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赋能小学语文本真课堂
李娜娜
石狮市凤里街道宽仁小学
【关键词】“问题+” 教学;本真课堂;核心素养;小学语文一、引言: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转型诉求
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程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自信等核心素养的培育。《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明确提出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的教学要求,这一政策导向倒逼传统语文课堂进行范式转型。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存在三重矛盾:一是教师教学惯性与素养导向要求的矛盾,64.71% 的课堂问题设计缺乏启发性,仍停留在知识识记层面;二是学生被动接受与主动探究的矛盾, 63.24% 的学生表现出自主探究能力薄弱的特征;三是课堂形式化互动与深度思维发展的矛盾,虚假合作、无效讨论等现象普遍存在。在此背景下,“问题 +”教学范式以问题为思维载体,通过结构化的问题设计与互动流程,为破解上述矛盾提供了可行路径。
从理论基础看,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 “自我” 与 “共同体” 的互动中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这一理论为 “问题 +,,, 教学提供了重要支撑 —— 问题作为互动媒介,既能激发个体的认知冲突,又能促进学习共同体的思维碰撞,最终实现从知识掌握到素养生成的转化。基于此,本研究自 2021 年起,围绕 “问题 +,,, 教学范式展开系统探索,旨在构建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本真课堂。
二、问题溯源:课堂痼疾的三维表征与突破路径
(一)课堂问题的实证分析
通过课堂观察、师生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调研,结果显示:教师层面 “问题设计缺乏启发性” 占比 64.71% ;学生层面 “自主探究能力弱” 占比 63.24‰ 。这使我们清晰认识到目前教学存在 “教师教学惯性大、学生主动性弱、课堂文化缺失” 三大问题。
(二)理论框架下的突破路径
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 “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 四大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中 “真实学习发生的条件” 理论,本研究确立三维突破路径
优化问题设计:从教材解读与学生认知起点出发,设计具有启发性、关联性的核心问题与进阶问题链,实现知识向素养的转化。
转变师生角色:构建 “教师引导者 — 学生探究者” 的新型关系,教师通过问题设计搭建思维支架,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实现自主建构。
培育课堂文化:建立 “安全表达、深度倾听、协同探究” 的课堂生态,使问题讨论成为思维碰撞的载体而非形式化的流程。
三、课题架构:“问题 +,,, 教学的系统研究设计
(一)三级课题网络的构建逻辑
为确保研究的系统性与层次性,本研究采用 “校级 — 学科 — 个人” 三级课题联动模式:
校级核心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本真课堂的构建研究》,从宏观层面确立研究的理论框架与价值导向。
学科子课题:语文教研组聚焦《依托单元教学落实学习任务群的实践探索》《问题+ 教学范式的实践研究》,将核心素养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学科教学指标。
教师根据教学实际确立个性化研究方向,如 “低学段问题链设计策略”“习作教学中问题驱动的实践” 等,形成 “总 — 分 — 特” 的研究矩阵。
这种课题架构既保证了研究的整体方向一致性,又充分激发了教师的研究自主性,使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形成有机闭环。
(二)三维目标的分层落地策略
课题研究围绕 “理论构建、策略优化、文化培育” 三大维度,构建阶梯式目标体系:模式构建层:明确 “问题 +,,, 教学的基本范式,包括核心问题确立、问题串设计、教学流程优化等要素,形成可复制的操作模型。
策略优化层:针对不同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诗歌等)、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特点,开发差异化的问题设计策略与课堂互动方法。
文化培育层:通过物理空间和关系空间重构、互动规则建立、评价机制创新等,实现从 “教的课堂” 到 “学的课堂” 的深层转变。
四、实践路径:“问题 +” 教学的操作体系构建(一)问题链设计的学术逻辑与实践方法
问题链作为 “问题 +” 教学的核心载体,其设计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与文本内在逻辑。研究表明,科学的问题链应具备三个特征:
核心问题的锚定性:基于单元语文要素与学生生活实际,确立统领课堂的核心问题。如在《我们奇妙的世界》教学中,核心问题 “如何用语言描绘生活中普通事物的美” 直接指向 “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 的素养目标。
问题串的进阶性:围绕核心问题设计阶梯式子问题,形成 “感知 — 理解 — 分析— 创造” 的思维链条。以《树和喜鹊》为例,问题串呈现为:“树和喜鹊最初的状态是怎样的?(感知)— 它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理解)— 为什么这些变化能带来快乐?(分析)— 你如何用故事展现‘伙伴’的意义?(创造)”。
学科要素的渗透性:问题链设计需融入识字写字、阅读鉴赏、表达应用等语文要素,如在《大自然的声音》教学中,通过 “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描写风声?”“这些动词能否替换?为什么?” 等问题,实现语言形式与内容理解的统一。
(二)三阶教学模式的课堂实施
“三阶教学” 是 “问题 +” 教学范式的落地载体,包括:
问题引发阶段:通过情境创设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形成认知冲突。如教学《蜘蛛开店》时,以 “蜘蛛为什么一次次改变经营项目?” 的悬念式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问题探究阶段:采用 “独学 — 合学 — 展学” 的互动流程,学生在问题引导下自主圈画、合作讨论、展示质疑。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 “追问”“补问” 等方式深化思维,如当学生回答 “蜘蛛怕麻烦” 时,进一步追问 “从哪些细节能看出蜘蛛怕麻烦?”,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细究。
问题解决阶段:通过知识迁移与实践应用,实现问题的创造性解决。如在《大自然的声音》教学中,由核心问题分解出问题串“作者是怎样把风声写美妙的?”“你从哪儿感受到水声(动物声)的美妙?”;再通过品读课文,探究问题,习得方法;最后通过“写一写厨房里有哪些美妙的声音”进行迁移运用,从“看输入”变为“看产出”,以迁移运用为尺子,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结论
“问题 +” 教学范式通过核心问题锚定、“问题串” 引导、三阶教学实施,有效破解了传统语文课堂的浅表化、形式化问题,深刻改变语文课堂样态,构建了指向核心素养的本真课堂模式。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创新,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 —— 它让课堂回归 “以学为中心” 的本真,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实现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与文化素养的协同生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 [M]. 李季湄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石狮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二批)研究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本真课堂构建研究》(SJZX2023-4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