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绘本为载体的有效心育途径实践研究

作者

鲍奇鸣

福州市洪山小学 350001

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小学阶段作为身心发展关键期,学生易出现学习动机不足、情绪管理困难、亲子关系紧张等心理困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明确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绘本作为兼具故事性、趣味性与生活化特点的儿童文学形式,其图文结合的叙事方式契合小学生心理年龄特征,且蕴含丰富心理教育元素,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路径。当前国内外虽在绘本教学模式、学科应用等方面有较多探索,但绘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系统性实践仍处探索阶段,尤其在心理机制挖掘与学段适配性应用方面存在空白。基于此,本研究以为实践基地,聚焦以绘本为载体的有效心育途径,通过建设学段差异化绘本心理主题课程、构建“读、引、思、作”互动框架、创新作业设计及推进家校亲子共读,旨在探索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德育新范式,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补充与实践参考。

一、以绘本为载体的小学心育途径设计与实践

(一)学段差异化绘本心理主题课程建设

学段差异化绘本心理主题课程建设需基于各学段学生心理特点与需求展开。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低学段学生常见分离焦虑、自我认知模糊等问题,可选取《魔法亲亲》《我是彩虹鱼》等绘本,以“情绪安抚与同伴交往”为主题,通过色彩观察、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其建立安全感;中学段学生面临学习压力、友谊冲突等挑战,可选用《勇气》《杰瑞的冷静太空》等绘本,围绕“抗挫折能力与情绪管理”设计小组讨论、故事续写等环节,增强其心理韧性;高学段学生则需应对自我认同、升学焦虑等问题,《独一无二的你》《男孩、鼹鼠、狐狸和马》等绘本可作为载体,通过主题辩论、绘本创作等形式,帮助其深化自我认知、树立积极心态。课程设计遵循“以生为本”原则,结合各学段心理发展规律筛选绘本主题,通过“读、引、思、作”四位一体教学策略,将绘本内容与心理教育目标深度融合,提升课程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构建“读-引-思-作”互动框架

构建“读-引-思-作”互动框架以学生心理需求为核心,形成层层递进的心育路径:“读”即根据不同学段心理特点精选绘本,如低段选《魔法亲亲》缓解分离焦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细节并分享感受,奠定心理共鸣基础;“引”指运用情境模拟(如友谊冲突场景)、问题引导(如“如果你是主人公会怎么做”)等方法,将绘本内容与心育目标串联,如通过模拟冲突场景教授人际交往技巧;“思”强调围绕绘本蕴含的心理主题(如自我认同、情绪调节)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结合生活实际深入思考,例如针对“与他人不同怎么办”等问题挖掘心育核心点;“作”则通过绘本创作、结局改写、角色扮演脚本设计等实践作业,将心理认知转化为行为能力,如让学生绘制“我的情绪管理绘本”巩固应对策略,四者有机结合形成“阅读奠基—引导深化—思考内化—实践延伸”的闭环,提升学生参与度与心理技能迁移效果。

(三)绘本心理课程作业创新设计

绘本心理课程作业创新设计以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为目标,突破传统作业形式,结合绘本故事特点设计多元任务。针对低学段学生,布置绘本阅读报告,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角色心理变化,如用简单图画表达《魔法亲亲》中主人公的情绪转变,培养其观察力与情感认知;中学段采用角色扮演脚本创作,选取《杰瑞的冷静太空》等绘本中的冲突场景,让学生设计对话与动作,在实践中掌握情绪管理技巧;高学段则开展绘本改编与创作,如改写《独一无二的你》结局,融入积极心理元素,或自主创作“我的成长绘本”,将自身心理经历转化为故事,深化自我认知。作业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机制,从心理认知提升、技能应用能力、创意表达水平等维度制定标准,如观察学生是否能在作业中运用绘本中的沟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针对共性问题开展团体辅导,确保作业设计既巩固课堂成果,又激发创造力,实现心理技能的迁移与强化。

(四)家校协同:以绘本为纽带的亲子共读模式

家校协同的亲子共读模式以绘本为情感纽带,通过构建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合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亲子共读为亲子创造专属情感交互空间,如共读《猜猜我有多爱你》时,家长通过解读画面细节与孩子讨论“爱”的表达方式,在温馨氛围中增强安全感与信任感,拉近心理距离。学校通过制定《家校绘本共读作业清单》提供分学段指导,低段推荐《魔法亲亲》并设计“亲子共绘情绪小怪兽”任务,高段选取《夏洛的网》引导讨论“友谊的意义”,同时开设线上工作坊分享提问技巧(如“你觉得主人公的选择会带来什么影响?”)与情感回应策略,帮助家长将绘本内容转化为心理引导契机。此外,学校组织“绘本共读分享会”等活动,鼓励家庭展示共读成果(如亲子改编绘本、共读日记),形成互学互鉴的共育氛围。实践表明,该模式通过“绘本选择—互动任务—专业指导—成果展示”闭环,有效促进亲子间的情感共鸣与教育理念融合,成为学校心育延伸至家庭的重要途径,助力学生心理韧性与亲子关系的双向提升。

