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家庭作业设计与家校协同锻炼机制的构建研究
马新发
山东省新泰市银河小学 271200
引言
在“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倡导下,小学体育教育愈发受到重视。然而,仅靠学校体育课堂的教学,难以满足学生日常锻炼需求、有效提升身体素质。小学体育家庭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家校协同锻炼机制相结合,能够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一、小学体育家庭作业与家校协同锻炼机制的内涵
小学体育家庭作业是指体育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布置给学生在家庭中完成的体育锻炼任务。它涵盖体能训练、技能练习、趣味运动等多种形式,旨在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巩固课堂所学,增强体质,培养自主锻炼能力。
家校协同锻炼机制则是指学校与家庭围绕学生体育锻炼目标,通过建立沟通渠道、明确各自职责、整合资源等方式,形成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协同体系。在这一机制下,学校提供专业的体育教学指导与作业设计,家庭给予监督、陪伴与鼓励,共同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与身体素质的提升。
二、小学体育家庭作业设计与家校协同锻炼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一)弥补课堂教学时间不足,提升学生体质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难以获得充足的体育锻炼时长。体育家庭作业将锻炼场景延伸至家庭,有效弥补了课堂时间的不足。学生通过每天完成跳绳、仰卧起坐等家庭体育作业,能够持续保持运动状态,逐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肌肉力量,改善身体机能,进而提升整体身体素质。例如,部分学校推行“每日跳绳打卡”家庭作业后,学生的耐力和协调性明显增强,体质健康测试达标率显著提高。
(二)培养学生自主锻炼习惯与运动兴趣
家庭作业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安排锻炼时间和选择锻炼方式的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习惯。当学生根据自身喜好选择踢毽子、打羽毛球等运动项目完成作业时,能够在运动中体验到乐趣,激发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这种兴趣一旦形成,会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将体育锻炼融入日常生活,为终身运动奠定基础。
(三)促进家校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家校协同锻炼机制打破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教育壁垒,使双方在学生体育教育方面形成共识与合力。学校通过布置体育家庭作业,向家长传递科学的体育教育理念和方法;家长在监督、陪伴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更加了解孩子的体育锻炼情况,及时与学校沟通反馈。这种良性互动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体育锻炼效果,还能增进家校之间的信任与合作,推动家校共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小学体育家庭作业设计与家校协同锻炼机制的构建策略
(一)遵循科学设计原则,确保家庭作业质量
小学体育家庭作业设计需遵循趣味性、多样性、适度性和安全性原则。趣味性是激发学生锻炼积极性的关键,可将游戏融入作业内容,如设计“亲子障碍跑”“家庭跳绳接力赛”等,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完成锻炼。多样性则要求作业形式丰富,涵盖力量、速度、灵敏、柔韧等多种身体素质训练,避免学生产生枯燥感。适度性强调根据学生年龄、体能差异布置个性化作业,低年级学生可安排简单的拍球、伸展运动,高年级学生适当增加俯卧撑、长跑等具有一定强度的训练项目。安全性是作业设计的前提,教师要充分考虑家庭锻炼环境,提醒学生选择宽敞、平坦的场地,使用符合安全标准的器材。
(二)丰富家庭作业内容,满足多元锻炼需求
体育家庭作业内容可分为基础体能类、技能拓展类和特色活动类。基础体能类作业包括跑步、深蹲、平板支撑等,旨在提升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技能拓展类作业围绕学校体育课程中的运动项目展开,如篮球运球练习、足球射门训练等,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运动技能;特色活动类作业则结合季节、节日或地域特点设计,如冬季开展踢毽子、跳皮筋活动,春节组织家庭趣味运动会,或是鼓励学生参与当地传统体育项目,让学生感受体育文化的魅力。此外,还可引入新兴的体育项目,如飞盘、跳绳花样挑战等,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
(三)规范作业实施过程,保障锻炼效果
在体育家庭作业实施过程中,教师、学生和家长需明确各自职责。教师要做好作业布置、指导和评价工作,通过体育课堂讲解作业要求,利用线上平台(如班级群、运动打卡 APP)及时解答学生和家长的疑问。定期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可采用星级评定、颁发“运动小达人”奖状等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学生要端正态度,认真完成作业,并记录锻炼过程和感受,如每天的运动时长、完成的项目及身体变化等。家长要发挥监督和陪伴作用,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锻炼条件,如准备合适的运动器材、规划锻炼场地,同时以身作则,与孩子共同参与体育活动,营造家庭运动氛围。
(四)构建家校协同锻炼机制,凝聚教育力量
构建家校协同锻炼机制,首先要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学校可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线上交流平台等,向家长宣传体育家庭作业的重要性和科学锻炼方法,了解家长的需求和建议。同时,定期组织家校体育活动,如亲子运动会、家庭体育成果展示等,增进家校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其次,明确学校和家庭在学生体育锻炼中的职责。学校负责制定体育家庭作业计划、提供专业指导和监督评价;家庭负责督促学生完成作业、营造家庭锻炼氛围、及时反馈学生锻炼情况。此外,学校还可整合社区资源,与社区合作建设体育活动场地,组织体育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协同锻炼网络。
四、结语
小学体育家庭作业与家校协同锻炼机制的构建,绝非一蹴而就的简单工程,而是关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长远大计。通过科学设计兼具趣味性与适切性的家庭作业,系统规划多元融合的锻炼内容,严格规范家校协同的实施流程,我们得以搭建起一座连接学校与家庭的体育教育桥梁。这座桥梁不仅承载着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现实使命,更肩负着培育终身运动习惯的长远目标,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筑牢根基。
教育之路永无止境,在未来的实践探索中,我们仍需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教育需求的变化,以创新的思维优化现有策略。不断深化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认知,持续探索家校协同的新模式、新方法,方能让小学体育家庭作业与家校协同锻炼机制释放更大效能,真正成为照亮学生健康成长之路的璀璨明灯。
参考文献:
[1]江梦楠.小学生体育家庭作业家校互动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研究[D].湖南省:湖南科技大学,2022.DOI:10.27738/d.cnki.ghnkd.2022.001004.
[2]徐锋.小学体育家庭作业的设计与实施[J].体育风尚,2024,(10):123-125.
[3]冯林其,胡贵粉,张教铭.家校共育下小学体育家庭作业的设计与优化[J].成长,2025,(01):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