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工匠”导向下辽宁省中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立体化”路径研究
牟爽
阜新高等专科学校
“强国工匠”理念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中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肩负着培育具有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当前,部分中职院校在职业素养培育中存在文化渗透不足、实践与理论脱节、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导致学生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产业需求。因此,构建“立体化”培育路径,通过文化浸润、师资引领、实践深化等多维度协同,成为破解职业素养培育难题的关键。
一、文化浸润:构建“三维一体”工匠精神培育体系
将工匠的精魂融入校园文化、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之中,逐步构建起一套立体的、全方位的“三维一体”工匠文化培育体系。学校通过精心打造校园——从设计优美的校园环境到策划丰富的主题活动,从校长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到师生在各方面展现模范表率,营造了浓厚的“崇尚精益求精”的校园文化氛围,真正将“精益求精”的理念深深植根于学生思想中,培养了学生优良作风,形成了良好校风。学校采用让学生充分感受并潜移默化接受“工匠精神”熏陶的手段,例如在实训车间张贴大国工匠的感人事迹海报,为学生举办“工匠精神”主题演讲比赛等,让更多学生在亲身接触与感受中,深切体会到工匠精神深厚的文化内涵。学校将工匠的精致之美融入“厚德博学、博学厚德”的校训之中,深入践行“以工为德”的校风,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更好地在学生心中植入并培养“追求卓越”的意识。学校巧妙地在专业课堂教育中融入工匠精髓——那些充满实践感、能将技能训练与职业态度培养相结合的精彩案例,将“书本教育”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让学生把书本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之中。凭借对“毫米级的精度”等高要求的讲解,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蕴含的高尚职业精神;同时,通过培养“客户至上”的服务意识,能让学生对服务的职业性、人文性、艺术性等有所体会。学校开设针对职业素养的通识课程,系统讲解职业责任、纪律与团队协作等内容,有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职业认知框架。
二、师资引领: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赋能职业素养教育
通过开展常规的“走进企业”活动,学校让一部分教师以“工匠”的姿态走进一线先进企业,深入感受一线的“极致”要求与“极致”压力,将“追求极致”的职业态度内化为高尚的师德师风,成为学生职业方面的良好榜样。这也让学生在师德教育方面多了一份生动的体验、一份真切的感悟。同时,在师德考核的基础上,将“工匠精神践行情况”等指标作为师德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践行师德的教师予以表彰、奖励和引导,从而真正把“师德”教育落到实处。学校充分释放和激励教师,促使他们将脑力和技术投入到企业的项目研发与技术攻关中。如此一来,教师既能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丰富经验,又能将最前沿的行业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从而大幅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学校采用对接企业设备改造项目的手段,例如将传统机器设备通过“智能化加工”等高科技方式实现升级改造,产出不一样的设备。在此过程中,机械专业教师较好地掌握了这些高新技术,进而将其运用到对学生的指导实践中,为学生“技术创新”意识的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而服务类专业教师通过参与对接的酒店管理项目,对“个性化服务”等现代酒店管理新模式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进而将其运用到对学生职业服务能力的引导中,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凭借不断推进和完善“做中学、学中教”模式,不仅能让教师的技能不断提升,也能让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步提高。
三、实践深化:构建“产教融合”实践平台提升职业能力
通过对“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中职院校在“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建设中,必然要同时提升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学校有针对性地建设实训基地,将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中的实训车间一一引入其中,同时引入行业先进设备与技术标准,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模拟的实际工作流程中。例如,在“数控加工”实训基地,开展“从图纸到成品”的全流程实践项目,将“工艺设计”“设备操作”“质量检测”等内容纳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工作态度的范畴;在餐饮服务实训基地,模拟“高端宴会服务”场景,要求学生完成“菜单设计”“餐具摆放”“与客户沟通”等一系列任务,此举既培养了学生的“服务创新”能力,也大幅提高了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唯有以“真实的项目”作为核心驱动力,才能真正将技能训练与职业素养融为一体,实现从“会做”到“能做”的转变,培养出真正“高尚”的职业人。学校与一批优质企业开展长期合作,力争以“订单式”方式为学生提供就业先机,让学生在校内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外实践锻炼,充分把握职业前途和事业发展方向,真正实现“学有所用,用有所学”“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学校与装备制造等企业深入合作,例如为学生设置“精密加工”实习岗位,要求他们完成“高精度零件加工”这一复杂任务,从而深入培养学生的“耐心专注”职业品质;学校还与电子商务企业深入合作,为学生设置“客户运营”实习岗位,要求他们完成“对一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制定一份既能满足客户需求又能为企业带来最大利益的营销策划”等更具综合性、挑战性的任务,从而充分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快速、准确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强国工匠”导向下,辽宁省中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需构建“立体化”路径,通过文化浸润、师资引领与实践深化的协同作用,实现职业素养的全方位提升。文化浸润解决“精神认同”问题,师资引领解决“能力传递”问题,实践深化解决“行为转化”问题,三者共同构成职业素养培育的完整闭环。
参考文献:
[1]姜欣玲. 工匠精神在新时代中职院校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融合研究[J]. 职业, 2022, (01): 88-90.
[2]马胜兰. 弘扬工匠精神 开展工匠德育——以石河子大学护士学校德育工作为例[J]. 卫生职业教育, 2017, 35 (18): 138-139.
[3]田振亮, 陈东亮. 中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途径探析[J]. 现代职业教育, 2017, (26):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