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视角下中职机电专业定位与改革策略

作者

姜梦宇

赤峰市华夏职业学校 252450

引言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地位同等重要,类型化发展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随着《职业教育法》修订及“十四五”规划对产教融合的深化,中职教育正从传统技能培训向类型化、系统化人才培养转变。机电专业作为中职重点专业,承担着为制造业输送一线技术人才的重任。但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背景下,其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需求脱节。基于职业教育类型化重构专业定位,是提升中职机电专业育人质量的关键。

一、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背景与政策导向

职业教育类型化是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我们正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新兴产业呼唤大批“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在2022 年颁布的新《职业教育法》中从法律意义上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及各地相关政策文件持续推进和强化精准对接产业的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育人以及“产教融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摆脱过去的学科思维桎梏,遵循类型发展指针来梳理服务产业、实践导向、跨界融合的专业定位逻辑。

二、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视角下中职机电专业的定位困境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脱节

人才培养目标不能适应产业升级。专业人才培养无法跟上制造行业的智能化升级,缺乏工业机器人运维等新设职业岗位;而一些学校依旧使用陈旧框架进行培养过程体系设计,并未结合智能制造以及相关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理论课程比例过大且对学生实践技能培训不够到位,在面对机-电-智融合型新的“四会”岗位方面,课程设置显得难以对接。培养目标雷同,缺少结合长三角地区智能制造、珠三角电子电器类校企共商培养特色的目标,其专业为地方服务能力大打折扣。

(二)师资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中职机电专业存在“双师型”教师缺乏、实践不强等问题,既有新进的高校毕业生未经历企业一线工作,对于行业内的新技术、新工艺只是书本认识,并不能对学生实践起引领作用;也有企业技术骨干来学校教学长效机制不完备,“教兼比例高且名不副实”。还有教师培训培养体制未能及时适应先进技术,教师缺乏企业实践和新技术等学习机会,导致日常教学内容滞后于产业生产实际无法满足类型化人才培养中的“双师型”师资建设要求。

(三)实践教学资源配置不足

实践教学资源缺乏阻碍了中职机电专业类型化的发展:实训设备过于老旧,且仍有部分学校仅提供如传统机床、继电器控制装置为主的旧有实验器材及装置,并无工业机器人、智能产线等较为先进的机器;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大多都是简单的实习参观流程,缺乏企业深度参与课程设计以及共建实训基地的行为,“共建共融”的育人事不宜的氛围较难形成;针对实践的教学评估体系尚未建立,依旧由学院进行理论性考试,与产业的标准衔接不到位,在教学评价上不能体现出职业教学生的实操特色。

三、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视角下中职机电专业改革策略

(一)对接产业需求,重构专业定位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对中职机电专业进行定位,需要建立动态调研-精准定位-特色发展的机制。院校联动行业进行区域产业大调研,提取岗位所需要的能力,获得包括“机电设备智能运维、数字化产线调试”等机电专业核心方向;若对接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可增添“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维护”,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电子信息产业需加强“智能传感器应用”的技能培养,并破除专业壁障、打通人工智能和物联网融入的路径——制定出“机电 ⋅+ 智能”的培养定位。

(二)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产教融合创建“岗课赛证”融通模式:院校和企业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以(智能)生产线建安调这一真实项目来推动教育教学;实行现代学徒制,学校企业和共同招收学徒进行培养,“招生即招工”。把“ 1+X′′ 证书《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融入到相应的课程里,开展‘课证’融合;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比赛促进学习,在比赛中提高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

(三)强化师资建设,提升教学能力

建立“内培外引”双师结构型师资体系:“内培”实行教师进入企业实践制度,每学年进企业实践至少3 个月,并同步开展校内的“理实一体化”授课技能培养等;“外引”,柔性聘请具备较好技术和管理技能的企业骨干到学院任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和实训并制定他们的成长机制。并搭建“校企师资互聘”平台,使企业的工程师、教师能够相互流动,并成立“双导师”队伍来保证教学内容与产业同时更新。

(四)优化课程体系,强化技能认证

围绕职业能力重新组态,打破学科序列,根据“基础一专业一综合能力”创设新模块课程体系,例如可设置诸如“机电设备基础”“智能控制技术”之类并植入企业内典型工作任务,增加工业互联大数据库等工作项目选修课程。在技能考证上也应树立“校内实训一企业训练一一证书考试”的循序进阶考核制度,积极采用以企业的岗位履历标准进行检测,并鼓励学生考取电工证件、工业机器人操作员证等增强就业岗位的能力竞争水平。

总结: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为中职机电专业改革指明方向。在产业升级背景下,该专业需以类型教育理念为核心,从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师资建设、课程优化等方面开展系统改革,实现专业定位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未来,随着职业教育体系完善,中职机电专业应持续强化类型特色,深化校企合作,为制造业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的类型价值。

参考文献:

[1]徐风山.信息化背景下中职机电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5,27(4):83-85.

[2]袁伟.中职机电专业实训教学中职业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5(2):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