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拔尖人才培养视域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探索

作者

全晶晶 蔡江佳

宁波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浙江宁波 315211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强调要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推进

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24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建设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构建中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走好拔尖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1]。围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一重要任务,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我国“双一流”高校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而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正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

1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对高校拔尖人才培养的应用价值

1.1 有利于促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关系到国家发展、科技进步,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全方位的过程,但最首要的还是思想铸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都在于强调课程中的育人功能,两者虽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有所差异,但在育人总体方向上具有一致性、统一性,即都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铸魂育人”为导向,以“思政课程”为基础点,以“课程思政”为攻坚点,积极探探索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构建“大思政”格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增强人才对祖国、民族、文化、道路的认同感,提升人才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激发人才的内生驱动力,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怎么样的人”,是解决拔尖人才培养方向性问题的根本,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重要指示的生动实践。

1.2 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实效

构建基于拔尖人才培养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思政课程主动担当,课程思政有机渗透,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提供了更为有效的现实依据和实现途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互构互通,可以促进思政教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避免单纯依赖思政课程进行价值观引领,同时也可使得其他专业课程更具有“思政味”。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得思政教育有了新的载体,更能“润物细无声”地被学生内化吸收,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和接受度,有利于破解传统思政教育过度集中于“思政课程”的“点”“线”的瓶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拓宽了思政育人的渠道,打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困境,使其从“单课程教育”变成了“全课程教育”,使得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从“独角戏”变成了“大合唱”,全面提升工作实效。

1.3 有利于实现高校拔尖人才的全面发展

拔尖人才培养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2]。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更需要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强化思想上的贯通融合培养。以立德树人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强化思政课程对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与理论指导,将思政课程中提炼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贯穿融入到拔尖人才培养的各个专业课程中,并不断深挖基于不同专业、学科背景的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涵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导向,利用课程思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思政课程在人才其他专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相对“不足”,将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最终在实现思想塑造、行为引导和价值引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既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又具有健全人格、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拥有更高道德责任和精神追求的新时代拔尖人才。

2 基于高校拔尖人才培养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的现实困境

当前,高校拔尖人才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培养仍面临若干亟待克服的挑战与难题,这些难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2.1 协同育人理念认知不足

课程思政实际是一种课程观,不是新增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3]。但是,由于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片面认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程的任务,对课程思政在学生价值塑造方面的作用缺乏充分的了解,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开展课程建设的主动性与创新性不足,甚至认为课程思政建设增加了他们额外的工作量,出现抵触情绪。部分教师则没有厘清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关系,没有意识到两者协同育人、同向同行的重要性,没有将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衔接起来,没能将前者显性的价值领航作用与后者在思政育人中的浸润、深化、拓展等隐性作用结合起来,没能形成立德树人的合力,导致了拔尖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对“缺位”。

2.2 协同育人内容融合不够

长期以来,由于认知偏差,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一直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自2016 年12 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后[4],不少高校已经开始开展相关探索,但总体而言,依旧有不少高校思政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交叉渗透和同频共振,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协同配合、协同育人。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养不高、政治理论储备不足,同时对专业课程所蕴含的爱国主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价值体系、使命担当等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不足,为了“思政”而“思政”,把专业知识强行往思想政治教育上靠,或勉强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知识中,缺乏对两者内在逻辑、结合点的有效分析,存在生搬硬套的明显痕迹。另一方面,部分思政教师实践能力有待提升,缺乏有效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社会实践、科学案例、最新研究成果结合的能力,最终导致协同育人融合不足。

2.3 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

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打造思政育人共同体,需要花“众力气”、下“真功夫”。但就目前来看,部分高校领导层面对协同育人体系构建重视程度不够、改革力度不足,缺乏整体的顶层设计与统筹推进,协同育人的相关制度还不够到位。第一,融合机制不够完善。现阶段,不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以教师个人探索为主,各部门、各学院缺乏联动,沟通不畅、管理力量分散,影响了思政教师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合作,思政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困难。第二,评价反馈体系相对落后。协同育人体系构建是否成功还是要落到“立德树人”上,看人才培养质量如何。但部分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还处于相对空白状态,无法有效判断专业教学效果是否因为课程思政的加入而改善,其思政教育效果是否因为与专业知识的传授有机融合而提升[5]。第三,激励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加强思政队伍建设,还需要从教师角度出发,配以相适应的激励保障制度。激励保障不到位,将不利于调动教师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工作中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师主动提升思政育人的真功夫。如上任何一类机制体制不健全,都会影响推进协同育人实践的成效,造成协同育人体系对高校拔尖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难以发挥。

