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儿童文化生长的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学历案设计研究
宋妮
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花港迎春小学 2152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等的综合体现。[1]作为新时代的儿童,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约而同的使命,语文课堂在义务教育阶段促进文化生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新课标总目标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2]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良好载体,包含丰富的文化智慧和思想内涵。实际情况是,学生普遍无法进入古人的世界,由于课堂枯燥乏味;无法感知语言的精妙,由于教学一板一眼;也无法理解深刻的含蕴,由于教师忽略思考。为了改善文言文课堂,在“学主教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理念基础上,本课题探索实践支持儿童文化生长的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学历案,让学生经历专业的“助学”个性化方案,自主建构学习,具身感知学习,从而真正学会文言文。
一、文化生长,文言滋养
文言文的课堂往往采用“说文解字”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注重对语言、写作特色、情感表达的解读,强调自身的主导,既忽略了文言文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弱化了学生的主体性。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儿童文化是一种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3]具有游戏精神、整体感知等特点,这对小学文言文课堂提供了明晰的指向。
儿童是接受文言文教育的对象,只有尊重儿童独有的意识观念、活动方式,课堂才是真正有效开展。立足儿童视角,遵循个体的文化生长方式,可以促使文言文教学别开生面。学生不是生来就讨厌古文,教师只有在初始阶段释放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性,才能引领他们走到文言文学习的正轨。首先,教师教授文言文朗读时,要尊重儿童的天性,根据停顿节奏,允许他们有韵律地摇头晃脑,看似不成规矩,实则照应着儿童的“玩”的精神世界。其次,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安排学生自由讨论,允许给出错误的观点,再逐步引导,给出想象的空间,天马行空。古代流传下来的故事,情节是有失真的,学生的想象能构成脑海中的历史拼图,自我生发的,更加印象深刻。最后,教师可以融合其他学科进行文言文拓展,设计《文言文二则》“古人治学”学历案环节,结合实践、绘画等,使学生制作自己的“囊”、“杵”,绘制治学主题的《夜读图》、《磨针图》,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领悟。
二、明确学历案设计导向,助推文化生长
学历案作为试验性质的案例设计,对于小学文言文教学具有特定的作用,契合时代、课标等要求、落实部编版教材的理念。明确了学历案的设计导向,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文化生长功能就会有效提升。
(一)遵循理论指导,契合文化价值观念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彰显学生自主性价值,学历案的编制遵循这一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文言文有严格的词汇、语法系统,“文言”是文字语言层面的文学体验,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学历案上应呈现重点虚实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注重文字的演变。如“囊萤映雪”的“囊”名词用作动词,运用学历案,学生可从文言字词实例出发,根据语言的规律整合文言语感,有意识地吸收古人的语言精华,积淀沟通能力,认同传统文化。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动态发展的,教学者通过创设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合作互动的支持,让其主动建构地学习。学历案的编制要借助不同情境,如实物演示、角色扮演等,加深学习形象的体验。如《铁杵成针》一文,出示铁杵、针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联系棒槌,感知“铁杵”的粗,学生经历了还原体验,意识到由铁杵的粗到针的细需要极端漫长的时间,对“坚持”有了具象的认识,抽象辩证能力得到锻炼,有助于传承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二)设计学习历程,积淀传统文化内涵
