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情境教学策略
张建锋
石家庄市第二十八中学 050071
前言:
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依据学生认知,创设多样化学习情境,设计情境化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地理学习活动,提升核心素养。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善于借助情境教学,利用契合地理学科与学生需求的丰富情境,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实现,助力新课标的有效落地实施,发挥出地理学科当中情境教学育人优势。
一、图画再现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图画作为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在地理学科中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使学生喜欢学习地理,能够运用图文资料,进行举例说明增强区域联系意识,能够尝试从地图和材料中分析总结地理特点,获取地理信息[1]。由此可见,选取契合的图示地理教学,能够更好地落实学科育人任务,推进教学发展,让学生以直观图画、图示、图像等多种图像情境体验方式,学好地理,发展地理素养。
例如,在《地形》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图画再现情境,让学生直观我国地形全貌图,借助动态化的图画,了解各种地形地势,初步明白地形地势对交通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人地协调观,主动思考探究,借助地图和地形图,把握区域的点地势,强化地域认知,热情洋溢地进入动态与静态等不同图画情境直观,提升地形地势分析能力。为此,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好丰富多样的有关地形的动态图像,以及静态的地图、挂图等图画再现情境所需材料,在课堂中以不同形式展示出来,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使学生不仅能够在直观中理解“大河向东流”的原因,还可以利用所掌握的“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知识针对地形相关知识做出河流的诠释,绘出直观图,突显图画情境体验感知参与实效。
二、故事描述情境,参透学习意义
地理知识内容理论性较强,故事描述情境可以增进学生感知力,使学生更加喜欢学习地理,借助有关地理知识内容的故事,参透学科知识学习意义,进而更全面理解所学习的地理知识,主动进行多角度学习感悟,既能够理解地理理论概念,又可以借助故事提升区域认知,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发展综合思维能力,增强地理实践能力。
例如,在《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教学时,教师要重视通过故事描述情境教学,让学生在聆听故事中了解什么是自然灾害,学习减灾防灾方法,总结概念理论,增强防灾减灾意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自然灾害类型,准备契合的故事,可以讲述“汶川地震”中多个感人的故事,让学生知道自然灾害中地质灾害---地震,了解什么是地震带,知道地震发生的原因,掌握一些预知地震的方法,以及地震来临时自我救助的方法。
此外,教师还可以讲述近期发生洪涝、泥石流中出现的好人好事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能够了解自然灾害和灾害分布等理论知识,掌握自救与互救方法,进一步参透地理学习意义。这会使学生地理素养全面发展,提升学科育人实效。因此,教师要善于准备契合地理知识内容的故事,借助故事降低理论知识理解难度。
三、生活展现情境,发展地理素养
地理是一门与生活关系紧密的学科,教师可以在实践教学当中通过生活展现情境,让学生经历实践体验的应用所学过程,进而更加喜欢学习地理,掌握更多实际应用方式方法,提升地理学习与学以致用能力,发展地理素养使其具备终身受益的人地协调观与区域认知,能够主动进行综合思维,强化实践能力[2]。为此,教师可以依据地理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形式以生活展现情境开展实践教学。
例如,在《交通运输》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交通运输方式相关理论概念后,通过生活展现情境,进一步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全面发展,使学生一直饱有学习与实践应用的热情。实践体验活动可以利用课堂布设生活实践场景,让学生依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江铜运输方式出行,还可以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特征,也可以运用相关资料,分析交通快速发展对区域的促进作用。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生活实践体验作业方式,让学生利用课后自主实践体验不同出行方式的便利,可以坐坐公交车、地铁、火车,还可以利用节假日坐坐高铁、飞机,全面分析交通发展对区域的促进作用,提升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出行的能力,强化应用所学地理知识的综合力,发展地理学习中形成的必备核心素养。
总结: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要重视利用情境创设,帮助学生感受地理学习乐趣,产生喜爱情感,提升参与度,发展核心素养。为此,教师可以创设图画再现情境,激发出学生学习热情;利用故事描述情境,让学生参透学习意义;借助生活展现情境,更加全面发展学生地理素养,充分发挥出学科教学育人实效,落实新课标,推进地理学科教学的持续创新。
参考文献:
[1] 魏月.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地理情境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中学课程辅导,2025,(16):54-56.
[2]郑耀林.初中地理课堂中情境教学研究[J].启迪与智慧(上),2025,(05):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