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祠堂文化微型课程开发与案例探究
潘晓丹
广州市白云区神山中学
引言:
祠堂文化作为农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宗族历史、传统道德、乡规民约等内容,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教学目标高度契合。开发祠堂文化微型课程,不仅能丰富课程资源,还能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一、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祠堂文化微型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从课程理论角度看,校本课程开发要求结合校情和本土资源开发有特色的课程,祠堂文化作为农村地区的一种地方特色资源,完全可以开发为微型课程。同时,根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提出“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增强课程开放性”的要求,祠堂文化微型课程开发也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导向[1]。
(二)祠堂文化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契合点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很多德育内容,如八年级上册“做负责任的担当者”“积极奉献社会”,九年级上册“延续文化血脉”等。祠堂文化中蕴含的家族责任担当、敬老爱幼、友爱同族等传统美德与教材中责任担当、社会公德等相近;祠堂中的族规家训、祭祀仪式等所蕴含的法治意识、文化传承等也与教材中的法治意识、文化自信等目标相近。挖掘祠堂文化中的教育因素可以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提供鲜活的教育素材。
二、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祠堂文化微型课程开发与实践案例
(一)课程目标设计
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和祠堂文化特征,将课程目标制定为:知识目标:了解祠堂的历史来源、建筑风格以及文化特点;能力目标:收集和分析资料、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本土文化,树立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道德和法治观念。
(二)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课程分为三大模块:第一模块“祠堂的前世今生”,主要阐述祠堂的来源、形成过程、功用等;第二模块“祠堂文化中的道德密码”,主要挖掘祠堂文化中“孝悌”“诚信”“集体主义”等道德密码;第三模块“祠堂里的法治基因”,主要挖掘族规家训中的法治基因和祭祀仪式中的规则意识。每个模块根据学习内容,设计了相对应的活动内容,如参观祠堂、慰问老人、主题辩论等。
(三)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
以“祠堂文化中的道德密码”模块为例,设计如下教学案例:
1.课前准备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把全班分成 5-6 个小组,并明确分工任务。资料收集组利用图书馆地方志和网络史志、族谱等资料库,搜索祠堂史中有关道德规范要求的文献记录;实地走访调研组则自带照相机、便携式录音机等走进本村祠堂,拍摄祠堂楹联和匾额等实物,访问本村老人,搜寻真实道德故事。教师事先进行专题培训,教学生拟写调研提纲,设计访谈方法,确保调研的实效性。
2.课堂教学
上课之初,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祠堂斗拱、砖雕木刻上的吉祥图案、名人故事等视频,讲述“二十四孝图”、劝联等二十四孝图雕刻装饰、教育故事等,引导学生观看和理解二十四孝图雕刻装饰,感悟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所传递的“诚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再由各个小组以 PPT、讲故事等方式交流汇报展示成果,如讲述某姓氏祠堂中“兄友弟恭,创业兴家”“忠厚传家,诚信惠里”等故事、“孝悌积家声,诗书传万代”等对联,教师通过初中道德法治教材“责任与奉献”“文明有礼”等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故事分析了诚信、友爱等观念,分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观念。最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校园实践活动分享参加社会志愿者服务活动、为家人献上一份爱心等践行德育文明规范的小计划。
3.课后拓展
布置“创建家庭道德规范”实践活动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相关内容,围绕孝敬、友爱,诚实守信等内容制定家规家训,利用班级展板、主题班会进行展示交流,教师从内容的时代性、可行性以及文字的表达等方面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将家规家训落实于日常生活,将道德认知转化为行为习惯,加深对本土文化道德价值的感悟与传承。
(四)课程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过程评价主要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合作意识、实践解决问题能力;终结评价通过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实践汇报等进行考评;通过自评与互评使学生进行反思,共同成长。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等方面评价[2]。
三、祠堂文化微型课程开发面临的困难及应对策略
(一)主要困难与不足
祠堂文化微型课程开发面临资源挖掘深度有限、学生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部分族谱、族规记载模糊、祠堂保护不足致内容开发易表面化,难深挖内涵;部分学生觉祠堂文化陈旧,参与积极性低,且实地调研资源协调难,实践易流于形式。
(二)针对性应对策略
应对祠堂文化微型课程开发问题,可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建立多元资源整合机制,联合地方史志办、文化馆等成立“祠堂文化研究小组”,系统整理族谱、碑刻等文献,借助 3D 扫描、VR 建模等数字化技术留存祠堂实物影像,提供权威立体素材;二是创新学生参与激励方式,设计“剧本杀”“非遗体验”等沉浸式活动,转化课程内容,设立“文化小传人”评选,宣传优秀成果,激发参与热情与文化自豪感。
结语
将祠堂文化融入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发微型课程,为农村学校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了新的路径与方法。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应进一步完善祠堂文化微型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实施的有效性研究,为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与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星海.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策略探讨[J].学周刊,2024,(17):134-136.
[2]杨德平.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J].学周刊,2023,(23):130-132.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24 年度专项课题《“双减”背景下,农村中学道德与法治微型课程开发与案例研究——以祠堂文化为例》(202317011)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