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高效运营的生产单位理想组织结构设计研究
许增
天津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随着全球产业链重构与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生产单位面临成本控制、质量提升与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多重挑战。组织结构作为企业战略落地的载体,其设计合理性直接影响运营效率。垂直化组织结构以层级分明、权责清晰的优势,长期主导传统制造业的生产管理;而扁平化结构凭借缩短决策链条、激发创新活力的特点,逐渐成为应对市场不确定性的重要选择。然而,两种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呈现显著矛盾:垂直化易导致决策滞后、创新不足,扁平化则可能引发管理失控、资源整合低效。
一、基于业务特性的混合模式设计
生产单位的高效运营无法单纯依赖垂直化或扁平化单一模式,需结合业务特性构建混合结构,实现优势互补。垂直化结构以层级分明、权责清晰见长,适合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场景,通过严格的流程管控保障产品质量与效率;而扁平化结构以灵活响应、创新驱动为核心,适用于需求多变、需快速迭代的业务场景。例如,汽车制造企业的总装车间因生产流程标准化程度高,采用垂直化架构可确保工艺一致性与质量稳定性;但在新能源汽车研发部门,扁平化结构能加速跨学科团队协作,缩短技术迭代周期。混合模式的设计需遵循“核心垂直化+边缘扁平化”原则:对生产流程中标准化、重复性环节采用垂直化管理,通过严格的层级控制降低执行偏差;对市场响应、技术创新等非标准化环节则引入扁平化机制,赋予一线团队自主决策权[1]。这种模式既能保证生产效率与质量,又能增强组织灵活性。例如,某电子制造企业将供应链采购与生产计划采用垂直化管理,确保成本可控;同时将客户定制化订单处理团队扁平化,使交付周期缩短 30% 。混合模式的难点在于平衡两种结构的衔接与冲突。需通过明确权责边界、建立跨层级沟通机制;在此过程中,垂直化部门制定生产标准,扁平化团队可在标准框架内提出优化建议,通过数据反馈机制实现持续改进。
二、数字化技术赋能下的组织变革
数字化技术是打破垂直化与扁平化矛盾的关键杠杆。传统垂直化结构常因信息传递延迟导致决策滞后,而扁平化结构在规模扩张时易出现管理失控。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生产单位可构建“数据驱动的敏捷组织”:一方面,利用ERP、MES等系统实现垂直化流程的自动化与透明化,减少层级间信息失真;另一方面,借助协同平台与智能决策工具,赋予扁平化团队实时数据支持,避免因信息不足导致的决策失误。以智能工厂为例,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生产数据,通过AI算法分析设备故障风险并自动上报,跳过传统垂直化结构中的层层审批,直接触发维修流程,显著提升响应速度。同时,数据中台整合生产、库存、市场数据,为扁平化的创新团队提供全局视角,使其在优化工艺或开发新产品时能快速获取资源支持[3]。此外,区块链技术可用于垂直化管理中的质量追溯与供应链协同,确保信息不可篡改;而虚拟现实(VR)与数字孪生技术则辅助扁平化团队进行远程协作与虚拟仿真,突破物理空间限制。数字化转型需避免技术与组织的割裂。企业应将技术应用与结构调整同步推进,例如在引入自动化生产线时同步精简垂直化层级,或在搭建敏捷团队时配套数据共享机制,实现技术赋能与组织模式变革的深度融合。
三、完善配套机制建设
垂直化与扁平化的权衡不仅依赖结构设计与技术支持,更需配套机制保障两种模式的协同运转。首先,需建立差异化的绩效考核体系:对垂直化部门侧重结果导向,考核生产效率、质量合格率等量化指标[4];对扁平化团队则强调过程与创新,将客户满意度、方案落地速度纳入评估。例如,某机械制造企业对车间工人采用计件制与质量奖惩结合的考核,对产品设计团队则以项目周期与市场反馈为核心指标,避免因考核标准单一抑制创新动力。其次,构建双向人才流动机制。垂直化结构中的基层员工可通过轮岗进入扁平化创新团队,提升跨领域协作能力;扁平化团队成员也能深入垂直化部门了解生产实际,避免“纸上谈兵”。例如,日本丰田推行“多能工”制度,员工在标准化产线积累经验后,可参与精益生产改善小组,将实操经验转化为流程优化方案。此外,需配套培训体系,针对垂直化岗位强化技能专精,针对扁平化岗位培养跨学科知识与决策能力[5]。最后,建立文化融合机制。垂直化强调纪律与服从,扁平化鼓励开放与试错,两种文化的冲突可能阻碍协同。企业可通过价值观塑造(如“效率与创新并重”)、跨团队项目合作等方式,促进文化融合。例如,定期举办“跨层级研讨会”,让垂直化管理者与扁平化团队成员共同探讨生产瓶颈,推动管理思维碰撞与共识形成,最终实现组织结构设计与企业运营目标的统一。
四、结论
组织结构优化需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逐步推进,避免盲目模仿或过度变革。后续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不同行业、规模企业的组织结构适配模型,以及新兴技术对组织形态的颠覆性影响,为生产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陆娟. 工会组织扁平化管理模式实践探讨 [J]. 中国工会财会, 2025, (05): 19-20.
[2]徐雯雯,赵彦云. 双碳目标与数智赋能的协同高质量发展 [J]. 统计研究, 2025, 42(03): 60-75.
[3]胡海红. 数字化转型赋能农业科研单位公文管理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 [J]. 办公室业务, 2025, (09): 13-15.
[4]陈曦. 基于“模拟内部供应链”的质量绩效评价机制研究与建构路径——以装备制造业企业为例 [J]. 价值工程, 2023, 42 (21): 43-45.
[5]祁珍丽. 浅谈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 [J]. 河南化工, 2021, 38 (10):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