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在信息技术服务故障诊断中的应用与实践

作者

常颖

身份证号:130406199401020329

引言

信息技术服务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其故障诊断直接关系到系统可用性、业务连续性与用户体验。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等技术的普及,IT 服务设备与系统日益复杂,传统诊断方式逐渐暴露短板,人工响应速度难以匹配秒级故障处理需求,规则化监测对隐蔽性、新型故障的识别能力弱,复杂故障根因定位效率低下,这些瓶颈严重制约 IT 服务运维质量。

一、人工智能在信息技术服务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1.1 基础设施层故障诊断

在网络层故障诊断中,人工智能集中在对网络中各网络节点的硬件设备出现的故障进行检测、监控并快速准确定位故障,从而解决人工排查网络故障效率低、故障隐秘难以发现等弊端。对服务器及存储等硬件设备进行诊断中,机器学习可以深层次地挖掘出硬件监控数据间的潜在联系,通过对 CPU负载波动变化、磁盘 IO 响应速度、内存占用率等指标的异常规律挖掘,建立故障预警模型,可在发生硬件性能衰退现象的初期就进行预警,从而预防突发性的硬件宕机事故的发生。在对网络设备的诊断方面,可以借助深度学习精准地识别出网络流量的异常特征:通过对数据包发送频率、链路延迟、丢包率等方面的特征分析,从而建立正常的流量特征模型,一旦出现异常数据包攻击或者链路故障,可以精准识别出异常特征,从而可以迅速定位故障交换机、路由器节点,甚至可以识别出故障的衍生效应链路,从而为网络修复提供一个明确的指导方向。

1.2 应用系统层故障诊断

应用系统层故障诊断需应对软件复杂性与服务动态性带来的挑战,人工智能通过文本解析与多源数据融合,实现故障的快速识别与根因定位。对于软件应用故障,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成为日志分析的核心工具:软件运行产生的非结构化日志文本,经分词、关键词提取与语义匹配后,可转化为 AI 能理解的结构化数据,模型通过比对历史故障日志库,快速确定故障类型,避免运维人员逐行排查日志的繁琐过程。

1.3 业务层故障诊断

应用层故障诊断不能局限于技术指标的问题,人工智能借助于业务数据及用户体验反馈来检测业务运行状况及用户感知影响的潜伏故障。对于业务流程故障,AI 还可以通过业务数据分析流程中存在的异常行为模式:对于电商交易平台来说,可以对比分析订单转化率、支付成功率、库存更新延迟等业务数据指标,与正常业务流程下该指标的特点进行对比,找到订单支付下单成功但回调支付失败、库存显示数和实际库存数不一致等问题,找到造成业务规则冲突或流程错误的逻辑问题,而不仅仅局限于排查接口之间的技术故障问题。

二、实践中的现存问题

2.1 多源数据格式不统一

由于来源各异的输入数据格式不同步致AI 模型数据输入质量差,难以发挥数据驱动诊断的优势。对于故障信息服务需要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层的结构化监控指标数据、应用系统层的非结构化日志文本、以及业务层的半结构化用户反馈等多类型数据,不同类型数据来源的格式迥异,如结构化数据数据源多以表格形式存在,字段定义与取值规则较为规范;而非结构化日志文本数据源格式较杂乱,不同软件、设备生成的日志不同行分式无统一的语法规则,并且会出现大量冗余字符及特殊符号;半结构化用户反馈在结构化与自由文本中均具备特征,属于两者之间半动态、碎片化化的数据表征。由于不同类型数据格式不统一给实际数据预处理增大了成本,为了融入 AI 诊断必须统一数据格式而将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结构化格式,这必然会造成对关键故障信息的损失。

2.2 罕见故障样本不足

罕见故障样本不足导致 AI 模型泛化能力弱,面对新型或小众故障时诊断失效。人工智能诊断模型的性能高度依赖训练样本的数量与多样性,而信息技术服务中的罕见故障因发生频率低,难以积累足够的样本数据。部分罕见故障可能仅在特定场景下触发,企业在日常运维中极少遇到,无法获取真实故障数据用于模型训练。即使偶发罕见故障,运维人员可能因缺乏经验未能完整记录故障特征,导致样本信息残缺。在这种情况下,AI 模型仅能学习到常见故障的特征,面对从未接触过的罕见故障时,无法准确识别与定位,甚至将其误判为正常状态或其他常见故障,造成更严重的业务损失。

2.3 AI 诊断模型与现有 IT 运维系统兼容性不足

AI 诊断模型与现有 IT 运维系统兼容性不足,形成数据孤岛与流程断点,阻碍诊断技术落地。企业在长期运维中已部署各类 IT 运维系统,如监控平台、工单系统、配置管理数据库等。多数 AI 诊断模型由第三方厂商开发,其数据接口与协议标准未与企业现有运维系统兼容。AI 模型难以直接从监控平台、配置管理数据库中获取实时数据,需人工导出数据后再导入模型,不仅增加运维人员工作量,还导致数据传输延迟,无法满足故障诊断的实时性需求。AI 模型的诊断结果无法自动同步至工单系统,运维人员需手动录入诊断结果才能启动故障修复流程,打破了诊断,修复的自动化闭环。这种兼容性不足不仅降低了故障处理效率,还削弱了企业应用 AI 诊断技术的积极性。

三、优化策略

3.1 技术攻坚

技术攻坚聚焦核心技术突破,解决数据与模型短板。针对多源数据格式问题,研发多源数据融合算法,通过统一数据解析框架适配结构化、非结构化与半结构化数据,提取共性故障特征,避免信息丢失;针对罕见故障样本不足,引入迁移学习技术,借助相似故障样本的特征迁移,提升模型对新型故障的识别能力,减少对真实罕见样本的依赖,增强模型泛化性。

3.2 落地适配

落地适配侧重系统协同与人员能力提升,打通应用链路。开发标准化数据接口与协议,推动 AI 诊断模型与现有监控平台、工单系统对接,实现数据实时互通与诊断结果自动同步,消除数据孤岛与流程断点。开展运维人员 AI 技能培训,通过实操教学帮助其理解模型逻辑、运用诊断结果,建立 AI 初判、人工复核的协同机制,提升模型应用可信度。

3.3 机制完善

机制完善着力构建长效保障体系,支撑技术持续应用。联合行业协会与企业搭建故障样本共享库,统一样本格式与标注规范,汇聚各企业罕见故障数据,为模型训练提供丰富素材。建立 AI 诊断技术应用评估机制,定期监测模型准确率、响应速度等指标,动态优化模型与流程,确保技术适配 IT 运维需求变化,推动 AI 故障诊断规模化落地。

结语

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在 IT 服务故障诊断中的应用,其在基础设施、应用系统、业务层突破传统诊断局限,助力运维提效。但多源数据整合难、罕见故障样本少、系统协同差等问题仍需解决。通过技术攻坚、落地适配与机制完善,AI 诊断技术将更贴合运维需求。随着技术迭代与生态完善,AI 必将成为 IT 服务故障诊断的核心力量,为数字经济下 IT 运维智能化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廉士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中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4,(09):4-6.

[2] 陈 超 敏 . 人 工 智 能 与 5G 通 讯 驱 动 下 的 信 息 技 术 课 程 创 新 与 实 践 [J]. 中 国 宽带,2024,20(08):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