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理论下的小班绘本棋课程建构研究
苏桢雅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滨江苑幼儿园
一、研究背景与价值
目前棋类游戏多为幼儿从家带的商品棋,种类单一、材料相近,如飞行棋、象棋、五子棋等。且传统棋类游戏对幼儿入门有难度,与幼儿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不适应。因此,针对幼儿年龄特征,借鉴传统棋类规则开发符合其特点的棋类活动很有价值。绘本是幼儿喜爱的文学形式,将其与棋类游戏结合,能激发幼儿游戏兴趣、融入教育元素,促进其全面发展,这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呼应,强调教育扎根儿童生活、在实践互动中全面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园教育内容要“全面性”“启蒙性”且各方面相互渗透,体现新的幼儿教育课程整体观念导向。所以,本次以小班为例,以“绘本棋”为载体,将陶行知思想融入班级特色建设,通过游戏化学习方式,推动幼儿规则意识、合作能力与创造力等方面成长,探讨绘本棋课程实践路径与教育价值。
二、挑选贴合生活的绘本
挑选适合小班的绘本,要考虑孩子年龄特点、与棋游戏的逻辑拓展性,内容需与幼儿生活经验紧密相连,方便幼儿理解接受。画风应简洁明快、色彩鲜艳,符合幼儿审美,以吸引其注意力、激发阅读兴趣。绘本角色要生动可爱,便于幼儿识别记忆,助其在游戏中理解运用元素。故事情节要有趣味性和游戏性,引发幼儿好奇与探索欲,可选择情节跌宕、充满惊喜的,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难易程度要与幼儿认知水平适应,避免过难或过易,选择能激发思考、促进智力发展的,让幼儿获成就感,提升自信与学习动力。比如《好饿的毛毛虫》《小蓝和小黄》《好饿的小蛇》等描绘幼儿熟悉场景和角色的绘本,情节和角色行为能引发共鸣、有可拓展性,让幼儿易融入游戏情境。
经过系统化筛选的优质绘本,能构建沉浸式游戏场域,滋养幼儿全面发展。这些经教学设计的视觉化素材,会成为绘本棋课程核心动能,搭建认知迁移桥梁,让教育目标在趣味互动中实现。
三、制定基于生活实践的目标与措施
为确保绘本棋课程有效实施,结合幼儿特点、绘本选材和小班幼儿认知情况,设定学期目标和具体措施。因小班幼儿大多未接触过棋类游戏,本学期目标为:初步掌握棋类基本知识,能用剪刀石头布选下棋顺序、按骰子点数走棋;结合绘本与棋盘,学习下不同主题的棋;形成规则意识,养成积极精神,锻炼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通过游戏,幼儿学会遵守规则,理解社会规则重要性;提升社会交往能力;激发自主思考与创新,培养创造力。
具体措施有:通过游戏引导幼儿理解棋的组成、下棋顺序和走法;结合绘本主题将所学融入棋盘,如秋季开展水果翻翻棋,助幼儿了解棋类并产生兴趣;利用一日活动空余时间和区域,让幼儿潜移默化了解棋文化;建立家园合作,吸引幼儿参与,培养下棋习惯;正确引导下棋规则,教育幼儿爱动脑、守规则、不怕输。
四、生活化的活动与设计实施
有了以上的判断,我们就可以根据选择的绘本资源,结合孩子的能力,精心进行每月及每周的活动设计。活动的设计我还学会要思考一下原则:
1. 活动设计遵循由浅入深原则,结合幼儿生活经验。
从简单规则入手,如“石头剪刀布”游戏,让幼儿感受其关系,用骰子玩具辅助理解逻辑关系,配合儿歌锻炼小肌肉与出手节奏,建立初步棋类规则意识。融入绘本与生活经验设计棋盘棋子,如用《好饿的毛毛虫》元素,以石头剪刀布为规则,让幼儿感受棋盘结构、认识棋盘。通过涂颜色装饰棋盘,既锻炼幼儿技能、使棋盘个性化,又巩固“路径棋”构造认知。
2. 构建阶梯式活动体系,助幼儿深入发展。
精心设计活动流程,确保内容联系紧密、有递进性。幼儿掌握基础走棋规则后,增加棋盘复杂度、引入更多元素与路径选择,激发探索欲,提升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结合不同绘本设计主题棋盘游戏,如《小蓝和小黄》,设计“颜色对对碰棋”,为后续游戏铺垫,助幼儿理解友情主题、加深颜色情感感知。再深入设计“颜色翻翻棋”,通过规则难度递进,让幼儿学习颜色认知分类与社会技能。
3. 实施动态化调整机制,根据孩子情况及时调整。
活动实施中,教师要有敏锐观察力和灵活应变能力,留意幼儿游戏反应与状态。若幼儿对活动困惑或兴趣减退,教师应迅速调整游戏规则、降低难度或提供辅助,重燃其参与热情。如“《好饿的小蛇》户外路径棋”活动,若幼儿记不住规则,教师可用儿歌、图示等助其掌握。若活动效果不佳,教师还可调整进度,让幼儿在游戏中享受乐趣、不断进步。
不止于活动,构建教育生态,延伸学习时空。活动应融入幼儿生活,鼓励家长在家与孩子玩绘本棋游戏,每次游戏后与家长沟通玩法。亲子共玩能加深家庭情感,让孩子获更多陪伴支持。如《小蓝和小黄》的“颜色占领棋”材料简单,孩子回家随时能和家人玩,可培养涂色能力、提升对色彩的兴趣与思考方式、培养良好品质。此外,还与社区合作,将绘本棋活动带入社区,让更多孩子参与,使活动融入幼儿生活,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五、配套资源创设与评价体系
1. 创设班级资源区
为支持绘本棋活动,需创设配套资源。在教室设“绘本棋区域”,划分多块面,包括技巧版面、记录工具、棋子、骰子区、半成品材料区、成品游戏投放区、绘本游戏自制棋盘区、游戏记录板、一对一倾听版块、绘本故事脉络,满足幼儿多样游戏需求。技巧版面张贴走棋规则与技巧,助幼儿理解记忆;游戏记录板记录幼儿游戏情况,方便教师了解问题与成长,提升游戏水平。
2. 发展性评价体系构建
活动中,评价体系不可或缺,能记录幼儿“关键事件”,助教师了解表现与发展,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依据。根据活动内容设计不同评价,体系涵盖参与度、合作情况、解决问题能力等维度。教师通过定期观察记录,对幼儿针对性指导鼓励。
结语:
绘本棋课程的构建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通过以幼儿为中心,注重绘本的选择与游戏规则的设计,以及家园共育的实施,我们成功地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融入绘本棋课程中,推动了幼儿在规则意识、合作能力与创造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这一课程的实践与研究,为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幼儿绘本棋课程的建构提供了深刻的启示。通过深度融合游戏与生活,不仅丰富了幼儿的学习体验,还促进了其全面发展。在绘本棋活动中,幼儿不仅能够享受到游戏的乐趣,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内化规则意识,提升合作与竞争能力,激发创造力。这种以幼儿为中心、注重实践与体验的学习方式,正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现代幼儿教育中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