一词犀利指向历史文脉被粗暴割裂的时代症结。

他对传统美学元素在现代设计中异化的批判同样尖锐。《说屏》中指出当代屏风“造型不够轻巧.....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说帘》慨叹“今日的建筑师、园林师们,似乎将帘已抛出九霄云外了”;《说影》更斥责电光霓虹制造“近乎庸俗的景观,使人感到刺激太过”。在《说园》中批评怡园漏窗“形既不称,景终外暴,无含蓄之美”,拙政园新门“庙堂气太甚”,实则在喻示为人处世之道谦虚为美德。

四、结语

陈从周散文打破了学术论文与文学创作的界限,开创了散文的新范式。其文本融合了建筑学的专业壁垒与文学的感性表达,使《说园》成为“研究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文献,被梁思成评价为‘熔中国文学与建筑学于一炉’”。他以文学之笔剖析园林艺术,将砖石草木转化为哲学与文化的隐喻;同时反哺自身创作,使散文结构如曲径通幽,语言如花木扶疏,意境如山水清音,这种双向建构铸就了其文本不可替代的价值,更为传统的现代阐释提供了成功案例。

参考文献

[1]贾岗.造园的哲学——读陈从周《说园》[J].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01):33-35.

[2]王素英.论陈从周散文艺术风格[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3):38-40.

[3]郭松.品味《说园》之艺术魅力[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10):204-205.

[4]程群,涂敏华.陈从周园林美学思想的独特品格[J].美与时代(上),2010,(05):13-18.

[5]高兴玺.陈从周园林美学研究[J].文艺研究,2011,(09):142-146.

[6]周艳芳.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7]段建强.陈从周“造园有法无式”论浅析[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7, 32(02):9-18.

[8]褚冬雪.园林论著的文学性分析[J].中国果树,2020,(0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