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问题导学”模式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作者

胡兰兰

合肥市南门小学恒盛皇家花园校区

引言:问题导学模式以生为本,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探讨、合作交流,提升学习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组织探究活动,及时点评。营造一种开放、互动、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学习氛围,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相互启发,通过引导和点评,提高自主学习的水平,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问题导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深远价值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问题导学”以设计好的问题作为课堂的导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点燃学生的好奇心。相对于原来被动地听讲学习,“问题导学”中的问题是生活化的具有挑战性的,学生会积极地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因此就会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整个课堂就会动起来,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积极发言与学习意见交流,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导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动发现、提出问题,并探索、讨论、尝试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解决的习惯和能力,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通过问题,不仅仅是记忆性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理解了数学概念和方法,强化知识掌握、应用能力,为解决复杂问题奠定基础。

二、基于“问题导学”模式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1. 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和层次性的问题

设计的问题要依据教学目标,考虑启发性、层次性、由浅入深、逐步深入,既要让学生掌握基础,又要让学生向高层次的问题挑战。问题要贴近生活,既引发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动脑筋。让同学在接受问题的引领下,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知识建构,知识内化,而不是死记硬背。

例如,在学习“两、三位数的乘一位数”时,可以通过历史故事“曹冲称象”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曹冲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引出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首先引出计算问题:假如一头象站在船上和另一堆砝码放在船上吃水线相同,已知单个砝 码重量和数量,问大象多重?利用两、三位数的乘一位数解决具体问题,将抽象的乘法计算与具体的故事情境相结合,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让学生感受到乘法的实用性,让学生理解乘法并学会运用乘法。

2. 创设开放性探究情境,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开放探究的情境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促进学生形成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教师要构建小组合作探究的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促进知识拓展,深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升综合应用能力。探究情境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意识的养成,形成创新性思维,实现学习的高效广度。

例如,教学“几百、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除法时,可以设计一个分糖果的情境,五百三十颗糖要平分给 5 个小朋友,可以怎样确定每个小朋友分到糖的个数,各小组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列竖式、分解数位逐步除、估测判断……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争论,让学生对除法的计算有更深层的理解,并比较两种计算方法的优劣,提升做题技巧,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合作交流当中,激发了合作意识,拓宽了数学学习的范围和学习空间,增加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3. 注重教师引导与反馈,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教师是“问题导学”模式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应关注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及时发现和调整学生的思维误区,对学生提出启发性问题、及时提示和多角度评价,促进学生深度思考。过程评价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引领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通过不断地过程反馈和引导学生,使学生逐步形成严谨、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为进一步求解更复杂的数学模型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几何变换中的“平移和旋转”时,教师通过观察画图发现部分学生不清楚旋转的方向和度数,教师及时追问“图形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的?旋转了多少度?”引发学生思考,表达自己的理解。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学具或用纸片动手平移旋转,体验图形的变化。课后则通过多元评价,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收获,总结自己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反思、改进,培养学生严谨、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

结束语: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基于“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设计启发性问题,创造开放探索情境,坚持教师反馈评价,是有效课堂的基本要求。今后将继续深化“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研究,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趋于科学性、个性化,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潘海燕 . 以“问”促教以“理”导学——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教学实践[J]. 求知导刊 ,2022,(14):80-82.

[2] 苏振飞 . 问题导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及其策略研究 [J].考试周刊 ,2021,(56):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