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低年级党员发展与学风建设的协同路径
查怡然
武汉纺织大学 管理学院 4302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需“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且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与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阵地,低年级学生正处“三观”塑造关键期,其党员发展工作既关乎党的后备力量建设,又与学风建设这一高校育人核心环节紧密相连 [1]。2021 年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提出“加大在高校低年级党员中发展党员力度”,为新时代高校党建定调;学风建设则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命线”,直接影响学生成长与学校办学水平。当前部分高校存在二者“脱节”问题:低年级党员占比低、培养周期长,先锋作用难在学风建设中发挥;学风建设缺党建引领,难形成“朋辈带动、全员参与”氛围。本文结合高校实践,分析二者协同价值、现状问题及优化路径,为提升党建育人实效与学风质量提供思路。
一、新时代高校低年级党员发展与学风建设的价值意蕴
(一)落实高校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以党建为引领、以学风为基础构建协同育人格局。发展低年级学生党员作为学生党支部的核心工作之一,其质量提升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具体实践。学生党支部作为党联系青年学生的关键纽带,既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凝聚学生力量的核心载体。在低年级推进党员发展,一方面能优化学生党员年龄与年级结构,为党支部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可依托党员群体在低年级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通过树立党员榜样,引领优良班风、学风与校风形成 [2]。
(二)推进学生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学生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离不开对党员发展全周期的科学把控,而低年级党员发展正是这一过程的关键起点。将党员发展工作前置到低年级,能倒逼学生党支部重视高中与大学阶段的党员接续培养,打破“高中培养断层、大学重新起步”的困境;同时促使党支部主动谋划入党启蒙教育,推动教育工作早启动、早见效,避免“低年级缺位、高年级赶进度”的问题。此外,低年级党员发展需凝聚团学组织、教工党支部的协同力量,共同参与学生培养、联系与考察监督,这一过程能进一步夯实党支部基础工作,从完善党员发展流程、规范培养考察制度,到提升党务工作者的政策理解与实操能力,全方位推动党支部在制度建设、队伍建设与工作机制上向标准化、规范化迈进,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
(三)提升党建育人实效,促进党员培育发展体系的完善
党建育人的实效,体现在党员培育从“入门”到“成长”的全链条质量,而低年级正是这一链条的重要奠基阶段。通过加强低年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建立入党积极分子接续培养工作机制,挖掘并着重培养低年级优秀学生,引导其进行锻炼,使其早日成熟,使新党员在党组织的直接培养帮助下,进一步用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从政治上、思想上、作风上规范自己的行为,加强理论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学生中得到充分展现,提升党建育人实效,加强学生党员党性的锻炼,促进学校党员培育发展体系的完善 [3]。
二、新时代高校低年级党员发展现状
(一)党员数量占比低,先锋引领作用难以覆盖学风建设