统编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传统文化篇目增加,文言文的篇目也在增多,且注重经典,语言凝练、含蕴深厚,是文质兼美之作。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脑海中的知识是零碎的、不牢固的,教师需要借助学历案帮助学生总结归纳知识,循序渐进地传授,设计学历案中学习历程,让学生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也要在教学中深入,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学历案的难度应当采用先易后难、由简到繁:预习部分从简,题量要少。课堂练习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逐步深入研读文段,问题难度逐层递增,实现从“学会”到“会用”的建构。
预习多由基础类型的题目组成,保证学生单独练习建构知识,如文言文语言字词的积累,《囊萤夜读》中“恭勤不倦”“博学多通”两个四字词语是交代故事主人公形象的开端且关键的词汇,构成中心句。这两个词是古今同义的词,沿用到当下现代汉语环境中。看似有难理解的字“恭”“通”,但只要借助学生的成语知识体系,调动“孜孜不倦”“博学多识”等有共同组成的词汇,就会发现,它们都是形容人勤奋认真、知识渊博。由此,统领全篇的关键被学生轻松掌握,学生感受“四两拨千斤”的魅力,利用旧知识应对新情境,实现知识的迁移,体会到了古代汉语的独特韵味,更能认同传统文化内涵。
(三)引导高阶学习,根植民族文化精神
当前文言文教学仍存在“文言分离”的情况,再加上学生脑海中“晦涩难懂”的烙印挥之不去,文言文学习艰难前行。如何将知识性与人文性协调在文言文教学中?这需要在编制学历案时攻克现存问题,精准对应教学环节,根植民族文化精神,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高阶学习。
首先,教师运用学历案,根据语言发展规律,引导学生融入精简凝练语境、童真趣味情境,生发同感,转化为文言体系的语感能力。学历案中呈现诵读要求,将“无声”化“有声”,教师示范读,学生反复读,音韵和谐、熟读成诵,在读中领悟停顿、节奏、语气,乃至精神。
其次,教师借助学历案,不再一味采用逐字逐句的翻译这样机械式的教学,而是让学生参与到文言文的课堂思考,不断主动学习,追求内化。采用有效的方法,如对比古今含义相同但结构不同的句子,“以夜继日”和“夜以继日”,带领学生感知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了解句式深层含蕴,“文道统一”,方能领略文言文宏伟博大的思想文化价值。
最后,为了实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提升文言文的魅力,适度地拓展教学是帮助学生接受民族文化精神熏陶的良好方式。《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都是讲述治学之道的故事,学历案可增设同样主题的文段,如《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等经典篇目。
三、规划学历案设计方案,推进儿童文化
支持儿童文化生长的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学历案设计要遵循儿童的特有规律,以儿童的文化的生长作重点,以核心素养为根基,推进开展文言文教学。根据学历案的最初框架,还配备有“学后反思”这一版块,起到监测学生学习进程的作用。以下,遵循学历案设计基本框架,笔者通过学习目标、评价任务、资源与建议、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展现部编版小学四年级《文言文二则》一课的学历案部分设计。
(一)“抓童心”——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立足学生学习本课的预设成果,是学生所期待的实现的目标,从而给教师提供施教的明确方向。所以,学习目标的设计既不能忽略学生的学情,也要兼顾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在确定具体学习目标之前,笔者让学生预习过文本,并且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列举了对《囊萤夜读》这一短文的疑惑和收获。主要围绕“什么”“为什么”“怎么”展开提问,即展开对课文内容的探究、潜移默化地进入主动学习。
谁囊萤夜读?
他为什么囊萤夜读?
他怎么囊萤夜读的?
囊萤夜读是怎么回事?
囊萤夜读要告诉我们什么?