3 基于高校拔尖人才培养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探索

为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发展,对应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结合协同育人机理,探索适应高校拔尖人才培养的思政教育新路径,以进一步助推专业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培养拔尖人才。

3.1 创新思政工作理念,加强协同育人自主自觉

第一,要做到统一协同理念。高校领导、学校职能部门、学院领导及每位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的必要性,明确两者“同行”的可行性,建立起协同育人的理念。坚持以高校党委为主导,学校领导管理层加强对协同育人体系的全局谋划与系统布局,结合办学实际、具体形势及拔尖人才培养方案等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一盘棋进行考虑,同一部署、安排、落实,整体推进协同育人体系构建。同时,统筹协调各院系与机关部门、各学科与专业、各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深度参与到该项工作中,形成全校自上而下重视协同育人的工作格局,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第二,要加强全体教师协同育人的自主性、自觉性。师资队伍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深入开展的有生力量和实施主体,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明确以协同育人理念为拔尖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将协同育人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课程中所蕴含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切实推进高校拔尖人才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发展[6]。

3.2 立足学科差异特点,推进教学内容融会贯通

在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过程中,首先要弄清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是前者引领价值、厚植信念,后者是拓展价值、深化内涵。故既要坚持思政课程的学术性,也要不断加强专业课程的思政味。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老师与其他专业课程老师要根据课程定位、学科专业特征、人才培养特点、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等,科学合理地做好课程内容整体设计,构建协同育人的内容体系。高校思政课程除系统讲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外,教学内容也要与专业、就业方向相融合,把专业课知识的趣味性与思政课程有效结合起来,并在课堂上、专业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融入其中,引导拔尖人才树立热爱祖国、奉献祖国的坚定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崇德向善、诚实守信。专业课程则要在实现专业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基础上,挖掘隐含在课程知识点背后的思政元素,依托专业教材、多样化的教学设计以及信息化教学手段,找对找准融合点,潜移默化地将科学思想、人文精神、爱国情怀等恰当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和专业实践中,做到科学教育、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融会贯通,推出一批思政与专业育人成效显著的课程,打造一批高级别的课程思政案例,培养一批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师,形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对拔尖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3.3 完善育人机制保障,实现人才培养协同联动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科学化、规范化发展需要以配套制度为支撑,要充分利用目前高校拔尖人才协同育人的有利环境,完善制度保障落实。首先,完善融合机制。打通各部门之间、各院系之间、各学科之间、各专业之间的壁垒,强化合作交流,组建协同教学团队,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共筑思政育人同心圆。其次,构建评价反馈体系。高校要结合拔尖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案,构建一个协同育人的动态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与成绩考核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自上而下”评价和“自下而上”评价相结合,针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德育素质、文化与职业发展素质、身心表现、专业技能素质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形成多元主体参与评价的格局,不断提高评价的科学化水平[6]。再次,高校要建立健全激励保障制度,以拔尖人才培养成效为导向,将协同育人工作与各院系、部门、教师个人的绩效考核相结合,并将其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教师评优评奖、职称评定等工作中,通过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双重激励,激发全体教师及管理人员主动开展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4 结语

基于拔尖人才培养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通过两者的有效耦合、同向同行、融会贯通,加强思两者在价值塑造方面的紧密衔接和深度拓展,在统筹和协调中产生更大的育人合力,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人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和接受度,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拔尖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峰.2024 年中学生英才计划扩围:超前培养拔尖科研人才[N].21 世纪经济报道,20240314,(006)

[2]管培俊.开启科教兴国新征程[J].上海教育,2023,(3):1-1.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5]张靖,陈晨.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实践和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22,66,(1):39-45.

[6]卢磊,常永青.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40(05):33-36.

全晶晶(1988.2),女汉族学历:硕士职称:助教,从事思政教育

2024 宁波大学校级科研专项(党建专项):“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党建与业务融合互促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XDYB24003),负责人:全晶晶

2024 宁波大学校级教研项目:拔尖人才培养视域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探索(项目编号:JYXM2024070),负责人:全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