2014 年《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实施后,高校党员发展门槛提升、培养周期拉长,直接导致低年级党员几乎为零,从多所高校调研数据来看,低年级(大一)党员占比几乎为零,部分理工科、计算机学院更是不足,年级分布上,大三、大四党员多为低年级阶段发展的预备党员,大三、大四党员成为党员主体,呈现“大一党员空缺、大二党员数量不足”的格局。此外,党员数量不足,直接限制其在学风建设中的引领效能[4]。一方面,单个党员需面对数十甚至上百名同学,难以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的精准帮扶,“党员带动学风”的效果仅能覆盖小范围;另一方面,部分班级因无低年级党员,无法依托党员组建学风建设骨干队伍,只能依靠辅导员、班委推动工作,缺乏学生自主管理与朋辈带动的动力,学风建设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二)培养机制与学风建设脱节,协同性不足
当前高校低年级党员培养机制多以提升政治素养为核心,与学风建设的结合较为松散。培养内容上,理论学习聚焦《党章》及党的创新理论,虽包含“服务同学”等实践要求,但未将学风建设相关任务明确纳入培养体系,导致部分党员虽政治达标,却在学业示范、帮扶同学等方面缺乏主动性;考核评价上,党员发展考察侧重政治立场与思想表现,学业成绩仅作为“基础门槛”(如无挂科要求),“推动学风建设的实际成效”(如帮扶学困生人数、组织学习活动次数)未纳入核心评价指标,难以引导党员主动参与学风建设[5]。此外,培养周期与学风建设需求不匹配。按党员发展流程,低年级学生需年满 18 周岁提交入党申请,经 1年以上培养考察才能确定为发展对象,从申请到成为预备党员平均需 2 年,“大二申请、大四发展”成普遍现象。而低年级正是学生养成学习习惯、推进学风建设的关键期,此时党员培养尚未完成,难以在关键阶段发挥作用,形成“党员发展滞后于学风建设需求”的困境。
(三)思想引领存在偏差,部分党员学风示范意识薄弱
当前,高校部分低年级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对“党员身份与学风建设的关联”认知模糊,存在明显思想偏差。一方面,部分学生入党动机掺杂功利色彩,将入党视为“就业竞争加分项”“个人荣誉标识”,忽视党员在学风建设中应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少数党员对“党员示范引领”的理解片面化,误将“自身遵守纪律、学业合格”等同于履行党员义务,未认识到“带动班级学风、帮扶学业困难同学”是党员责任的重要组成,导致其在学风建设中常处于“不作为、慢作为”状态。与此同时,党组织对党员的学风引领教育存在短板。支部活动中,围绕“如何发挥党员作用推进学风建设”的专题研讨、实操培训频次较低,部分党员缺乏开展学风帮扶的具体方法,即便有参与学风建设的意愿,也难以切实推进工作,最终削弱了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实际作用。
三、新时代高校低年级党员发展与学风建设的协同路径
(一)构建“党建 + 学风”协同机制,实现制度层面深度融
在新时代,针对高校低年级党员构建“党建 + 学风”协同机制,需从三方面推进制度深度融合:一是建立协同培养机制,将学风建设纳入低年级党员发展培养体系,制定《低年级党员学风建设责任清单》,明确党员每月参与的班级学习活动次数、学风建设主体活动次数等,且将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党员发展考察与民主评议中。同时,在入党积极分子推优中增设“学风贡献度”评价维度,参考学业进步幅度与学风帮扶时长,确保选拔对象兼具政治合格与学风带动能力。二是完善协同考核机制,搭建“党员发展与学风建设双考核”体系,对低年级党支部实行“党建 + 学风”联动评价,前者聚焦党员发展质量与培养机制完善度,后者侧重党员带动班级学风成效,结果与支部评优、党务工作者绩效挂钩,对党员个人实行“政治 + 学业 + 学风贡献”三维评价,优秀者优先推荐参评奖学金与优秀学生干部。三是推进“高本衔接”学风协同,联合地方教育部门与生源高中建立衔接机制,高中推荐入党积极分子时同步提供学业表现与学风参与情况,高校对高中阶段学风建设突出者缩短培养考察期至不少于6 个月,优先安排参与高校学风建设,实现“高、中学风骨干—高校党员发展对象—高校学风带头人”无缝衔接 [6]。
(二)创新“党员引领学风”实践载体,丰富协同育人场景
