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低段数学应用题设计策略研究
黄小燕
江西省吉水县金滩学校,单位邮编:331608
前言:生活情境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是激发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将其应用到小学数学应用题设计中,教师可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具有密切联系的应用题,将生活与数学教学充分融合,让学生学会从生活角度入手思考数学问题,帮助其降低解题难度,使其利用成功解决问题增强学习自信心。并明确数学知识学习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使其后续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完全沉浸在深度学习中,达到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一、采用实物与图像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解题热情
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晦涩难懂的问题缺少解决热情,且会对学生造成一定压力和负担,还有可能影响学生学习自信心。为此,基于生活情境设计小学数学应用题时,教师可展示出与应用题相关的实物或图像,帮助学生建立从“具体事物”到“数学符号”的联系,让学生利用图像及实物等辅助工具加快解题速度,提高解题的准确性,更好地培养其学以致用能力[1]。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 以内的口算加、减法”为例,教学完口算加法设计应用题时,教师可融入超市购物的场景,如“国庆节来临之际,水果店水果降价销售,小明妈妈买了 15 个苹果,小明爸爸买了20 个橘子,则现在小明家苹果和橘子的数量总共有多少个?”情境创设完成后教师可将提前制作好的带有苹果和橘子的小卡片拿出来,在黑板上画出一张桌子,上面有两个果篮,将苹果和橘子分别放在两个果篮中,旁边放着一个大果篮,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学生可将15 个苹果的卡片分为两份,将其看成1 个十和五个一,这样20 个橘子就是2 个十,加在一起就是3 个十和5 个一,从而得到结果为35。而在教学“口算减法”时,教师可构建家庭生活情境“奶奶有 40 颗糖,送给小明22 颗,则奶奶手中还剩多少颗糖?”情境创设完成后,教师展示出糖果的实物,并对其排列,一行有十个排成四排就是奶奶手中糖果的总数,而送给小明22 颗就是拿走22 颗,先去掉前两排,再从第三排中取出两个,最后剩下1 个十和8 个一就是最终结果。通过呈现实物或图片的方式,让学生解决问题热情更加高涨,并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中各个角落。
二、围绕生动故事设计生活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小学生有着活泼、好动等特点,注意力很容易被外界新鲜事物吸引,小学数学教师设计应用题时应尽可能使其具有趣味性。为此,可围绕生动故事创设生活情境,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避免其出现走神、溜号的情况,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乐趣[2]。且保证故事与知识点具有密切联系,促使学生熟练使用知识得到问题答案,并使其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价值,从而意识到知识学习的意义,为课堂活动高质量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以此发挥故事情境创设优势。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一)”为例,基础知识讲解完成后设计应用题时,教师应围绕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知识掌握情况等。如结合生动形象的故事创设生活情境,在情境中融入应用题,吸引学生注意力,为此教师可在课前制作课件,当学生掌握知识后将课件内容呈现出来。其中具体内容如下“有一天,熊二在森林中与熊大走散了,于是熊二非常着急,在寻找熊大的途中,熊二发现了一座魔法城堡,城堡中有7 段台阶,每天台阶有 4 级,熊二登上魔法城堡需要走多少级台阶?熊二走到第 2 段台阶时,发现了隐藏的熊大的消息,每段台阶有两个消息,那么截至目前熊二能获得多少条消息呢?”利用小学生极为喜欢的《熊出没》中的角色作为应用题的主人公,让学生主动解决问题。且借助故事为应用题增加趣味性和代入感,使其熟练使用知识计算答案,在此期间教师应规范解题步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解题习惯,避免在正式解题时出现丢分的情况。此外,得到结果后引导学生验算结果是否正确,也可与伙伴对比答案是否一致,若不同应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
三、基于体验式活动打造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想要培养学生数学各方面能力,教师基生于活情境设计应用题时,可融入体验式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3]。使其从中体会到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以此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且推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良好发展。此外,教师应控制好体验式活动设计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即可摘到“桃子”,使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逐渐爱上这门课程。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为例,为推动学生各方面能力均衡发展,教师基于生活情境设计数学应用题时,可融入体验式活动,引导学生借助动手操作、分析探究等方式获取答案,利用亲身体验理解数量关系。如“小明和小强计划用木棒摆出三角形,总共有 29 根木棒,每个三角形需要用到3 根木棒,则小明和小强加在一起最多能摆出多少个三角形?剩余多少根木棒?”应用题设计完成后,教师先引导学生使用所学知识计算答案,随后让学生两人一组,教师为每组提供29 根木棒,使其亲自动手摆出三角形,数一数最终三角形的数量和余下木棒的个数,使其边操作边解题,以此实现在“做中学”,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还可帮助学生巩固以往所学知识。此外,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可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出题并解答,要求应用题与生活情境相关,且与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具有密切联系,借此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其形成知识迁移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得到答案后学生之间互相批改,检验答案是否正确且解答过程规范与否等,若发现错误应给出修改意见,让学生肩负起“小教师”的角色,使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且防止后续解题时出现类似问题,进一步提高解题效率。
结论:总而言之,基于生活情境探究小学低段数学应用题设计策略,有助于优化传统设计路径,使其贴合学生日常生活,避免学生对解题产生抵触情绪。并帮助学生养成规范的解题习惯,提高解题效率、培养思维能力,让学生更快的消化、吸收及运用知识,使其学科核心素养良好发展。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改进应用题设计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审题、分析问题、选择解题方法、计算检验等过程,提高解题准确性,推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马相玲.如何帮助小学生掌握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J].小学生(下旬刊),2025,(04):121-123.
[2]孙超.浅析小学数学应用题的不同类型及教学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4,(22):34-36.
[3]汪琴芬.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实践策略[J].甘肃教育,2024,(15):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