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培养策略
吴廷军
宁南县石梨镇小学 615413
引言
数学是一门综合考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的学科,教师应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体现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去探索、思考与实践,转化学习思路,掌握学习方法,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习惯,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1 学生数学思维现状
1.1 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低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较为活跃的状态,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较难长时间集中。但很多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以理论知识为主,通过大量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这种教学内容和方式枯燥、抽象、缺乏趣味性,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学习积极性降低,久而久之,便制约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1.2 深度思考经验欠缺
在传统数学课堂中“一言堂”的现象颇为严重,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时间,通常只能被动地跟在教师身后学习。在这期间,教师说什么,学生便听什么;教师要求如何去学,学生便盲目地跟随。这样的方式不但剥夺了学生独立深入思考的权利,同时也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心理。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很难独立将其解决。深度思考是助力学生数学思维提升的关键,所以教师应适当地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大脑,重视学生深入思考,以此打破“一言堂”的模式,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路上的主角。
2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培养策略
2.1 构建数学情境,发展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在教学中构建有趣的教学情境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思维能力。教师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对课程进行备课,积极创设学生喜欢的、容易接受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教学中。面对一系列的数字、公式等会让不少的学生感到头疼,提不起兴趣。所以教师要努力创设有趣、有意义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完成数学任务。数学学科本身就较为复杂,在遇到新知识时,学生会比较头疼。所以在此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引导,让学生战胜对数学学科的恐惧,并且对教材内容深入挖掘,寻找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充满兴趣下进行学习。趣味化的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也会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内容,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2.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今的教育需求。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成为了教师的一大挑战。首先,教师要明确的是,数学是一门需要活跃思维参与的学科。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正处于关键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做中学”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培养起数学思维。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创设情境。例如,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将数学问题设计成游戏任务,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探索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例如,通过“数学接龙”、“寻宝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教师也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情境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
2.3 开展动手实践活动,发展空间想象思维
小学生活动好动,可塑性较强,教师需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组织开展多种趣味性实践活动,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参与实践活动,在触摸、观察、比较中深入探究,能够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助力学生空间想象思维的发展,进而推动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养成。例如,教学“冰淇淋盒有多大——圆柱和圆锥”中“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圆柱体模型和圆锥体模型,以及沙子或水等可填充物,带领学生动手实践,使用沙子填充圆柱体和圆锥体,记录填充物的体积,并组织学生分析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关系。在活动过后,开展交流分享,鼓励学生分享在实践操作中的心得体会,结合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空间几何图形展开想象,对比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关联之前所学知识推导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随后,在此基础上设置问题,驱动学生计算冰淇淋盒的总体积,在迁移应用中培养数学思维习惯,为后续的知识学习做好铺垫。
2.4 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在实践中形成数学思维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经说过:“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植根于生活。”所有的数学知识,都源于前人对生活现象的研究与提炼。所以,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更离不开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由此,让生活元素改变数学情境,让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具体,以此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
结语
数学教育目标不仅是教会学生解题,更是培养其以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运用多元教学以及巧设数学问题的策略,将课堂转化为思维的孵化场,让知识传授与思维发展同频共振,从而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型。
参考文献
[1]刘瑞兰.指向高阶思维培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数学之友,2024(16):41-42,45
[2]狄研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学之友,2024(12):88-90
[3]徐明旭,华丽芳.指向儿童结构化思维发展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J].小学教学研究,2024(19):25-2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