为实现党员发展与学风建设的协同推进,高校需创新“党员引领学风”实践载体,从品牌打造、团队组建、主题活动三方面协同育人场景。首先,打造“党员学习先锋岗”品牌,以低年级党员为核心在班级与宿舍设岗,明确“学业规范”“学习服务”“学风监督”三类职责,通过“阅读评比、学期表彰”激励党员主动担当。其次,组建“党建 + 学风”实践团队,依托低年级党支部成立“党员帮扶小组”与“党员科研启蒙小组”,前者以“1 名党员结对 2-3名学困生”模式制定个性化帮扶计划、建立台账跟踪学业进步,后者由党员牵头邀请专业教师指导,组织参与学科竞赛与科研项目申报以科研带动学风。最后,开展“学风建设主题党日”活动,将支部主题党日与学风建设深度融合,设计“党史与专业学习融合”“党员谈学风”“学风建言献策”等特色活动,如在“党史中的科学家精神”主题活动中组织党员分享科学家事迹引导同学关联专业学习与国家需求,在“学风建言会”中由党员收集意见并牵头制定改进方案,推动学风建设从“被动要求”转向“主动参与”。
(三)加强党务与学风工作队伍建设,强化协同保障
加强党务与学风工作队伍建设,需从能力提升、骨干培育、资源保障三方面强化协同支撑。在能力提升方面,高校可定期开展“党建 + 学风”专题培训,围绕“党员引领学风技巧”“协同培养机制设计”“学风问题破解”等内容邀请党建专家、优秀辅导员分享经验,同时组织党务工作者参与学风调研以精准把握低年级需求,提升党员发展与学风建设结合的实践能力,还可建立“党务工作者 + 专业课教师”结对模式,由专业课教师协助设计贴合专业特点的党员学风实践任务(如学科竞赛帮扶),实现党建与教学协同;在骨干培育方面,高校可针对低年级党员开展涵盖沟通技巧、帮扶方法、活动组织的“学风建设能力培训”,提升其开展学风工作的专业度,选拔表现突出者担任“学风建设联络员”,负责支部与班级、宿舍的学风工作对接及信息传递反馈,同时建立“高年级党员带低年级党员”机制,通过优秀高年级党员分享学风引领经验,助力低年级党员快速成长为学风建设骨干[7]。在资源保障方面,高校学校党委可设立“低年级党员发展与学风建设协同专项经费”,用于“党员学习先锋岗”建设、学风帮扶活动开展及优秀党员表彰,为低年级党支部配备由党务工作者与专业课教师共同担任的“党建 + 学风”指导教师提供专业支持,还可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设立“党员学风服务站”,为党员开展帮扶、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场地,确保协同工作有资源、有平台、有保障。
四、结语
新时代高校低年级党员发展与学风建设的协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党建与学风育人深度融合的关键举措。当前,低年级党员发展虽有数量不足、机制脱节等问题,但构建协同机制、创新实践载体、强化队伍建设,可实现二者同频共振,以党员发展为学风建设注入“红色动能”,以优良学风为党员培养提供“实践养分”。未来,高校需深化协同规律认知,结合时代与学生需求优化路径,让低年级党员成为学风建设“领头雁”、优良学风成为党员成长“助推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筑牢支撑。
参考文献:
[1] 陈强, 段宜钢, 张皑. 党团班一体化:高校学风建设的关键抓手与实践路径[J]. 甘肃教育研究 ,2025,(15):4-9.
[2] 王雨萌 . 大学生“躺平”现象与高校学风建设的优化路径 [J]. 北京教育 ( 高教 ),2025,(08):69-71.
[3] 胡君奇 , 吴霞 . 新时代高校党员发展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研究 [J].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41(02):95-99.
[4] 赵萌 . 构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探究 [J]. 时代报告 ,2025,(05):15-17.
[5] 邓登华 , 余孟珍 , 何萍 .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量化测评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J]. 大学 ,2025,(15):177-180.
[6] 郑泽萍 , 蓝锐彬 , 陈静 . 系统思维视域下提升高校党员发展质量探析 [J]. 领导科学论坛 ,2025,(04):55-57+62.
[7] 李家 .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提升研究——积分考察制度实施路径探析 [J].文教资料 ,2024,(24):113-116.
查怡然,1997 年 11 月 29 日,女,汉,湖北十堰,硕士,助教,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 华中师范大学) 2024 年专项课题成果:GXDJ20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