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成都市青少年心理异常学生群体柔性监测机制及体育健康促进的实施路径研究

作者

朱香瑜 杨成 吴迪 余俊卫

成都大学 四川成都 6101062 西南石油大学 四川成都 610500

引言

我国教育部在编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宣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可增强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推动其身心健健康顺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大力度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1]。接连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 年)》《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形势下学生突出心理问题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等一整套政策文件,且于2023年主要实施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专项行动,支持学生健康成长,伴随社会竞争的加剧以及教育压力的增加,青少年面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瞩目,心理问题不光影响青少年的学习效率,甚至可能对其长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后果[2]。

学生时期是身心成长的关键阶段,若借助不同方式及时识别异常群体并开展针对性干预,能极大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现象,柔性监测加上体育干预对学生健康有益,更在心理成长、情感养成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效能。

本研究的目的是深入研讨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通过柔性监测机制与体育活动,对成都市心理异常的青少年学生群体的干预效果,及其在心理健康促进里的应用价值。

1 成都市青少年当中心理异常学生群体的现状分析

作为新一线城市的成都市,其青少年群体要面对学业竞争、家庭的期许以及社交网络等多类压力,就国内相关研究显示而言,青少年心理出现的异常健康问题检出率大约在15%-20%,按照成都市某区2022年抽样调查的显示数据,中学生抑郁倾向的比例达到18.3%,从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2023年报告可知,2023年青少年心理咨询门诊的业务量同比增长25%,当中主要问题是情绪方面的障碍。

主要的心理问题分类为心情障碍:以焦虑、抑郁的占比发生率最高较为突出,其中女生患者的比例明显超过男生;行为显现的问题:主要呈现为网络成瘾以及校园欺凌;跟学业压力相关联:主要有考试焦虑和厌学情绪。心理问题在不一样人群中的分布特性主要为,不同学段的差异:高中生心理异常率比初中生的偏低;地区差异:家庭类型范畴:单亲家庭与留守儿童家庭里的学生,他们出现心理异常问题的风险是普通家庭的1.5至2倍。

2 成都市心理异常的青少年学生群体柔性监测机制探究

2.1针对成都市青少年心理异常学生群体的柔性监测机制内涵与原则

2.1.1柔性监测机制的内涵

柔性监测机制把尊重、理解、关怀作为核心,把学校、家庭、社会、政府的多方力量整合起来,采用多种途径,对成都市青少年心理异常学生群体的心理状态进行跟踪和测评的综合性体系。首先要摆脱单一监测的束缚,要形成一种以学校为主导、家庭配合跟进、社会补充助力、政府统筹的监测体系。同时针对处于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家庭背景、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监测方案,对初三、高三这类学业压力较重的学生增添监测次数;为单亲家庭的儿童、留守儿童等群体组建专门的监测机构,按照学生心理状态的改变马上调整监测策略,以维持监测的稳定性。

最后在监测时段要留意与学生开展良好沟通,经由与学生的积极互动,引导学生主动说出自己的心理需求,对存在心理异常的学生状况进行有效改善。

2.1.2  柔性监测机制的尊重性原则

实施监测时要体现出充分尊重青少年这一原则,监测活动把自愿参与作为前提,防止强制测评的同时公开学生心理信息。把监测过程当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进步的手段,留意学生心理状况的积极变化动态,借助监测结果为其给出个性化的成长需求建议,帮其增进心理适应能力。

2.1.3  柔性监测机制的科学性原则

我们要保证监测体系完整又连贯,从数据采集、分析评定到反馈干预,打造有序的过程链,各监测主体应搞清楚职责分工,实现数据的互通,防止监测过程里的信息误差,采用体育融入和团体活动等方式,对低风险学生实施干预,对处于中高风险的青少年实施专业心理咨询,提升其监测的精准水平。

2.1.4  柔性监测机制的严格性原则

应严格依照心理监测的准则开展,数据采集过程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杜绝做出侵犯学生隐私的举动,保管好青少年学生的信息内容,再搭建监测数据安全管理机制,防范信息的外泄。需安排专业教师或心理医生对心理异常的青少年学生干预方案开展审查与检测,保证监测结果的精确程度。