根据以上符合儿童认知水平的问题,笔者可以有针对地确立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有节奏地朗读短文,掌握课文生字词语,串联句子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借助注释,扩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读懂课文,理解故事大意。
(2)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和趣味,力求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析人物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学习勤奋刻苦的品质。
【设计说明】掌握初级阶段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感受文言文在句读、内涵中的魅力,了解人物及人物品质。让学生在趣味文言教学中,提升文化认同。
(二)“悉童意”——评价任务
“学历案”有特殊性,在于它将评价任务前置,采用逆向设计法。区别与传统的教学设计,学历案的评价任务不在“教学活动”完成之后,而是紧随“学习目标”环节,意图是借助“评价任务”来衡量“学习目标”的实效性。评价任务主要会在“课中学习”环节以“学习任务”或“课题活动”等字样呈现学习历程。
评价任务是受任务驱动,也是要以问题为导向,并且是具体、指向明显的问题,它们需要囊括课时重点,指引学生进入到历史情境中,畅谈所思所想。《囊萤夜读》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进行讨论:“车胤除了‘勤’以外,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提示:尝试找文中的原词,品析人物形象。先自己思考一分钟,再在小组内讨论。”这样的问题能让学生明确任务要求,感知探究的方式,给出一定的范例,兼顾不同知识程度的学生。
根据注意点,设计《囊萤夜读》的评价任务:
1.借助拼音等方式认读生字,正确书写“囊萤”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通过师生对话、注释理解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能够感受人物的品质,学习车胤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
【设计说明】在三个评价任务中,教师的活动嵌于课堂教学中,是引导着学生的课中学习。收获学生对于文本由浅入深的学情反馈,便于协调多层次的教学,进而推动学生感知文字背后的文化、事例背后的哲理。
(三)“导童向”——资源与建议
“资源与建议”包括三个部分:1.标明资源位置;2.指明学习路线;3.阐明地位和作用。以此提供给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
《铁杵成针》资源与建议设计如下:
1.本主题内容出自部编本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8课《文言文二则》。
2.本单元要求:“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够厘清故事内容,领悟人物品质。学习时,可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字词句段,朗读时注意停顿节奏。
3.提前查阅李白的故事背景,感受李白成长经历,以及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4.熟读成诵是本文学习的难点。要掌握这个重难点,可以学习范读,反复有节奏地诵读,读出停顿、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设计说明】围绕《铁杵成针》教学的重难点,展示给学生学习路线,也让学生预知了本课知识的深浅难易。
(四)“诉童愿”——课前预习
预习是在日常课堂上极易受忽略,浮于口头形式的预习任务不会得到学生的重视,因此,学历案以书面形式呈现给学生具体可感的清单提示。比如,下面是《铁杵成针》课前预习设计:
1.课文与作者简介。
2.阅读课文,解决生字拼音及注释。
杵(chǔ):磨(mó):
媪(ǎo):卒(zú):
3.简要叙述故事内容。
(其中包含:李白放弃读书的原因、老媪磨铁杵的原因、李白最终的决定。)
4.预习过程中的收获,这则故事有什么现实意义?
【设计说明】教师安排明确的任务,指向学生的预习行为,引导学生自觉投入。
(五)“助童旨”——课中学习
课中学习主要从“谈话导入,初学古文”“理解文本,探究交流”“主题概括,熟读成诵”三个任务展开。
1.谈话导入,初学古文。通过“读书”这一主题发散引入名人名言,揭示课题与读书相关,并解释课题含义。提供车胤介绍资料,教师范读,在要求自读,领略车胤的读书故事。在此过程中,解决生字正音,指导书写。再朗读,并要求读出停顿。
2.理解文本,探究交流。这一部分首先进行互动思考“(1)理解课文每句话的意思。”随后,教师给出关键词“练囊盛萤”“以夜继日”,学生交流阅读体会。其中,引导理解两个“囊”字不同词性的含义。学生感受课文第一二两句,“囊萤夜读”是“恭勤不倦”的表现,是“博学多通”的原因。接着,互动思考“(2)你认为车胤是个什么样的少年?”展开小组讨论探究,整理事例依据。最后,汇报分享,教师自然总结课文带来的启发。
3.主题概括,熟读成诵。本环节,教师给学生进行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总结:结合注释,联系前后;扩词理解,联系生活。之后,就是形式多样的背诵练习:挖空填空、男女生比赛、提问式等,难度可以由易到难。至此,主题概括明朗显现。最后,学生利用所学方法阅读拓展古文《囊萤映雪》,学生交流,教师评价。
【设计说明】对接学习目标,以多样化多层次的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情境,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对话氛围,教师在每个环节中都能有效调控。
四、结语
总而言之,借助学历案将语文课堂的主体切实归还给学生,文言文教学在尊重儿童独有意识的基础上,逐渐妙趣横生,学生的参与感不断增强。学历案也为教师的课堂创设了明晰的框架,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入教学环节,操作调控起来更为得心应手。由此,文言文的学习才能内化为儿童文化生长。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边霞.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1(0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