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海绵城市设计在居住区中的应用

作者

李 由 罗威贺

第四工程代建管理办公室 辽宁沈阳 110000 北部战区总医院 辽宁沈阳 110000

1 海绵城市设计概述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和城市洪涝灾害方面,采取具有弹性的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并尽可能利用雨水资源。其核心理念是通过构建低影响开发(LID)设施,如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达到减少径流污染、缓解城市内涝、节约水资源和改善城市微气候的目的。

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多个方面入手,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文特征、社会经济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在居住区层面,海绵城市设计主要关注如何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设施配置,实现雨水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2 居住区整体布局的特点

2.1 硬质地面和绿地面积的比例相对比较稳定

居住区的硬质地面主要指道路、广场、车行道等地面,而绿地面积则包括公园、绿地广场等。在海绵城市设计中,硬质地面和绿地面积的比例需要保持相对稳定,以确保雨水能够被有效地收集和处理。如果绿地面积过多,可能影响居住功能;如果绿地面积不足,可能无法满足雨水渗透的需求。

2.2 室外管线较多,分布集中

居住区通常有较多的室外管线,如给水管道、污水管道、排水管道等,这些管线的分布相对集中。在海绵城市设计中,需要考虑如何将这些管线与绿地、雨水花园等设施结合起来,确保雨水能够被有效引导和处理。此外,居住区的排水系统需要与海绵城市设计技术措施相适应,以避免出现积水或溢流问题。

3 居住区内海绵城市设计的常用技术措施

3.1 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是一种常见的海绵城市技术措施,其核心概念是通过增加绿地空间的渗透能力,从而降低城市排水系统的径流负荷。这种技术通过在绿地底部设置一定厚度的土壤层,使得雨水在下落过程中被截留并渗透到土壤中,减少径流对下水道系统和城市的潜在冲击。下沉式绿地的结构通常包括表层种植带和深层土壤层。表层种植带种植草本植物,因其对土壤的渗透能力较强,能够在初期有效地截留雨水。深层土壤层则通过根系的渗透作用,使雨水在土壤中进行多级渗透,从而在植物根系的作用下逐渐被分解和利用。下沉式绿地的土壤深度通常为 0.3-0.5 米,最大深度不超过 1 米,这样的设计能够平衡植物生长需求与渗透性能,确保植物健康生长的同时,最大化地发挥海绵效果。与传统的开放式绿地相比,下沉式绿地具有显著的成本效益,因为它减少了排水管道的建设需求,降低了维护成本。同时,它还能够降低城市排水系统的运行负荷,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概率,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和实用价值。

3.2 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一种利用自然地形和植物生态作用来处理雨水的技术措施,其核心功能是通过自然渗透和过滤技术来处理城市径流。雨水花园通常由收集系统、过滤系统和植物种植系统组成。收集系统包括雨水篦子、篦齿箅条等设施,用于截留和引导雨水流向预设的处理区域。过滤系统则包括渗透层、蓄水池和绿地系统,其中渗透层用于截留表面径流并促进雨水渗透到地下,蓄水池则用于调节雨水流量,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植物种植系统则通过植物的渗透作用和过滤功能,进一步净化雨水,改善水质,同时实现绿化和美化环境的目的。雨水花园的建设需要结合地形和城市规划,合理利用自然地形中的地势,减少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占用。同时,雨水花园的植物种植区域能够为城市提供生态效益,改善空气质量,促进生物多样性。

3.3 植草沟

植草沟是一种利用植物和土壤处理雨水的技术措施,其核心是通过植物渗透和生态作用来减少径流。这种技术通常在沟渠底部种植高渗透能力的植物,如三叶石、鹅绒树等,这些植物具有快速吸收水面径流的能力,同时其根系的渗透结构能够延长雨水在地表的渗透时间,从而降低径流对下水道和城市排水系统的冲击。植草沟的结构通常包括沟渠和植物种植区域,其中沟渠需要具备一定的坡度,以促进雨水快速向下渗透。此外,植物选择需要考虑土壤条件、生长周期和抗逆性等多方面因素。通过合理设计,植草沟不仅能够有效处理雨水,还能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地生产力,同时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如净化水质、调节气候和增加绿化面积等。

3.4 雨水蓄水模块

雨水蓄水模块是一种利用雨水收集和储存来提高城市水资源自给自足能力的技术。其核心是通过雨水收集箱、蓄水池和回用系统等设施,将城市 surfaces 上的雨水收集并储存起来。收集箱通常与屋顶或地面等易于雨水渗透的区域结合使用,收集后雨水通过下水管道进入蓄水池中,再通过回用系统进行循环利用。这种模块不仅可以补充城市供水系统,还能显著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降低洪涝灾害风险。与传统的防洪堤相比,雨水蓄模块具有更高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还能改善城市排水系统的水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水资源管理技术。

4 居住区内海绵城市设计的建议

4.1 居住区海绵城市设计要与区内景观设计充分协调沟通

居住区海绵城市设计与居住区景观设计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景观设计的整体效果和氛围营造,将海绵城市设施与景观元素有机融合,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海绵景观。例如,在绿化种植设计中,可以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本地植物,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在公共活动空间设计中,可以设置雨水收集和利用设施,为居民提供便捷、环保的用水方式。

4.2 海绵城市设计技术措施要与居住区内部整体设计相适应

海绵城市设计技术措施需要与居住区内部的建筑布局、道路系统、绿化景观等整体设计相协调。例如,在建筑布局设计中,可以考虑建筑的朝向和形状对雨水排放的影响,合理安排建筑间距和排水通道,减少雨水对建筑物的冲击;在道路系统设计中,可以采用透水性强的路面材料和排水系统设计,提高道路的雨水排放能力;在绿化景观设计中,可以结合海绵城市设施的设置,创造多样化的雨水景观效果。

4.3 海绵城市设计技术措施要与居住区性质相适应

不同性质的居住区对海绵城市设计的需求有所不同。例如,对于商业居住区来说,可能需要更注重雨水的收集和利用,以满足活动和居民生活的用水需求;对于居住小区来说可能需要更注重雨水的减排和渗透,以减轻内涝的压力和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因此海绵城市设计中,需要根据居住区的具体和需求,制定相应的设计策略和技术措施。

结束语: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旨在通过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等功能,实现城市雨水的可持续管理和利用。在居住区层面,海绵城市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居住区的特点和需求,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实现雨水的有效管理和利用。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设施配置,海绵城市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美好、宜居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杨杰,王辉.试述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7,(2):193,195

[2]卢欣.居住区雨水利用景观化研究——以武汉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5.

[3]牛童.基于海绵城市背景下的雨水花园规划设计探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6

[4]巴尔莫里著;董瑞霞译.景观宣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5]顾俊斌.基于海绵城市理论下的住宅区景观设计[J].现代园艺,2021,44(24):54-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