2.2 成都青少年心理异常学生群体的柔性监测机制打造路径

柔性监测机制在构建过程以“早发现、早干预、早转介”为核心目标,依照“无感采集、分级预警、动态调整、协同响应”原则,凭借“家—校—社—政”四维合作体系,创建纵向衔接、横向联合的技术及制度路径。

2.2.1 指标体系模块化设计

从指标体系维度,首先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跟成都市中小学生常模数据进行二次校准工作,形成符合本土情况的指标权重;其次根据发展心理学“认知—情绪—行为”三维框架,把抑郁、焦虑、冲动、社交退缩等典型因素转化为可观测的微指标,就像课堂目光接触的频度、同伴互动的具体次数、对睡眠时长的自我判断等,达成指标颗粒大小与干预颗粒大小的精准匹配;再次纳入运动健康相关指标,为后续体育干预行动提供起始资料。指标体系采用“必选、可选”的模块结构,学校可依照学段与区域的差异情形灵活搭配,既让横向具备可比性,也考虑到纵向的追踪[3]。

2.2.2 数据采集无感化与多源化

在数据采集阶段,充分利用教育大数据平台现存的学籍、学业、考勤、体测等信息,搭配可穿戴运动手环、校园一卡通消费行为的记录、移动终端App情绪打卡等低负荷手段,达成对学生心理与行为状况的“无感”持续采集;同时把家长端口和社区心理服务端口开放,组成“学生自报—教师观察—家长记录—社区补充”的多源数据封闭循环,降低单一主体采集引起的信息偏斜,强化数据生态效度[4]。

2.2.3 分级预警算法构建

就算法层面而言,运用“静态阈值+动态轨迹”双模型耦合方式,静态阈值模型把学生最近一次测评得分当作基准,依照本土常模划成绿(正常)、黄(风险)、橙(异常)、红(高危)四级;动态轨迹模型根据个体近8周关键指标的变化斜率以及波动方差大小,识别“隐匿恶化”“急性应激”两类易在预警时遗漏的情形。把两模型结果加权融合起来,生成综合风险指数,若CRI达到预警线及以上,自动触发“三级响应”:黄色情况推送给班主任与家长,橙色预警把内容推送给学校心理中心与社区社工,红色预警状态下推送至区(市)未成年人心理危机干预中心,达成分级管控、逐级保障[5]。

2.2.4 协同干预流程闭环化

在流程范畴层面,确立“监测—评估—干预—再监测”的PDCA闭环框架[6],班主任与心理教师在接到预警信号的24小时内完成二次评估,认定风险等级,结合评估结果匹配干预方案:低风险以体育社团活动以及班级团辅为主要途径,中风险添上团体沙盘、家长课堂环节,若为高风险,启动个别咨询及医教转介绿色通道;若指标未出现显著好转,则自动升高干预等级或变更干预计划,直到风险指数回落进安全区间。

2.2.5 技术—制度双轮驱动的持续优化

就技术维度而言,依靠成都市教育大数据中心,采用API方式向各校开放算法模型的调用接口,为区(市)级心理教研员在线迭代指标权重及阈值参数提供便利,实现“一区适用一策”“一校定制一案”;就制度维度而言,由市教育局引领制定《成都市青少年心理异常柔性监测工作规范》,明确数据安全、隐私保护、责任追溯等关键环节的刚性要求,还把监测成效置于学校绩效考核与校长年度述职里,打造刚性约束与软性激励相辅相成的长效机制,采用技术-制度双轮驱动办法,让柔性监测机制在技术层面可顺利扩展,在治理范畴能进行问责、稳定持续。

2.3保障实施成都市青少年心理异常学生群体的柔性监测机制

2.3.1组织保障:三级纵向管理体制

于市级层面成立“成都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监测与干预领导小组”,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以教育、卫健、网信、财政、民政等部门作为成员单位,承担宏观层面设计、政策统筹与跨部门合作事宜;区(市)这个层面上设立“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中心”,具体承担起辖区内学校监测平台运维、数据分析以及培训督导的工作;校级层面搭建起“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组”,由校长充当第一责任人,以德育副校长、心理老师、年级组长、家委会代表、社区民警作为成员,担负日常监测、预警处理及个案的管理工作。三级组织职责边界分明、信息传递无阻,形成“市级统筹、区级支撑、校级落地”这样的纵向管理体系。

