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前教育过程性质量监测研究
孔月琴
深圳市坪山区深圳技术大学附属第二幼儿园 518118
前言
传统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大多集中于教育结果,而忽视了教育过程的持续性和动态性。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深化,如何进行有效的学前教育过程性质量监测,成为保障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问题。
一、经典研究与框架:
CLASS 框 架(ClassroomAssessmentScoringSystem):CLASS 框 架 是 由Pianta 等学者提出的,主要用于评估学前教育和小学阶段的课堂质量。该框架关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质量,尤其是教师的情感支持、教学支持和课堂管理等方面。CLASS 框架将课堂互动划分为三个主要领域:
情感支持(EmotionalSupport):关注教师如何建立与儿童之间的情感联系,提供支持和鼓励。
课堂组织(ClassroomOrganization):评估课堂管理的效果,包括时间管理、活动安排等。
教学支持(InstructionalSupport):评估教师在指导儿童学习过程中提供的认知支持,涉及教师如何鼓励思维发展和语言表达等。
刘占兰等的研究:刘占兰等学者在研究中提出了关于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一些重要观点。刘占兰的研究指出,学前教育质量不仅仅体现在教师的专业能力上,还与教育过程中的多种因素如教学内容、学习材料、师生互动及环境等密切相关。在她的研究中,强调了过程性质量的多维度监测,尤其是在评价教师教育行为时,考虑到互动的深度、广度与质量。
她还提到,学前教育质量评估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采用多元化的评估工具和方法。这对于设计有效的质量监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要建立提质增效学前教育质量的自觉观念
有观点指出,确保 3 至 6 岁儿童能够就近入园,享有入园机会是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的责任,而广泛覆盖,基础保障主要涉及幼儿园的合理分布问题,其焦点在于提供基础服务而非直接关联于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在当前快速变迁的时代背景下,广覆盖,保基本这一理念亟需深化其内涵,它不仅指涉教师对幼儿群体实施广泛的教育干预,更强调在这一过程中承担起确保教育质量的基本标准与全面提升的双重责任,即面向全体幼儿,致力于提供既广泛又具备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服务。唯有教师主动践行质量意识,将其内化于每日的教学实践与师生互动之中,方能使幼儿的成长切实受益,确保办园质量的实质卓越,而非仅停留于表面形式,这才是评价幼儿园品质之真善美。未来,家长在挑选幼儿园时,决策重心将不再单纯依赖于硬件设施的完善与否以及是否拥有示范园的标识,而是更加重视幼儿园的内在品质。在这种趋势下,若幼儿园能够提供第三方权威机构出具的评价报告或意见书,将极大地增强其吸引力与说服力,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
三、要重点关注过程性质量,尤其是师幼互动的质量
针对幼儿园日常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采取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方法往往导致效率低下,而实施提纲挈领抓重点的策略则成为有效管理资源、高效达成目标的核心原则。这一转变不仅要求管理者具备清晰的任务优先级排序能力,还强调了对工作流程的系统优化与资源的有效分配,以确保各项任务得以精准、高效地执行。从评价体系的角度考量,幼儿园办园基本质量的评估指标构建明显倾向于赋予其显著的权重,这一比重已超过一半,在某些地区甚至更为突出。目前,强调并有效实施过程性质量指标已成为确保项目成功的关键所在。针对幼儿园管理策略的未来发展,应着重强化对教师日常工作流程的监督、支持与调控,旨在确保教师在工作时间内得以专注于核心任务,即深入观察并理解幼儿的游戏互动、同伴之间的社交模式以及参与各类探索活动的行为表现。此举旨在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减少非教学活动对教师时间的侵占,从而显著提升教
育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四、要动态化地调整地方学前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
构建地方学前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时,应确保其既能精准对接社会的基础教育需求,又能紧密贴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不仅需要展现前瞻性的指导意义,引导教育发展方向,还需具备持续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能够随时间推移与社会变迁动态地进行调整与优化。在某一特定时段内,若发现某一方面存在不足,应相应提高对该方面的关注与投入力度。例如,在特定区域若其基础办学设施未能得到基本保障,则在质量评估体系中,结构性指标的权重应当予以提升,以此驱动政府强化对设施建设的投资与优化。一旦结构性指标实现了基本保障,如确保了每名幼儿的经费支出及教师薪资水平达到合理标准,那么此时过程性质量指标的权重应适当增加,以促进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当过程性指标的实现程度显著提高后,未来阶段应考虑进一步加大结果性指标的权重,旨在全面衡量教育产出的实际效果与质量。
五、以一日生活中晨谈质量不高的问题解决为例
聚焦能力提升与挑战突破的关键领域。在班级层面深入实施一种灵活而有序的教学策略,通过教育集团的支持、园长的指导以及开展具有本园特色的教研活动等多元化的策略,旨在全面强化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学效能。例如,根据既定方案,教育集团每月份为教师群体提供四次专业培训与指导;同时,园长确保每周至少参与一次班级教研活动;此外,幼儿园内部的教研活动则保证每周至少举办一到两次。通过对教师在参与赋能措施后所获取反馈的搜集与分析,我们发现众多参与者普遍反映其教研能力获得了显著的增强。
关于问题与解决方案的综合评估与总结。诊断揭示了教师在准备阶段存在的显著问题,即他们面临着专业知识匮乏的挑战。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对现有教育实践的全面审视,还涵盖了对成效不足领域的具体定位,以及对成功经验的深入挖掘。基于监测反馈,各班级将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整改,旨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教育效能。
结语
综上所述,鉴于当前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构建侧重于过程性质量的区域学前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已成为推动教育事业持续进步的关键所在。此研究项目既复杂又精微,本文对其进行了初始的探究与分析。为了深化理解,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应集中于选取实际运作的志愿者幼儿园作为案例,详细剖析并深入探讨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具体评价标准所对应的赋分原则与实践应用。
参考文献:
[1] 薛建男 . 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20:25-57 .
[2] 杨莉君,贺红芳 . 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建构研究 [J]. 教师教育研究, 2020(5):81-88 .
[3] 教育部 .(2022).《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