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提升受艾滋病影响儿童自信心的实践研究
路霄瑜
山西省 L 市 H 学校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官网的数据,截至 2020 年,全球约有280 万儿童和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病毒。2010年的研究显示我国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数量接近26 万人。目前,抗逆转录治疗药物得以普及和推广,这使得艾滋病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也转化为一种“慢性疾病”有效地控制了艾滋病的死亡率。但是,受艾滋病影响儿童仍是我们社会当中的弱势人群,他们的生存状态、受教育情况、心理问题等都是社会关注的重点。由于目睹亲人的离世,又受到社会或的排斥和污名化,得不到朋辈群体的社会支持,往往产生自卑、孤僻的心理状态。
成立于2006 年 9 月1 日,是中国唯一一所专门收治艾滋病儿童的全日制。在 生活和学习的学生都是通过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学生大多存在家庭贫困、生活困难、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愿沟通等问题,加之社会支持方面和普通同龄人相比较弱,导致学生较为封闭和自卑,严重影响到了受艾滋病影响儿童自信心的发展。本研究以 的艾滋病儿童为对象,以小组工作方法和自主实践巩固为手段,探究如何通过小组工作提升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自信心水平,以期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自信心提升的小组实务工作提供理论建议和实践参考。
一、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理论基础:
1.优势视角:优势视角认为社会工作者在帮助服务对象的过程中应摒弃传统的关注问题和病理的方法,尽可能帮助服务对象发掘和释放他们的潜力和优势。优势视角关注困境儿童的优势和潜能,使儿童发现自己的独特性,同时关注他们的优势、兴趣、才能和知识,进而提升儿童的自信心。
2.社会支持理论:关于社会支持理论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 世纪70 年代,该理论在一开始被用在精神疾病治疗领域,在后来逐渐被应用于社会研究领域。一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在遇到危机和挑战的时候就可以更从容地面对和解决。困境儿童自信心往往和周围环境有较大的关系,社会支持理论可以帮助困境儿童挖掘身边的支持系统,干预其周围的社会网络,获得家庭、朋友、等方面的支持。
(二)实践研究
1.关于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相关实践研究:社会工作对于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解决其社会救助、促进其心理健康和增强其抗逆力等方面。高亚男认为在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福利救助中,社会工作者可以有效的把福利资源整合起来,给予其帮助。赵晓歌认为对于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心理障碍,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以及三大专业方法介入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可以帮助该群体增强信心,促进其健康发展。抗逆力视角下的社会工作,通过运用专业的知识、技能、方法来帮助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克服困难,提供社会支持,建立心理认知,促进其成长和改变。
2.儿童自信心培养的相关研究:对于儿童自信心的培养方法研究,许多学者也从个人、家庭、等方面提出了对于儿童自信心的培养研究。夏婕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对缺乏自信心的流动儿童展开训练,引导儿童接纳自我。赵荣芳认为家庭需要转变家庭教养方式和观念,正确客观评价儿童,尊重、欣赏儿童。
3.社会工作介入困境儿童自信心的相关研究:社会工作介入困境儿童自信心的方法主要通过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李丹在个案工作中,采用对话会谈的方法,帮助服务对象表达自己的情绪,探索自己的优缺点,增强自己的信心。 在小组工作中,学者主要针对适龄儿童运用了游戏治疗、角色扮演、团体辅导等方法。李小霞运用团体辅导帮助初中生建立自信心。
(三)研究框架

二、小组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
(一)第一节小组活动:我们的小组
1.社会工作者解释小组活动的目的和内容,建立小组规则。2.采用游戏互动的方式让小组成员用正话反说的方式进行接龙介绍。小组成员一同订立小组名称。3.社工引导小组成员将自己的心愿贴到“愿望树”上。从组员的表现来看,有的组员较为腼腆内向,还有部分组员不愿意分享心愿,社工主要运用了鼓励和支持的技巧。
(二)第二节小组活动:学习这件小事
1.带领小组成员玩舒尔特方格注意力训练。2.社工准备一幅星空图画,邀请每位同学写下自己的梦想以及目标。3.引导小组成员进行单词抢答游戏。
从组员的表现来看,与第一节活动相比,组员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与社工也形成了初步的双向互动。
(三)第三节小组活动:不惧疾病 勇敢面对
1.带领小组成员们完成“雨点变奏曲”游戏增进成员之间凝聚力。2.社工找出有关艾滋病的小漫画和图片,引导小组成员抒发自己的情绪。3.播放影片《奇迹男孩》相关片段,观看完毕请小组成员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感悟。
从组员表现来看,较为内向、不爱发言的组员也开始调整自己的行为,良好的互动和沟通为后期的活动打下了基础。
(四)第四节小组活动:认识自己 肯定自我
1.指导小组成员们完成“大风吹”游戏增进成员之间感情。2.社工引导组员画下自己的自画像(可以是肖像也可以是比喻画比如动物,植物,物件等等)。M 组员画的小兔子,觉得自己的性格很活泼,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组员们了解自己。3.社工引导小组成员完成“优点大轰炸”游戏。
从组员的表现来看,组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尤其是优点轰炸游戏。
(五)第五节小组活动:懂人际 知合作
1.指导小组成员们完成“手解千千结”游戏增进成员团队合作意识2.进行歌曲接龙。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小组成员充当了领导者的角色,维持小组的秩序,按照规则来合理安排游戏流程。2.按照社工准备的两份剧本找小组成员进行演绎,其中剧本二中的语气更有礼貌,更尊重对话人物。组员WW:“感觉第二幕明显听起来比第一幕的交流舒服,如果是我,我会喜欢第二幕的方法说话,这样子大家都开心。”
从组员表现来看,小组成员整个过程非常的遵守秩序,也出现了小组领导力,整个过程井然有序。针对个组员投入不积极的现象,社工要主动去交流,给予激励和赞赏。