2.3.2制度保障:1搭N政策矩阵

以《成都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为核心基础,配套制定《成都市青少年心理异常柔性监测实施细则》《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指引》《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监测平台运行维护规范》等N个配套文件,造就“1+N”政策矩阵,实施细则对预警分级、干预流程、转介标准、效果评估进行了量化界定;数据安全指引明确出数据采集最小化、去标识化、加密传输、分级授权、定期审计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应急预案构建“红警30分钟响应、橙警2小时会商、黄警24小时干预”的快速反应体系;运维规范针对平台软硬件巡检、算法更新、日志备份、灾备演练等提出了一套SOP流程,保证监测机制在制度约束中稳定实施。

2.3.3人才保障:专兼职相结合的复合型团队

推进“心理教师+班主任+社工+家长志愿者”的多元人才做法,市级统筹安排实施“每千名学生配1名专职心理教师”的编制保障计划,以公开招聘、转岗培训等方式补齐短板;依靠高校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基地”,每年开设以监测技术与危机干预为主题的培训班,培训学时归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范畴;街道(乡镇)社工站按“1名专职社工服务3所学校”的标准实施派驻,助力进行家庭访谈与社区资源的衔接;家委会招选有心理学、医学背景的家长志愿者,接受统一培训合格拿到证书后上岗,担负监测数据核对、家长课堂授课、同伴帮扶等事务,建成“专业引领、协同互促”的人才梯队。

2.3.4资源保障:多渠道的经费与信息化装备

构建“政府财政+社会捐赠+科研经费”的多元投入体系,市、区两级财政把监测平台运维费用纳入年度预算安排;号召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去设立“成都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基金”,专门资助高风险学生相关干预项目;高校和科研院所借助纵向课题经费,为监测平台开展算法升级与提供科研支持。针对信息化设施这一块,2025—2026年分三批开展全市公办中小学千兆教育专网、Wi-Fi6全覆盖、班班通的升级更新工作;给心理异常学生比例超出一般的学校增配智能运动手环、VR情绪调节设备、团体辅导录播系统,实现“软件硬件配套”的资源保障。

2.3.5伦理与安全保障:全阶段风险防控

在伦理审查相关事宜上,搭建市、校两级伦理委员会,所有监测与干预方案都要由伦理委员会审批,且要完成家长知情同意环节;针对未成年人的数据采集秉持最小够用原则,敏感信息采用不可逆加密方式处理,原始数据跟可识别信息实行物理隔离保存。就安全防控而言,采用“双因子认证、分权管理和日志审计”模式,实现平台访问可控制、操作留踪迹;每学期开展一次渗透测试和应急演练;就权益救济而言,设立心理援助热线与未成年人法律援助中心,倘若出现数据泄露或干预出错,学生跟其家长可在24小时内启动申诉与赔偿流程,极力降低次生风险[7]。

依靠组织、制度、人才、资源、伦理五大保障体系协同合作发力,成都市针对青少年心理异常学生群体的柔性监测机制在全域实现高效、持续的运行状态,为后续体育健康促进干预提供精准、实时、可靠的数据支持与协作局面。

3 对成都市青少年心理异常学生群体体育健康促进实施路径的研究

3.1 成都市青少年心理异常学生群体体育健康促进的路径设计

3.1.1 分层又分类的“靶向式”运动干预路径

以心理异常学生症状的异质性为基础,构建一套“三级分类”的精准干预模型,突破传统“凭借症状类型笼统分组”的局限。

基于症状严重程度与功能影响实施三级分类,一级群体存在轻度症状,功能受影响程度不大,就像偶尔出现焦虑、注意力短暂无法集中,日常学习生活基本呈现正常态势;二级群体显现出中度症状,功能存在受影响现象,如持续的抑郁情绪导致学习效率下滑、ADHD引起课堂注意力难以坚持30分钟等;三级群体出现重度症状,伴有社交功能障碍,如社交回避致使拒绝参与集体活动、焦虑发作时无法正常履行运动任务。

