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把握单元主题,让家国情怀浸润童心

作者

刘司宇

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小学本部 221000

经过本学期的学习,让我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感悟。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变化得越来越快,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如果我们再不改革课程合格率,就无法适应教育形势和社会形势的需求。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要对学生负责,就必须使其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获得个性的张扬。基于此,结合自身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和思考:

对伴随着新课标的推进,不难看出语文教材编排当中有更多的文本贯穿了家国情怀。但是在日常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更多地局限于书本教学,爱国情怀的培育方式片面单一。加之学生年龄小,文本里的事件都离自己很远,不能充分地理解文本的深层意义,导致无法真正完成教学任务。而在新课标的背景下,爱国情怀的培养应立足于单元整体,根据学情设置有效任务目标,并将任务贯穿至大单元教学中,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解历史,感悟情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要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观历史长河,感爱国精神

在我国的历史进程中,有太多英雄志士,他们在危难时挺身而出,带领人民冲破困难,迎接光明。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中华民族才能得以迅速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应抓住历史事件,让学生们了解时代背景以及创作背景,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体会文章思想,激发共情能力,体会到家国情怀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比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外国人欺凌都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在教学时,可以抓住隐线,即“中华不振”,并以其为切入点,展开对课文内容的鉴赏。寻找文中能够体现“中华不振”的词句,从字里行间去发掘主人公当时心情,从而对文章进行梳理。再通过课后诗词材料《大江歌罢掉头东》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周恩来远赴日本留学的原因,体会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是空谈,不是口号,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进而感受少年周恩来心系国家、胸怀天下的精神品质。同时,通过播放百年中国视频录像,将中国社会百年来的发展再现课堂,学生更加直观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增添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感受到如今祖国发展举世瞩目,正是有千千万万像周恩来这样的伟人,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与追求之下,我们的祖国才能一步步强大。引发学生思考,如今这幅盛世之下,我们是否可以放松读书,想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从而升华情感,慢慢地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在课堂中对孩子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从小树立了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读书的志向,可以很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赏秀丽山川,悟乡土人文

中华民族是一个土地广袤、山川秀丽、景色迷人的民族。这是一方激情与神秘并存的国土,也是一幅瑰丽与英俊并存的图画。是真正意义上的教科书。以《延安,我把你追寻》一课为例,我们在进行教学时,没有停留于文本的表层,而是助于课外文字和多媒体设备来引导学生走进延安、真正理解中国革命摇篮、体会延安精神。

上课伊始,可以先给学生们播放一些延安的专属图片,为学生展示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等延安的标志性地点。在此,及时地给同学们补充说明这些场所所发生的革命故事,使他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然后回到课文中,指出诗中曾多次提及“追寻”实际上是对延安精神的追求;追寻着那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追寻着伟人革命的足迹;追寻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革命精神。由于同学们都知道延安这片土地和有关的事件,也就不难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这时老师们相机概括一下,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革命队伍之间相互关怀,相互关爱的一种精神;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也有为了崇高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通过视频形式带领学生从过去到现在,从课内到课外,联系生活,传承延安精神,让学生明白,延安精神永远不会褪色,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沿着诗人的足迹,将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三、借语文要素,植家国情怀

语文要素是根据统编教材出现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的出现,让语文教学有了更舒服的抓手。在教学《梅兰芳蓄须》这一课时,我围绕着语文要素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理解词语了解课文背景。从这篇课文的题目中,可以直接看出课文的主要人物和事件,课文中有一些词语和战争有关,我们没经历过战争,所以不理解,在这时就要为学生讲解一下“租界”、“沦陷”等词语的意思。另外还有一些与戏曲相关的词语,因为距离平时的生活较远,也要适当讲解。只有明白了词语的意思,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梳理情节,理解课文。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肯定有很多疑问,比如:日本人为什么非要邀请梅兰芳演戏?为什么梅兰芳要拒绝日本人的邀请?为什么为日本人演戏就是失去了民族气节?梅兰芳为了拒绝日本人想了怎样的办法?梅兰芳是个怎样的人?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们自主讨论,用表格的形式记录出梅兰芳为了拒绝演戏,尝试了哪些方法。结果是怎样的。通过表格,学生能直观的看出梅兰芳所经历的困难,从而更好的理解人物精神。

主题升华,感悟情怀。让学生思考:梅兰芳拒绝演出会失去什么?对梅兰芳来说,哪一种“失去”最痛苦?引导学生体会,对一个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不能演出是非常痛苦的。历史上,像梅兰芳这样为了爱国而丢掉饭碗的人并不多,但是,为了国家大义,为了家国情怀,他不惜抛弃自己最深爱的事业,这是多么伟大的一种民族气节。学生在敬佩与感动的同时,民族魂和爱国情也油然而生。

穿越时空,寄情于信。统编教材提倡大单元教学,也就是整个单元的整合贯通,本单元的习作是学会写信,旨在让学生学会书信的格式。在课文的学习中,就可以提前给学生渗透这一知识点。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话想对梅兰芳说?你从他身上学习到了什么?请给他写一封信吧。这样的设计,既能让学生掌握书信的写法,也能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写下来,无形中加深了对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真正做到了润物无声。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已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更要落实到实处、落实到细节。作为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以教材为抓手,立足语文要素,厚植家国情怀,将立德树人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

参考文献:

[1] 姚海燕. 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2021(7):44-45.

[2] 王斐. 如何挖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感恩元素[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3):244-245.

[3]杨风文,李学,郭斌.立足语文课堂厚植爱国情怀[N].语言文字报,2021-03-3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