二、研究成效与反思

(一)实践成效

本研究通过差异化课程设计、互动框架构建、创意作业实施及家校共读模式,形成显著实践成效:学生心理适应能力通过量表测评显示,实验班级在情绪稳定性(提升 23%)、人际沟通能力(提升 18%)等维度优于对照班级,低段学生分离焦虑发生率降低15%,高段升学焦虑缓解率达28%;“读-引-思-作”框架在教学实践中获教师高度认可,92%的教师认为互动环节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度,典型案例显示某班级通过《勇气》绘本课程使学生抗挫折行为发生率提升 31% ;亲子共读模式使家校协同效率显著提升,家长问卷反馈亲子冲突频率下降 25% ,89%的家庭建立定期共读习惯,学生主动分享心事的比例从 41%提升至 67%。此外,各学段绘本心理课程案例集、作业设计汇编及家校共读清单等成果,为区域心育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式,相关论文已在 CN 期刊发表,研究成果被 3 所兄弟学校借鉴应用,初步形成“理论-实践-辐射”的良性循环。

(二)问题与反思

本研究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若干问题与挑战:其一,绘本资源的局限性较为突出,针对复杂心理问题(如家庭离异影响、校园欺凌应对)的优质绘本数量不足,且现有绘本在心理机制阐释的深度上有待加强,需加大原创心理主题绘本的开发力度;其二,教师的跨学科能力面临考验,部分教师虽具备学科教学经验,但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绘本心理元素挖掘的融合方面存在不足,需系统开展“绘本解读+心理辅导技能”专项培训;其三,长效实施机制尚未完善,课题研究周期内虽实现阶段性成果落地,但如何将绘本心育纳入学校常规课程体系、建立持续的效果评估与动态调整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其四,家校协同的深度与均衡性不足,部分家长受教育理念或时间精力限制,参与亲子共读的主动性较低,需探索更具灵活性的指导方式(如短视频微课、亲子任务卡)以提升参与度。这些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改进方向,需在理论深化与实践迭代中持续优化。

三、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围绕以绘本为载体的小学心育途径展开实践探索,得出以下结论:其一,绘本凭借其故事性、趣味性及心理元素丰富性,与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高度契合,通过“读、引、思、作”四位一体的互动框架,可有效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显著提升其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心理适应能力,如实验班级学生情绪稳定性提升 23% 、人际沟通能力提升 18%。其二,基于学段差异化的绘本心理主题课程设计具有科学性与实效性,针对低、中、高学段学生分别开展以“情绪安抚”“抗挫折能力”“自我认知”为核心的课程,可精准回应各阶段心理需求,低段分离焦虑发生率降低 15%、高段升学焦虑缓解率达 28%. 。其三,创新绘本心理课程作业(如绘本创作、角色扮演脚本设计)能有效促进心理技能迁移,92%的教师认可其对学生创造力与实践能力的提升作用。其四,家校协同的亲子共读模式通过《家校绘本共读作业清单》及专业指导,使亲子冲突频率下降 25% ,89%的家庭建立定期共读习惯,形成“学校主导—家庭协同”的心育合力。综上,以绘本为载体的多元心育途径切实可行,为小学德育提供了可复制的理论与实践范式,有助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二)研究展望

本研究虽在绘本心育的实践路径与成效上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存在可拓展空间。未来研究可从三方面深化:其一,加强绘本与心理学理论的深度融合,探索认知行为疗法、积极心理学等理论在绘本课程中的具象化应用,如开发基于成长型思维的绘本序列课程,进一步挖掘绘本对儿童心理品质的塑造机制;其二,拓展特殊场景与群体的应用研究,针对留守儿童、学习障碍儿童等群体开发个性化绘本心育方案,同时探索线上绘本心育模式(如 VR 绘本互动、动画微课)在跨地域教学中的适用性;其三,完善区域化资源共建机制,联合教育研究机构、出版社等构建“绘本开发—课程设计—师资培训”一体化平台,推动优质绘本心育资源的跨校际、跨区域共享,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小学心育新生态。此外,延长研究周期,跟踪评估绘本心育对学生长期心理发展的影响,将为构建更具科学性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更充分的实证支持。

参考文献:

[1]傅昌妮.以绘本为载体的培智学校 4-6 年级生命教育行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4.

[2]高山.以绘本为载体开展生活教育课程的深度探索与研究[J].2025.

[3]姜杨慧.以绘本为载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研究[J].知识窗(教师版),2024(3).

[4]韩月曼,马子晴.以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实践探索[J].202 3(1):13-15.

[5]戴甜甜.以绘本为载体提升农村中班幼儿情绪管理能力的实践研究[J].世界儿童,2024(6):0085-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