针对三级社交回避这一群体,规划“渐进式社交”机制—首月实施“1对1同伴运动”,到了次月就过渡至“2人小组运动”,第三个月加入到“4人团体运动”行列,采用“逐步拓展”降低社交恐惧,同时采用“运动社交积分制度”,做完协作任务可换取运动装备,提升参与的干劲。

3.1.2 借助智慧化技术支撑的“动态调适”路径

依赖数字化工具构建“监测—评估—调整”的闭环回路系统,解决传统路径所存在的“方案静态化、效果评估滞后”问题,表露技术创新跟体育干预的深度融合。

借助学生佩戴能监测心率、运动时间与步频的智能运动手环,同时每日填写“情绪打卡”问卷,实时采集学生的“生理数据和心理数据”;依靠大数据算法,自动识别“运动-情绪”之间的关联规律,一旦发现某学生“心率超过120次/分钟,其焦虑量表得分上升15%”,便自动推送“降低运动强度”的建议。随后每月生成《个性化运动干预报告》,同步给学校、家长以及社区。

3.1.3 地域资源深度结合的“场景化”干预实施路径

从成都地域特色出发,把体育促进健康嵌入进“绿道经济”“社区治理”“蜀文化传承”等本土场景里,形成彰显成都辨识度的干预模式。

“绿道+心理”相关的自然疗愈路径。可实行三段式设计:前面10分钟当作情绪唤醒段,在绿道开端处设置“感官唤醒区”,学生借助触摸银杏叶、闻花香的方式激活感官,以降低心理防御;中间20分钟当作运动调节的阶段,开展绿道徒步等慢速度节奏的运动;随后的10分钟归为情绪沉淀时段,在绿道的休息驿站处设立“情绪树洞墙”,学生可以匿名记录运动后的体会,或参加用落叶、花瓣拼贴成情绪图案的“自然拼贴”活动以进行情绪表达。

“社区+校企”合作的协同服务路径。与成都本地的运动企业和高校联合,在社区打造“青少年运动心理驿站”并革新服务模式,运动企业可借助提供适合ADHD学生的防滑跳绳、焦虑学生的减压瑜伽垫这类装备租赁服务,借助定期开展教学生正确使用心率监测手环的“运动装备体验课”实现企业赋能;高校运动心理学专业学生组建起“志愿指导团队”,结合学生身高、体重和抑郁量表得分等数据,实施“一对一运动方案设计”强化高校支撑;同时把驿站纳入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站”体系里,同社区医生一道,对运动时情绪出现起伏的学生,立马实施“运动暂停+心理劝慰”的协同服务,健全社区协同模式。

3.2 成都市青少年心理异常学生群体体育达成健康促进的作用机制

3.2.1 生理基础的调节

进行体育运动对情绪调节、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等有促进作用,其促进机制涉及生理、心理领域的多个层面,依靠神经递质的调节、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自我效能感的强化、目标设定与落实以及社会支持和认可等多种途径共同起效,助力青少年心理健康进步。

有规律地从事体育活动可改善睡眠质量,减短入睡所花的时长,增进睡眠效率,而充足的睡眠是达成心理状态稳定的重要前提,充足的睡眠是维系心理健康的重要因子,尤其是针对存在心理异常问题的青少年,效果最为明显。

3.2.2 心理的重塑与改善

青少年时期算是心理发展的敏感阶段,也是诸多行为习惯的形成阶段,此时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具有可塑性,躲开危险情形,增添防护因素,可推动青少年心理朝着健康方向发展[8]。

有厌学、社交方面问题的学生,体育团队项目中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可让他们在实践当中体会到自身价值,逐步摆脱内心的自卑,造就积极的自我认知。