(六)第六节小组活动:畅所欲言 表达自我
1.回顾上一次活动的内容并进行总结,并提前说明最后一次活动的时间。社会工作者带领所有组员进行“按指令撕纸”活动,让组员们明白沟通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2.引导小组成员分别用动物、植物、物品形容自己,加强小组成员的自我表达能力。3.带领小组成员开展“餐厅招聘”游戏,组员需要表达出自己在应聘时的优势。组员 ZK:“我最大的优势是力气大,我可以很多体力活,帮助把店里的生意做好。”
从组员的表现来看,面对犹豫不决,不敢发言的组员,社会工作者采用主动点名提问,并且鼓励其发言的方式,帮助他们积极地在组内沟通互动。
(七)第七节小组活动:收获果实 巩固成长
1.社会工作者带领所有组员开展“松鼠与松树”活动,巩固成员已有的凝聚力。2.邀请小组成员写下自己在本次小组活动中的收获和成长,回顾自己的点滴成长和收获。3.邀请小组成员互相给彼此写下自己今后的祝福。进行最后的活动总结,处理好和组员之间的离别情绪。
从组员的表现来看,小组整体氛围比较融洽,在小组内找到了归属感,有了更积极的自我认知。工作者积极安抚了个别小组成员的情绪,并对个别小组成员的负面情绪表示接纳和理解之情。
(八)自主实践强化
为了巩固和提升小组成员获得的能力和自信,课下实践阶段从学习问题和人际关系出发,开展为期15 天的课下自主实践活动:
在学习问题方面,小组成员自主制定暑假的学习计划,将每天的学习计划发到微信群里打卡,鼓励小组成员相互监督。
在人际关系方面,小组成员将学到的人际关系方面的技巧运用到平时的生活当中,每周总结两次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运用了那些人际关系方面的小技巧。
三、活动反思与不足
8 节的小组活动分别围绕提升学习能力、完善自我认知、建立人际关系和增强同辈群体互助为主题。总体来说,组员的自信心水平随着小组活动得到稳定提升。
通过观察并评估组员在活动中的表现,可以发现组员自信心的变化情况。首先,从组员出席情况来看,组员 14 个人全员参与小组活动全过程,小组整体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其次,随着小组的推进,组员间打破了隔阂,关系更加密切。
在活动部分进程中,有些组员没有做到认真聆听对方的分享,存在偶尔的走神、开小差等情况,社工这时需要及时提醒。在小组活动的秩序维持方面,活动前期个别组员没有很好地遵守小组契的,出现了迟到、在活动中内部交头接耳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组工作的成效。关于活动场域方面,局限在的创客教室内,可以适当组织小组成员的室外活动的,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凝聚力。
四、评估与结论
(一)定量评估
定量方面采用《罗森伯格自信心量表》,进行前后测对比。使用SPSS26.0 录入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服务对象自信心前后测数据对比

由上表可知,试验后小组成员的得分均值明显高于实验前得分,而且T 检验显著性数据小于0.05。这说明相较实验前的得分,实验后,学生的得分有了很大提高。
(二)定性评估
1.提升了组员的学习能力。通过小组的开展,大部分小组成员制定了学习计划,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小组成员在活动后,学习变得更加地主动,提升了小组成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后期在向老师询问小组成员的学习表现与情况时,老师也反映大部分小组成员比之前学习态度要好,并且学习能力有所提升。
组员YS:做了有关学习的游戏,让我对学习更有信心了。
老师T1:初中班的几个参与活动的学生,明显感觉到学习的状态变得比以前好。
2.提升了组员的自我认知。通过小组介入和后期的访谈,可以发现组员更加了解自己,发现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不再是片面化地把自己归入传染病儿童。通过游戏的互动也使得小组成员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形成正向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组员JXF:参加小组活动听了姐姐鼓励我们的话,我觉得自己只要保护好自己,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3.促进了组员的人际交往和同辈支持。通过前期的观察和调研发现,受艾滋病儿童往往不愿意诉说自己的心事,缺少表达机会。在小组活动后,小组成员之间明显建立了牢固的关系网络,巩固了与家长和老师的关系,增强了组员的同辈支持。
组员M:我一直是比较内向的,参加完这次的小组活动,在小组当中也敢发表自己的建议了,也有更多的人主动和我沟通说话。
1.Unicef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联合国儿童基金会:http:// www.unaid s.org.cn/page122?article_i d= 1200.
2.王金权、金岳龙、姚应水:《中国艾滋病孤儿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年第15卷第6期。
3.邢浩杰、张淑、朱长才:《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关怀需求及干预措施的研究现状》,《中国艾滋病性病》2011 年第 17 卷第 1 期。
4.文军:《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264页
5.乌兰图雅:《关于儿童自信心培养的研究》,《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 年第44
6.丁宇、谭凝:《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研究》,《教学与管理》2015 年第30 期。
7.张洪菊、崔万秋:《流动儿童自信心培养探析》,《继续教育研究》2012 年第164 期第4 卷。
8.高亚男:《探讨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的介入》,《企业导报》2012年第1期。9.赵晓歌:《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群体救助工作的新路径探析——兼论高校社会工作教育者的介入》,《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8年第10期。
10.王君健:《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抗逆力养成的社会工作介入》,《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11期。
11.夏婕:《小组工作方法介入流动儿童自信心提升初探》,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3 年。
12.赵荣芳:《浅析孩子的自信心与父的教养方式》,《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 年第1 期。
13.李丹:《社会工作介入城贫困儿童自信心提升的个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19年,第16页。
14.李小霞:《团体辅导对初中生自信心培养的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