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动物园生物资产核算研究

作者

周翔

福州市动物园管理处 福建省福州市 350012

0 前言

我国超九成动物园依《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运营。随着投资多元化发展,动物园资产管理越来越复杂,因此,要充分结合现有的会计准则和制度要求,合理处理动物资产。不过,当前针对此类特殊资产的管理与财务记录尚缺乏统一规范。基于此,本文聚焦生物资产原则,探索动物园动物资产管理与财务记录的有效方法。

1 动物园动物资产的会计核算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动物资产的分类界定

《政府会计准则》中提及的动植物资产,依据其特性既可被归类为存货,也可视为固定资产。以动物园为例,动物种类繁多,若按照脊椎动物分类,则可以细分为哺乳类、鸟纲、爬行纲、两栖纲及鱼纲等类别。每一种生物都拥有各自不同的生命期限和经济价值,并且这些差异往往十分显著。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活体动物共有的一个特点是它们的生命终结时间难以预测。或固定资产,便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2 交换动物的价值计量

野生动物作为特殊的生物资源,并非普通意义上的商品,其交易活动受到国际公约及国内法律法规的严格限制,导致难以形成公开、活跃的市场环境,进而使得其公允价值的确定成为一大难题。在动物园行业内部,动物交换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资源调配方式,其目的在于避免近亲繁殖,维护种群遗传健康,同时丰富和提升展出物种的多样性,为游客带来更加丰富的观赏体验。在交换过程中,涉及的动物可能虽属同一种类,但性别不同,或者种类与数量上均有所差异,这无疑增加了价值评估的复杂性和主观性。

1.3 繁殖动物的初始入账成本确定

对于繁殖动物的初始入账成本确定,无论是自然繁育还是人工培育的幼小动物,都面临着生命力脆弱、生存状态不确定等挑战。幼崽的照料工作远比成年动物复杂,不仅需要提供充足的饲料和及时的医疗护理,还需采取特别的保育措施,如控制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以及给予特定的营养支持,确保幼崽健康成长,这些均构成了初始入账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1.4 无偿取得动物资产的价值确定

作为一家非营利性质的动物园,它还肩负着野生动物救援中心的角色。这里收容了由地方林业管理部门救助的动物、热心市民自费从市场上解救出来的动物,以及由于未获得饲养许可或不具备饲养条件而被捐赠过来的动物等多种来源的生物。

2 加强动物园动物资产会计核算的对策建议

2.1 明确动物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1)动物园中所持有的动物资产,其价值普遍超过了既定标准,即使部分单位价值未能达到规定门槛,但若属于批量采购的同类物种,如禽类等能够形成较大规模观赏效应的生物,则同样视为重要资产。

(2)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完善的交易市场,因此动物购买价格主要通过询价来决定,双方通过协商后,通常会以平均价格作为最终成交价。对于购入的动物资产而言,其成本不仅包括购买价格本身,还包括相关税费、以及从购得直至投入使用前发生的与该动物资产直接相关的运输费、装卸费用及专业服务费用等。当涉及到以交换方式获取动物时,其账面价值的确定建议参考《企业会计准则第 7 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规定:1)若支付了补差金额,则换入动物的成本应为换出动物的价值加上所支付的补差金额及其相关税费;2)如果收到了补差金额,则换入动物的成本计算方法为换出动物的价值减去收到的补差金额再加上相应的税费。

(3)对于自然繁殖或人工繁育的动物,其价值评估建议依据自建固定资产的成本计算方法来进行。对于未成年动物,在它们成长至成年之前所产生的饲料、医药、人力及其他相关间接成本应当资本化处理;而当这些动物达到成熟年龄后,则应将后续产生的费用视为运营成本进行会计处理。

(4)对于因救护救助或捐赠无偿获得的动物,由于其健康得不到保障,且过往生活的了解不充分,为了避免疾病传播,需要将其隔离圈养并进行登记。在确定动物的健康状态正常后,再列入固定资产,基于捐赠固定资产来确定其价值范围。

2.2 规范动物资产的会计处理

具有公益性质的野生动物园,应在“固定资产”科目下设“观赏动物 - 成龄”与“观赏动物-子代”两类。“观赏动物 - 成龄”记录购买成年动物实际支出及成熟阶段动物成本;“观赏动物-子代”汇总未成年动物成长至成年前

的养育费用。

2.2.1 动物资产的初始计量

动物资产的初始计量需综合考虑其来源与成本构成。对于外购动物,应以实际支付价款为基础,涵盖购买价款、相关税费及运输、装卸等直接费用,确保成本完整性。若通过交换获取,则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 7 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以换出资产价值加减补差金额及相关税费确定换入成本。对于自然繁殖或人工繁育的幼崽,其初始成本应包括从出生至达到可使用状态前的所有直接成本,如饲料、医疗、人力及间接分摊的笼舍费用,采用资本化方式处理,以准确反映其生命周期成本。

2.2.2 动物资产的后续计量

动物资产的后续计量需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定期盘点清查,对盘盈动物,依据其来源与健康状况,经批准后调整管理费用或作为前期差错更正。针对生物特性,需对存活状态进行持续评估,因疾病、意外导致的死亡,应按生物资产处置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同步调整账面价值,避免虚增资产。同时,结合动物生命周期,对达到成熟阶段的个体,将其后续成本转入运营费用,确保成本分摊合理性。此外,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时监控动物健康、繁殖及成本变动,为后续计量提供数据支撑,提升会计信息准确性。通过上述措施,实现动物资产全生命周期的成本精细化管理。

对于清点后发现的超出账面记录的动物资产,在获得正式批准后,应当相应减少单位的管理费用。如果这些额外的动物资产是在当前年度内新增加的,则应按照本年度新获取的资产来进行会计处理;如果是从过往年度累积而来的,则需将其视为前期的会计差错,并将相关调整计入“以前年度盈余调整”。

2.3 动物资产核算的难点讨论

2.3.1 简化繁殖动物的会计核算

在实际操作中,无论是自然繁殖还是人工培育的动物后代,在它们成长至成熟阶段通常需要跨越多个会计周期。由于这一过程较长,成本积累的时间也相应延长。考虑到一名饲养员可能负责照料多只动物,精确分配人力成本、笼舍设施改善费用以及设备折旧费变得较为困难。此外,幼年个体容易受到环境因素、气候变化、喂养条件以及疾病的影响而夭折。

2.3.2 差异化调整动物资产的处置流程

生物资产与常规资产存在本质区别,按照资产管理规定办法,对于保费和损坏的固定资产不可擅自处理,当动物因疾病导致死亡时,需要对其遗体进行消毒灯无害化处理,避免疫情传播和扩散,因此此类情况不适合采用标准处置流程。

3 结语

总之,本文分析了当前公立动物园中动物资产管理的现状,系统梳理了动物园生物资产管理存在的核算问题以及对策方法,由于生物资产的特殊性和多样性,

因此,建议政府部门在制定核算标准和计量方法时应对此类资产给予特别关注,以确保其管理更加规范。

参考文献:

[1] 张华 . 动物园动物资产的会计核算探析 [J]. 财富时代 ,2020,(11):88-89.

[2] 肖桂波 . 动物园生物资产核算 [J]. 中外企业家 ,2014,(30):62.

[3] 黄孝红 , 叶少明 . 解析动物园观赏性动物资产的会计核算 [J]. 现代商业 ,2014,(23):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