民族传统体育游戏能极大程度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把民族传统体育游戏当作契机,构建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把民族传统体育游戏当作主体,构建别具一格的校园体育课程;把民族传统体育游戏作为核心,针对学生进行实际推广[9]。

体育锻炼同样为青少年提供了宣泄负面情绪的地方,依靠高强度的运动,能把内心负面情绪释放掉,避免情绪积聚造成更糟糕的心理问题。户外运动能够让青少年走进大自然的环境里,减轻因网络催生不良习惯所引发的负面情绪。

3.2.3 社交的构建与拓展

目前体育活动是社交的主要载体,参与集体性体育运动项目能帮青少年延展社交圈,有能力认识更多的同学跟朋友,提升社交水平,体育活动可推动不同背景学生开展交流,降低因社交孤立引起的心理压力,降低孤僻性格出现的几率。

而对于留守儿童以及单亲家庭学生,他们的情感支持状况不佳,故而在体育团队中开展互助合作十分关键,能让他们拥有归属感,家长和教师参与体育活动可改善亲子、师生关系,为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搭建起良好的沟通桥梁,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打造良好的氛围与环境,同时唤起青少年对体育的热爱,对体育运动项目的普及跟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3.2.4 良好行为的养成

体育活动可借助行为干预重新塑造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按照规律坚持体育锻炼可让青少年养成自律性与自我管控能力,把这种习惯运用到日常的生活里,对改善心理异常这类问题有作用;体育活动同样能减轻久坐引起的身体劳累感,依靠注意力的转移,缓解对学业压力的紧张情绪,以此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体育活动当中的规则意识同样能运用到日常生活里,以此改善心理异常学生冲动、叛逆的外在表现。

因此体育健康促进凭借调节生理基础、重塑和改进心理、发展和扩大社交、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针对成都市青少年心理异常人群,可有的放矢地改善心理状态,又可增强其整体的心理适应能力,为柔性监测机制提供可行的干预支撑。

4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打造出的“无感采集—分级预警—动态调整—协同响应”四维监测体系,摆脱传统单一监测的局限,达成青少年心理异常风险的早察觉与早处理;CRI风险指数、PDCA干预闭环基于技术—制度双轮驱动,为监测精准性提供核心支撑力量,三级管理体系及“1+N”政策矩阵保障机制实现长效运转。就干预的维度而言,“三级分类”模型参照心理异常症状严重度设计有差别的运动处方,可以明显改善情绪及行为方面的障碍;利用地域化场景与智慧科技提高干预适配水平,最终凭借神经递质调节、自我效能重塑以及社交支持拓展的多维通道,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上扬。

参考文献:

[1]张春雷,张守伟,肖坤鹏.运动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健康信念的中介效应[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04):103-108.DOI:10.15942/j.jcsu.2016.04.018.

[2]王琬,姜媛.运动干预改善大学生抑郁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建议[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7,31(02):76-81.

[3]俞国良, 辛自强, 罗晓路. 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J]. 心理学报, 2000(01): 55-61.

[4]高屾, 闵文斌, 常芳, 等. 农村初中生校园欺凌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2): 89-96.

[5]Aylett E, Small N, Bower P. Exercise in the treatment of clinical anxiety in general practic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2018, 18(1): 559.

[6]Comer J P. Commentary: Relationships, developmental contexts, and the school development program[J]. 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 2020, 24(1): 83-89.

[7]Stubbs B, Vancampfort D, Rosenbaum S, et al. An examination of the anxiolytic effects of exercise for people with anxiety and stress-related disorders: A meta-analysis[J]. Psychiatry Research, 2017, 249: 102-108.

[8]唐慧,李博志.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作用及机制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分会.2024年全国中青年学校体育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贵州大学体育学院;,2024:354.DOI:10.26914/c.cnkihy.2024.077048.

[9]李昊.民族传统体育游戏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干预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25.

作者简介:朱香瑜(1999-),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

*通讯作者:杨成(1974-),男,汉族,四川巴中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吴迪(2003-),男,汉族,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

余俊卫(2000-),男,汉族,四川达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

基金项目: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都市青少年心理异常学生群体柔性监测机制及体育健康促进的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YY2420240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