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多模态训练融合情境教学的小学生数学计算迁移能力培养研究

作者

康雪珂

湖南省新化县田坪镇中心小学 湖南省娄底市 417623

引言

数学计算作为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教学成效直接关系到学生后续数学学习的质量。然而,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普遍面临训练模式单一、应用情境缺失等问题,导致学生“学得会但用不好”,在实际问题中无法灵活迁移已有计算经验。与此同时,教育研究日益重视学习者感知系统与环境的互动作用,倡导多模态学习与任务驱动式教学。多模态训练融合情境教学的理念,强调通过视觉、听觉、操作等多通道输入,加深学生对计算概念的理解,并借助生活化情境实现知识的“可迁移”使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多模态训练路径设计、情境构建策略、迁移能力表现及优化建议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提升小学生数学计算的综合能力。

一、多模态训练对数学计算认知机制的激活作用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对数学计算的理解多停留于符号识记与机械模仿,缺乏足够的感知与思维参与,影响深度加工和知识迁移。多模态训练通过调动视觉、听觉、动作等多种感知通道,使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形成多维度的信息编码。例如,在学习“进位加法”时,可结合颜色标记、动作指示、语言提示等方式强化数位概念,从而突破抽象符号的障碍,实现感性与理性的连接。这种综合感知模式不仅有助于形成稳定的知识表征,还能促进大脑多区域联动,增强信息记忆与调取能力。多模态训练下的学习体验更具参与感与趣味性,有助于降低数学焦虑,提升学生对运算规则的接受度与掌握度。

多模态训练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策略意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通过身体动作模仿、语言自我指导与图像辅助识别等方式逐渐内化计算程序,形成策略化的操作习惯。例如教师在讲解乘法时结合口令节奏与指尖操演练,可增强学生对乘法结构的掌握,帮助其在不同计算题型中迅速提取并应用适当策略。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变,是促进迁移能力形成的重要前提。此外,多模态策略还能促进不同学生之间的认知补偿,提升学习公平性,尤其对学习困难学生尤为有效,是实现教育公平与精准教学的有力手段。

二、情境教学对计算能力迁移的促进效应

与教材中的抽象练习不同,情境教学强调将计算任务嵌入真实或仿真的生活场景中,使学生在具体化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与应用。借助情境设计,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购物找零”“规划路线”“食谱配比”等熟悉活动中灵活使用加减乘除知识,提升其将计算能力运用于实际的意识与能力。这种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构建真实问题解决的桥梁,推动从知识习得到实际应用的迁移过程。情境的生活化和多样性也能满足学生差异化学习需求,使不同背景学生都能在适应性的场景中找到学习切入点,增强学习动机。

在教学实践中,情境的有效构建需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进行调适。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可设计“超市购物”类任务,引导其通过列式解决“买几样商品共多少钱”;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在“规划旅游行程”中嵌入单位换算与时间计算等复合型问题,逐步过渡到复杂任务中的数学建模。实践表明,这种逐层递进的情境安排有助于学生在复杂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判断运算关系,并合理选择计算方式,从而实现高水平的迁移能力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不断迁移与应用过程中,也在不断形成数学思维方式,进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多模态与情境教学融合的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策略

有效融合多模态训练与情境教学,需构建完整的教学流程体系。教学应从多模态感知激活出发,通过情境化问题引发探究需求,继而设计任务解决路径,在多轮实践中实现能力的内化与迁移。首先,教学导入阶段可通过视频、动画、实物展示等形式唤起学生的感知通道,降低认知门槛。随后,教师需精心构建贴近学生经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自然投入到问题情境中,调动已有知识储备,激发思维迁移。整合型课堂还应重视任务挑战度的合理调控,防止学生陷入机械重复或过度负担,保证认知投入的持续性与效果最大化。

在教学实践层面,应注重任务链的设计与操作环节的多元化。例如在进行“分数加减法”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制作果汁配方”的任务,学生通过模拟配料、估算比例、调整口味等活动,理解分数运算背后的实际意义与应用逻辑。过程中可以引入小组讨论、手工操作、角色扮演等形式,使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不断完善计算策略、验证操作结果,提升任务完成的准确度与效率。这种以感知—理解—操作—迁移为主线的教学流程,形成了一个从“学会”到“会用”的闭环,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数学迁移素养。同时,融合教学也应注重结果与过程并重,在学生生成多样化答案与路径中体现思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打造更加高效与多元的学习环境。

四、提升计算迁移能力的评估方式与教学优化建议

迁移能力作为一种高阶认知表现,单靠传统的计算准确率评估难以全面反映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因此,应建立基于情境表现的多维评价体系,将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分析能力、策略使用、思维灵活性等纳入评价范畴。教师可通过课堂观察、过程性记录、学生反思等形式,对学生在真实任务中的表现进行动态诊断,识别迁移障碍与认知瓶颈,为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评价维度也应兼顾过程性与形成性,既考察学生最终结果,也关注其策略选择与思维路径的合理性,做到评价促进学习而非简单甄别。

同时,教学优化还需从课程整体设计与教师专业素养两个层面推进。一方面,学校应系统构建融合多模态与情境特征的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教学设计提供支持。另一方面,需加强教师关于教育神经科学、儿童认知发展及信息化工具使用等方面的培训,使其具备科学设计与实施多模态情境教学的能力。此外,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同伴互评,形成以教学质量提升为导向的实践共同体,为小学生计算迁移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与专业支撑。在不断实践反思中提升教师教学决策的敏感性与适应性,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深度教学转型。

结论

多模态训练融合情境教学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抽象性强、迁移力弱的问题。通过多感官通道的激活与生活化情境的嵌入,学生能够在具体任务中形成深度理解与策略应用,进而实现从知识掌握到能力迁移的飞跃。未来小学数学教学应更加注重教学设计的系统性与情境的真实度,推动多模态与情境融合的深入发展。同时,需构建多元评价机制与教师支持体系,为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葛雨兰.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教师的教学困境调研与对策研究[D].南宁师范大学,2024.

[2]刘钧.基于希沃白板设计的英语游戏教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24.

[3]吴海燕.指向阅读素养培养的初中英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4.

[4]李文娟.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情境创设对课堂参与的影响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