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劳动教育实践研究基于“生活小当家”项目的探索
金亚群
江苏省淮安市博里中心幼儿园 223300
一、引言
劳动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应注重培养幼儿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与劳动意识。然而,当前幼儿园劳动教育存在内容碎片化、形式单一化等问题,常局限于简单的值日生任务,缺乏系统性与趣味性。“生活小当家” 项目以幼儿日常生活为切入点,通过创设真实劳动情境,引导幼儿在实践中学习与成长。本研究以某幼儿园 “生活小当家” 项目为案例,深入探讨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与育人成效。
二、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一)劳动教育理论溯源
杜威 “做中学” 理论强调,儿童的学习应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劳动教育正是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世界、建构认知的重要途径。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指出,儿童的发展需在社会互动与实践中实现,劳动过程中的合作与分工为幼儿提供了社会交往的平台,有助于其社会性发展。
(二)劳动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生活能力培养:通过劳动实践,幼儿可掌握穿衣、整理物品、清洁等生活技能,实现从依赖成人到自我服务的转变。
责任意识塑造:承担劳动任务能让幼儿理解个人行为对集体的影响,逐步形成责任意识与集体观念。
情感态度发展:劳动中的成功体验可增强幼儿自信心,合作劳动则有助于培养同理心与团队协作能力。
三、“生活小当家” 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一)项目目标定位
“生活小当家” 项目以 “立足生活、循序渐进” 为原则,设定三维目标:
技能目标:帮助幼儿掌握基础生活技能,如整理书包、分发餐具、种植养护植物等;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劳动的兴趣,树立 “劳动光荣” 的价值观;
社会目标:通过分工合作,提升幼儿的沟通能力与集体归属感。
(二)项目内容与实施策略生活自理类劳动:从 “自我服务” 到 “独立成长”
在小班 “整理小能手” 活动中,教师创设 “书包整理比赛” 情境,通过儿歌教学(如“书本排排坐,文具进小窝” )与分步示范,引导幼儿学会分类整理书包。中班开展 “衣物收纳挑战”,教师设计 “衣物分类游戏”,让幼儿将袜子、外套等按类别叠放整齐,并布置家庭延伸任务,鼓励家长拍摄幼儿在家整理衣物的视频,形成家园共育合力。例如,幼儿朵朵最初需教师反复提醒才能整理好物品,经过两个月的实践,已能主动整理玩具柜,并在家中帮助妈妈叠衣服。
班级服务类劳动:从 “个体参与” 到 “集体协作”
在大班 “班级小管家” 活动中,幼儿轮流担任 “午餐管理员”“植物养护员” 等角色。午餐管理员需协助教师分发餐具、提醒同伴安静用餐;植物养护员则负责给班级植物浇水、记录生长变化。教师通过制定《劳动任务卡》,明确各岗位职责,并组织 “劳动分享会”,让幼儿交流经验。如幼儿轩轩在担任 “图书管理员” 时,发现图书杂乱的问题,主动提出 “按类别贴标签” 的建议,带动其他幼儿共同参与图书整理,增强了班级责任感。
实践体验类劳动:从 “动手操作” 到 “探究学习”
幼儿园开辟 “小当家种植园”,各班级认领种植区域。教师引导幼儿参与播种、浇水、除草等全过程,结合科学领域开展观察记录活动。例如,在种植黄瓜时,幼儿每天用绘画记录植物生长变化,讨论 “为什么有的黄瓜长不大”,并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园艺师寻找答案。此外,幼儿园还组织 “小小烘焙师” 活动,幼儿在教师指导下制作饼干、水果沙拉,体验劳动与美食制作的乐趣,同时学习数学测量(如称量面粉 )、卫生安全
知识。
四、“生活小当家” 项目的实践成效与评估
(一)幼儿发展成效
生活技能显著提升:通过为期一学期的项目实施,参与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测评达标率从 65% 提升至 89% 。例如,小班幼儿穿鞋正确率从 42% 提高到 78% ,中班幼儿独立整理床铺的比例从 35% 提升至 68% 。
责任意识与合作能力增强:在班级服务劳动中, 92% 的幼儿能主动完成任务,同伴间互助行为增加 40‰ 。观察记录显示,幼儿在 “种植园” 劳动时,会自发分工协作,如一人浇水、一人记录、一人清理杂草。
学习兴趣与探究能力发展:在实践体验类劳动中,幼儿提出的探究性问题数量增长3 倍。例如,在 “小小烘焙师” 活动中,幼儿会主动思考 “为什么面团发酵后会变大”,并尝试通过实验验证猜想。
(二)项目评估方式
过程性评估:教师通过《幼儿劳动成长档案》记录幼儿参与劳动的态度、技能掌握情况及进步轨迹,结合日常观察撰写评语。
成果性评估:开展 “劳动技能展示会”,邀请家长观摩幼儿整理书包、种植成果汇报等活动;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家长对幼儿在家劳动表现的反馈。
反思性评估:定期组织教师团队研讨,分析项目实施中的问题(如任务难度是否匹配幼儿发展水平 ),并提出改进策略。
五、实践反思与优化建议
(一)现存问题
劳动内容差异化不足:部分任务未充分考虑幼儿个体差异,导致能力较弱的幼儿参与积极性不高。
家园协同深度待加强:部分家长存在 “重学习、轻劳动” 观念,未能有效配合幼儿园开展家庭劳动延伸活动。
成果转化形式单一:劳动教育成果多以展示为主,缺乏与其他领域(如艺术、语言 )的深度融合。
(二)优化策略
分层设计劳动任务:根据幼儿能力水平设计阶梯式任务,如为能力较弱的幼儿提供“辅助性岗位”(如协助分发餐具 ),为能力较强的幼儿设置 “挑战性任务”(如独立完成班级卫生检查 )。
强化家园共育机制:通过家长学校、亲子劳动日等活动,转变家长观念;设计 “家庭劳动打卡表”,鼓励家长记录幼儿在家劳动表现并反馈至班级。
推进跨领域融合:将劳动教育与艺术创作结合(如绘制 “劳动中的我” 主题画 )、与语言表达结合(如创编劳动儿歌 ),丰富劳动教育的呈现形式。
六、结论
“生活小当家” 项目通过生活化、游戏化的劳动实践,有效促进了幼儿生活技能、责任意识与社会情感的发展。其成功经验表明,幼儿园劳动教育需以幼儿实际生活为依托,注重情境创设、分层指导与家园协同。未来,可进一步深化劳动教育与课程体系的融合,探索劳动教育评价的科学化与个性化,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虞永平.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8.
[3]陈鹤琴.陈鹤琴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5]李季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