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
李安伟
昆明市滇池流域水系联排联调中心 云南昆明 650000
滇池流域地处云贵高原中部,为云南省工农业兴盛地带。滇池为这一流域核心水源,担负着城市供水、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等关键任务,更具备生态调节、旅游观光等功能。然而经济迅猛增长和人口增多让滇池流域水资源遭遇困境,供需冲突日益激化,水环境恶化。对此,推进滇池流域水资源高效运用探究意义重大,可促使当地水资源更优利用,进而促进滇池流域可持续发展。
一、滇池流域水资源现状
滇池流域水资源状况不容乐观,给流域生态带来诸多不良效应,继而极大限制了流域的可持续进展。《云南省水资源综合规划》表明,滇池多年平均径流深度达 188.7mm,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仅有 5.55 亿 m3 ,去除湖面蒸发等损耗后为 51960 万 m³,此区域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低于 200m3 ,展现出资源型缺水特性,因而属于资源型缺水区域。现阶段流域里已修筑多种水利设施,存有 167座水库、445 座小塘坝,总库容量达4.37 亿 m3 [1]。另外还有还有众多河道引水、提水及机电井工程,且掌鸠河云龙水库跨流域调水等工程已建成供水。但是滇池流域呈现资源型缺水态势,城市规模拓展以及工农业用水增多致使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超出省平均水平,继而造成沿湖工农业回归水反复多次利用。然而2000 年各部门规划在目前基础上增加耗水量 1×108m3 ,此举让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激化,更为突出。
二、滇池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防洪与兴利矛盾突出
滇池是解决昆明工农业及生活用水用水的关键水源,然而环绕湖泊的农田众多令湖水水位抬升,造成农田被淹且城市排水受阻;湖水储水量少造成供水短缺,继而影响航运与养殖活动。防洪和兴利库容结合过度致使蓄水变少,这对水资源的充分管控利用不利,造成汛后难以蓄到正常水位,少蓄了 0.6×108m3 以上的水量。
(二)沿湖农田保护工程措施不足
沿湖农田保护工程举措欠缺未构建完整防护圈,再加上滇池出水处海口河泄洪量有限,若遭遇后期洪水,会造成沿湖较严重的淹没损害,继而出现““防洪影响了兴利,兴利又影响了防洪”的状况 [2]。
(三)地下水开采过量
由于滇池调节库容未充分发挥作用,上游的蓄水工程供水能力又有限,从而造成不少企业设立自备水源,开发地下水解决自身供水,造成部分地区地下水开采过量。
(四)入湖河流生态流量不足
滇池流域共涉及 35 条主要入湖河道,河道生态需水量按 33 条计算,总需水流量为 51.7m3/s ,而总可利用水量为 40,28m3/s ,缺水流量为 11.42m3/s ,供需不平衡,表明该区域内的部分河流将因水量有限而不能满足生态需水要求。
三、滇池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策略
(一)优化水资源配置
为了满足昆明地区工业及城市生活供水日益增长的需要,解决防洪与兴利的矛盾,重新制定滇池运行水位十分必要。20 年一遇防洪水位确定为1887.5m,防洪库容 1.23×108m3 ;汛期防洪限制水位由目前的 1886.7m 提高到 1887.1m,结合库容减少 1.21×108m3 ;正常蓄水位由 1887.2m 提高至 1887.4m,兴利库容增加 0.61×108m3 ,达到 5. 7×108m3 ;最低工作水位原定 1885.5m 是适宜的,环保、航运、用水部门都能接受,最低对策性水位选择为 188.2m,挖死库容量0.87×108m3 [3]。通过调整滇池运行水位,结合工程措施调整滇池运行水位后,滇池多年平均供水量可以增加 1×108m3 。
(二)加强水资源保护与治理
1. 控制污染源
滇池区域管控污染源需全方位普及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模式,从根源上削减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全面整治污水废料以及工矿废气,严密管控工业废水随意排放,积极规范农业化肥使用量来减轻水污染。监管机构需增强监管力度,提升企业环境违规代价,严格执行执法惩处,保障污染物达成排放标准,杜绝企业偷排、漏排等违规行为。
2、加强生态修复
强化滇池流域生态防护,守护滇池周边沼泽、树林以及水生植物生态体系,形成滇池天然壁垒与净化体,削减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损害。同时强化入侵物种监督管控,杜绝外来物种扩散,规避当地生态环境遭受无法挽回的破坏。通过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增强水体自我净化能力,促使滇池水质逐渐好转。
3、推进污水处理与回用
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入,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兴建更多污水处理厂,对生活与工业污水进行集中处置以保证达标排放。同时大力推动污水资源化,经处理后的污水回用至农业灌溉、城市绿化、工业冷却等多个领域,从而削减对新鲜水资源的需求,缓解滇池流域水资源匮乏的情形,进而促进流域可持续进步。
(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1、推广节水技术
在农业、工业、城市、旅游业等领域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4]。在农业方面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减少灌溉用水浪费;在工业方面加强企业用水管理,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在城市方面加强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减少管网漏损,推广节水器具。
2、优化产业结构
调整农林牧地比例和产业结构,改变过去广种薄收的陋习。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农业种植结构和规模,发展节水型农业。同时,优化工业产业结构,淘汰高耗水、高污染的落后产能,发展低耗水、低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
(四)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
滇池流域水资源治理难题众多,牵扯多部门多区域致使缺少全局统筹协同规划,所以构建完善管理机制迫在眉睫,需明晰各部门与地区的职责划分,继而增强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由此凝聚管理合力;同时强化水资源监测与调度,构建完备的水资源监测网络来实时监控滇池流域水资源量、水质、水位等信息,依照监测结果科学恰当调配水资源,确保水资源合理调配运用。并且强化监督,惩治非法取水、浪费水资源等违规行为。
四、结语
滇池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是解决该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保护水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调整滇池运行水位、加强水资源保护与治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等策略的实施,可有效缓解滇池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滇池水质,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然而,水资源高效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胡文, 蒋尖尖, 段典榕. 滇池流域水环境问题与保护治理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导刊 ,2025,44(S1):12-16.
[2] 聂菊芬 , 宋迪 . 滇池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的探讨 [J]. 低碳世界 ,2024,14(08):10-12.
[3] 郭乃鑫 . 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政策执行偏差及其矫正路径研究 [D]. 云南师范大学 ,2023.
[4] 秦统清 . 滇池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与模拟调控研究 [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