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地质条件下井工煤矿三维地质建模与资源储量精准估算
奎永顺
青海能源鱼卡有限责任公司 816200
引言
当前井工煤矿勘探逐步转向深部复杂构造区,传统二维方法在刻画断层切割、矿体形态突变时存在局限,易导致储量估算偏差。三维地质建模技术通过立体呈现构造-岩性-矿化空间关系,成为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重点探讨如何利用三维建模技术整合多元地质数据,建立符合实际地质规律的数字模型,并建立精准的储量估算流程,为矿山开发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一、复杂地质条件的主要特征
在井工煤矿勘探开发过程中,复杂地质区域通常会遇到以下三个典型问题:
第一,构造干扰显著地下岩层经过多次地质运动后,会产生大量断层。这些断层像刀切豆腐一样把完整矿体切成好几段,使矿体位置发生上下或左右移动。有些断层位移能达到几十米,导致相邻钻孔揭露的矿体突然消失。同时,地层褶皱会使矿层厚度变化无常,同一层矿体在褶皱顶部可能变薄到 1 米,而在翼部又突然增厚到10 米。
第二,岩性控矿复杂多数井工煤矿不是均匀分布在岩石中,而是集中在特定岩层交界处。比如铜矿常出现在花岗岩和大理岩接触带,金矿多在碎裂的蚀变岩带里。这些岩性变化带往往弯弯曲曲,宽度也不固定,使得矿体边界像锯齿一样不规则。
第三,矿化连续性差有用矿物很少均匀分布,经常是一团一团出现。勘探时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个钻孔打到5 米厚的富矿,旁边相距 20 米的钻孔可能就只有零星矿化。特别是金、钨等矿床,经常形成鸡窝状矿体,单个矿囊直径可能只有几米到十几米。
这些特点给传统勘探方法带来很大困难。用二维剖面图连接钻孔数据时,往往会漏掉被断层错开的矿段,或者把本来不连续的矿体连成一片。这就好比用几张照片拼全景图时,如果景物本身支离破碎,拼出来的图像必然失真。因此必须采用三维建模技术,才能真实还原地下矿体的空间形态。
二、三维地质建模的核心流程
(一)多源数据整合
三维地质建模的首要工作是系统收集各类勘探数据。钻孔岩芯数据是最直接的信息来源,包括每米采样的岩性描述和化验品位结果。地球物理勘探数据能反映深部构造特征,如地震剖面显示的断层位置、电阻率剖面揭示的岩性分界面。地表地质填图记录露头岩性和构造形迹,为浅部建模提供约束。坑道编录数据则来自矿山开采巷道,可验证深部地质认识。这些数据需统一转换到相同坐标系,并对岩性编码、品位单位等属性进行标准化处理,确保不同来源的数据能准确叠加在同一三维空间中。数据整合阶段要特别注意不同勘探手段的分辨率差异,例如物探数据的垂向分辨率通常低于钻探数据。
(二)构造框架建模
断层建模需要根据钻孔揭露的断层泥、擦痕等迹象,结合物探异常带,确定断层面的走向、倾角和位移量。在软件中通过连接这些离散的构造观测点,生成连续的断层面模型,这些断面将整个建模区域分割成多个独立块体。褶皱建模则依据地层产状测量数据,通过数学曲面拟合方法重建褶皱几何形态,包括轴面位置、枢纽倾伏方向等要素。构造模型要特别注意不同期次构造的叠加关系,例如后期断层对早期褶皱的切割现象。完成的构造框架不仅控制着岩性分布,也直接影响后续矿体边界的圈定。
(三)岩性与矿体建模
在构造模型约束下,首先根据钻孔岩性日志数据,采用地质统计学方法插值生成各岩性单元的三维分布模型。常见的克里金插值法能综合考虑岩性变化的趋势性和局部不确定性。矿体建模则需综合两方面依据:一是化验品位数据,按照工业指标确定矿化范围;二是蚀变矿物组合等围岩蚀变特征,这些往往是矿体边界的重要标志。建模时要特别注意矿体与控矿构造的空间关系。最终形成的矿体模型是由众多三角面片构成的封闭实体,能精确反映矿体的形态、产状及空间位置关系。
三、资源储量估算的关键技术
(一)块体模型建立
块体模型是将矿化区域离散化为规则立方体网格的数字表达方法。根据矿体规模和勘探程度,通常采用 1-10 米边长的立方体作为基本单元。每个块体记录多项属性数据,包括岩性分类编号、主要金属元素品位、密度值等关键参数。块体尺寸选择需综合考虑计算精度和效率,矿体核心部位采用较小网格以提高分辨率,边部区域可适当增大网格尺寸。建模过程中要确保块体与地质模型的空间一致性,所有块体必须严格位于构造框架和岩性模型界定的有效范围内。现代矿业软件通常提供块体模型自动生成功能,但需要人工校验关键部位的网格划分合理性。
(二)品位估值优化
品位估值是将离散的钻孔化验数据转化为三维连续分布的过程。基于地质统计学原理,首先分析品位数据的空间相关性,确定合适的变差函数模型。在构造复杂区域,需按断层分割的独立块段分别建立品位分布模型。矿体边界模型作为硬约束条件,确保估值过程不会向已知无矿区域外推。对于多金属共伴生矿床,采用协同克里金法能有效利用主元素与伴生元素的空间相关性,减少单一元素估值的不确定性。
(三)储量计算与验证
储量计算是对达到工业品位要求的块体进行金属量统计的过程。首先根据开采技术条件和经济指标确定最低可采品位,筛选符合条件的块体。然后累加这些块体的体积、矿石量和金属量,按不同标高或中段分层汇总。为验证模型可靠性,采用交叉验证方法随机屏蔽部分钻孔数据重新建模,比较估算结果与实际化验数据的偏差。完整的验证报告应包括平均品位相对误差、金属量绝对误差等关键指标。在矿山生产阶段,还需定期将模型预测品位与采场实测数据进行比对,建立动态更新机制。
四、应用价值与发展方向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井工煤矿产勘查开发中展现出显著应用价值。在矽卡岩型铜矿项目中,该技术通过精确重建断层空间展布,成功修正了被构造错断矿体的空间位置,使某斑岩铜矿储量估算结果提升 15% ,有效避免了开拓工程布置失误带来的经济损失。这些实践表明,三维建模技术不仅能提高资源评价精度,还能降低矿山开发风险。
未来技术发展将围绕于智能化与动态化两个维度。一方面需要研发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解译算法,通过自动识别钻孔岩芯中的构造擦痕、蚀变矿物组合等关键标志,减少人工判读的主观性误差。另一方面需构建覆盖勘探、开采、闭坑全周期的动态地质模型,通过与矿山生产数据的实时交互,实现资源储量的动态更新与可视化管控。这种全生命周期的建模方法将显著提升矿产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时效性,为智能矿山建设提供核心技术支持。
结论
针对复杂地质条件,三维地质建模通过构造控制建模、岩性约束插值与分区动态估值三项关键技术,显著提升矿体空间还原度与储量估算可靠性。该方法已成为现代矿业资源评价的必备工具,其推广应用对降低矿山开发风险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小杰.安徽姚家岭锌金多井工煤矿三维地质建模与成矿预测研究[D].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22.
[2]王功文,张智强,李瑞喜,等.华北重点矿集区大数据三维/四维建模与深层次集成的资源预测评价[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1,51(9):1594-1610.
[3]吕晓宏,尹琼,沈忠义,等.东川汤丹铜矿复杂采空区群联合调查技术方法研究及应用[J].现代矿业,2022,38(1):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