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稻渔综合种养对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和农民收入提升的影响研究

作者

王野龙

德惠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 身份证:220183198810043816

引言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农业生产模式面临资源利用效率低、生态压力大、农民增收乏力等问题,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将水稻种植与鱼类、虾类、蟹类等水生生物养殖相结合,形成 “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的生态农业系统。这种模式不仅符合绿色农业发展理念,还能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提升农业生产的多元化和经济效益。本文旨在分析稻渔综合种养对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和农民收入提升的具体影响,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参考。

一、稻渔综合种养对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的影响

(一)促进农业生产结构多元化

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往往以单一作物种植为主,结构相对简单,抗风险能力较弱。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打破了这种单一结构,通过在稻田中引入渔业养殖,使农业生产从单纯的种植业向种植与养殖结合的复合产业转变。这种转变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产业类型,形成了 “水稻 + 渔业” 的多元化生产体系。同时,渔业养殖的引入还能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如水产苗种培育、饲料加工等,进一步丰富农业生产结构的层次,推动农业从单一生产向多元复合生产转型。

(二)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不仅体现在产业类型的丰富上,还体现在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上。稻渔综合种养模式通过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效利用。在该模式中,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杂草、害虫可以成为鱼类等水生生物的食物, 又能为水稻 长提供天然肥料,形成了 “稻护渔、渔促稻” 的良性生态循环。这种循 和农药的使用, 产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同时提高了土地、水资源等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 资源的循环利用,农 构更加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三)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需要产业间的协同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为农业产业融合提供了有效载体。该模式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紧密结合,形成了 产业内部的融合。同时,为了满足市场对稻渔产品的需求,还会带动农 与 三产业的融合。例如,水稻和水产品可以通过深加工提升附 生态景观还可以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产业融合的发展 的生产环节向全产业链延伸,提升了农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稻渔综合种养对农民收入提升的影响

(一)增加农业生产直接收益

农民收入的提升首先依赖于农业生产收益的增加,稻渔综合种养模式通过 “一田双收” 的特点直接提高了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益。在传统稻田种植中,农民仅能通过水稻销售获得收入,而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保证水稻产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额外获得了鱼类、虾类等水产品的收益,使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产出大幅提高。此外,由于稻渔产品多为绿色、生态产品,符合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其市场价格相对较高,进一步增加了农民的直接生产收益。这种 “双收” 模式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收入来源,直接推动了收入水平的提升。

(二)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

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和市场波动影响较大,经营风险较高,是制约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稻渔综合种养模式通过多元化的生产结构,降低了农民对单一作物的依赖,从而分散了经营风险。当水稻市场价格波动或因自然灾害导致水稻减产时,水产品的收入可以弥补部分损失;反之,当水产品市场出现波动时,水稻的收益也能提供一定保障。这种 “双保险” 机制使农民的收入更加稳定,减少了因单一产业波动带来的收入大幅波动风险。同时,该模式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减少,降低了因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生产成本风险,进一步保障

了农民的收益稳定性。

(三)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不仅通过直接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还能通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拓展农民的增收渠道。随着稻渔综合种养规模的扩大,需要 的劳动 管理、 收获等环节,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农闲时期,渔业养 收入。此外,该模式还能推动农产品销售、加工等环节的发展,农民可以 商销售等环节获得额外收入。同时,部分地区还利用稻渔综合种养的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农民通过提供观光、采摘、餐饮等服务获得多元化收入,进一步拓宽了增收路径。

三、推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发展的

(一)加强技术指导与推广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对技术要求较高,涉及水稻种植、水产养殖、生态调控等多个领域的技术知识,农民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面临技术难题。因此,需要加强技术指导与推广工作,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帮助农民掌握稻田改造、品种选择、养殖管理等关键技术。同时,通过建立示范基地、举办技术培训班等方式,推广成熟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提高农民对该模式的认知和应用能力,确保模式能够在实际生产中发挥最大效益。

(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政策支持是推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扶持力度,如提供财政补贴用于稻田基础设施改造、水产苗种购买等,降低农民的初始投入成本。同时,完善金融支持政策,为农民提供低息贷款、农业保险等服务,解决农民在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难题和风险顾虑。此外,还应建立健全稻渔产品质量标准和监管体系,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三)培育市场流通体系

市场流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关键环节,完善的市场流通体系能够确保稻渔产品顺利销售,实现农民收入的提升。应加强稻渔产品市场建设,培育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电商平台,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同时,注重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稻渔产品品牌,通过品牌化经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认可度。此外,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及时为农民提供市场价格、需求变化等信息,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实现产销衔接,促进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良性发展。

结束语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作为一种生态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对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和农民收入提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在农业生产结构优化方面,该模式促进了生产结构的多元化、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了产业融合发展;在农民收入提升方面,通过增加直接收益、降低经营风险、拓展增收渠道等途径,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仍面临技术、政策、市场等方面的挑战,需要通过加强技术推广、完善政策支持、培育市场体系等措施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何霞, 尹辽平. 推行稻渔综合种养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J]. 云南农业, 2025, 39 (04): 35-37.

[2]窦志, 张耀元, 郭威, 陆静雯, 徐强, 汪本福, 高辉. 稻渔综合种养对土壤和水稻影响的研究进展[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5 (06): 836-845.

[3]邓永超, 张开云, 赵梦媛. 农业农村部《关于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解读[J]. 当代农机, 2023, (02): 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