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岔在站场改造中的研究与应用
李孝峰
铁路运输公司
摘 要:铁路是煤炭运输的主要手段,随着铁路行业高质量发展,使之站场岔区质量成为保障煤炭安全运输主要一环。本文就黄陵矿业铁路专用线七里镇站场道岔改造入手,选取与其相关的站场重点改造技术,在现阶段铁路更新改造中,在不影响正常煤炭安全运输的前提下,利用道岔数据、道岔岔区难点研究及分析,并结合实际改造难点对砼枕性能进行了评估,为道岔在车站的实际应用方面进一步推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数据分析;站场改造;岔区;砼枕
0引 言
道岔作为铁路线路的关键设备,其性能和可靠性对于保障列车运行安全和提高运输效率至关重要。依据现阶段状况,怎样在对铁路运输影响较小情形下,保证站场改造建设的安全进行,是必须要考虑的重点问题。文中将对既有线铁路站场改造探讨了其在车站中的应用情况,带动了经济发展和黄矿铁路运输进步,以及传统的木枕道岔和混凝土枕道岔使用进行系统优化,从而满足铁路专用线的正常运输的情况下,总结出该线路加固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所得结论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1工程背景
随着矿业公司跨越式发展,铁路运量逐渐攀升,随着重载5000吨列车运行,道岔通过使用率大幅提高,导致道岔出现各类病害,如木枕易腐朽、混凝土枕弹性较差等。岔区线路病害逐渐凸显,维修保养工时长,资金投入大,人工养护难度高,从而降低行车速度和安全性能,不但不易修缮而且影响行人、黄陵矿业铁路专用线的正常生产运营。七里镇木枕道岔病害如下图2所示。
2道岔数据研究
2.1道岔导曲线支距研究
令导曲线上各支距点i的横坐标为X_i,通常点间距为2m,则相应的支距y,支距点i所对应的偏角为γ_i。
由图中几何关系知
R-Rcosβ=Yg
则可得出Rcosβ=(R-Yg)/R,由三角函数可算出sinβ。
Rsinγ_i=Rsinβ+χ_i,则可得sinγ_i,进而求得cosγ_i。
则第i点的支距为
Yi=Yg+R(cosβ-cosγ_i)
式中:β—道岔转辙角。
2.2配轨研究
一组单开道岔,除转辙器、辙叉及护轨外,一般有8根连接轨,分4股,每股2根。所谓配轨就是计算这8根钢轨的长度并确定接头的位置。配轨时应考虑如下一些原则:
(1)转辙器及辙叉的左右基本轨长度,应尽可能一致以减少基本轨备件的数量,并有利于左右开道岔的互换;
(2)连接部分的钢轨不宜过短小号码道岔一般不小于4.5m,大号码道岔不小于6.25 m;
(3)配轨时应保证对接接头,并尽量使岔枕布置不发生困难,同时要考虑安装轨道电路绝缘接头的可能性;
(4)充分利用整轨、缩短轨、整轨的整分数倍的短轨,做到少锯切,少废弃,选用钢轨利用率较高的方案。
3站场的改造要点
3.1测量定位
按照设计坐标位置放出道岔岔心,并换手复核线间距、坐标,前后新旧线路的贯通,逐一核对。
3.2预铺道岔
预铺平台的设置必须稳固,在填方较高地段,先填筑土方,上部搭设枕木垛,按道岔标准图在技术外移测设的岔位处的平台上铺设道岔。
3.3封锁前准备工作
(1)材料准备:备足封锁时回填的道碓,保证新插入道岔道床的厚度﹑宽度。
(2)技术准备:封锁插人道岔位置的线路两端一般都需要重新配轨,由于点内锯轨占用封锁时间,因此需提前将两端的配轨经过反复测量后,确定配轨长度提前锯轨。
(3)封锁人员安排:确保施工封锁时,人员施工有序,忙而不乱,施工人员的分工十分重要,一般在封锁前把所有参加封锁的人员都要进行分工,必须分工到人,分工明确。
3.4安放走形滑轨
均匀承载道岔重量,横向走行滑轨的安放后应垂直道岔就位后的直股方向,又垂直于预铺道岔的直股方向。为使新预铺道岔滑移时省力,走行滑轮由起点向滑行方向轨面设2%的下坡,减少道岔滑行阻力。
3.5拆除原既有线道岔、线路
拆除旧道岔时,封锁施工命令下到后,人工拆除旧道岔及龙口线路,采用下设滑轨,由人工整体拨移出去的办法进行拆除,并由技术人员现场控制,使枕下保持设计厚度的道床。
3.6道岔滑行
安放走行滑轨及滑轮,用人工推道岔拖拉就位,当横移到位后,检查道岔纵向到位情况,配备16~20台压机进行,并设临时枕木垛或沙袋支撑砼岔枕底,先抽出走行滑轮,滑轨,然后采用逐层抽出枕木垛或捅破沙袋的办法慢慢使道岔落位。
3.7链接、起、拔道整修
连接:按照护桩位置,恢复道岔,将单开道岔组装成交叉渡线道岔,完成道岔接头的连接工作。
拔道:考虑整组道岔重量大、不易拨移的特点,道岔就位连接后在没有回填道昨的情况下,提高荒道质量,要求顺直到位,以减少整修中的拨道工作量。
起道:当荒道拨好后,先安排回填起道压机点处的道碓以保证起道作业顺利进行.
捣固:采用道岔捣固机进行捣固,尽量杜绝人力捣固,防止开通后增加大量的起道养护作业。
3.8现场质量控制
参照《铁路轨道施工及验收规范》、《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将道岔铺设过程中技术员按照施工验收规范全过程检查控制,将偏差全部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4应用效果分析
七里镇站场改造的实施,对现场环境污染较小,降低了道岔及灰枕病害的发生;从而有效缩短工务段对站场设施维修和保养强度,并能保证几何尺寸,使轨道弹性均匀,提高了轨道的稳定性,且不受气候、腐朽、虫蛀及火灾的影响,使用寿命长。此外,混凝土岔枕还具有较高的道床阻力,可提高线路的横向稳定性,外观平顺装饰美观,经济效益显著。如下图3所示。
5结论
正确运用道岔线路改造技术,降低5%左右物耗,从而大大缩短8%左右的施工工期,减少岔区道岔维修工作量20000工日以上,节约材料人工费在200万元以上,提高工作效率和站场质量,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
该站场改造符合绿色发展理念,在后期铁路运量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减少木材消耗和道岔维护工作量,减员增效,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不中断既有线行车,保持铁路运输畅通,对运营干扰较小,从而形成最大利益化,对行车运输进行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耐,党雨阳.既有线铁路站场改造关键技术要点研究[J]运输经济世界,2022(12):126-129.
[2]马玉平,王立.重载铁路运输要点研究[D]铁道技术,2021(6):79-83.
作者简介:李孝峰(1986),男,陕西蒲城人,毕业于西安科技大学,本科,助理工程师,现任陕西陕煤黄陵矿业铁路运输公司七里镇车站站长,从事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