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美术与信息技术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研究
赵海文
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县第二回民中学 065300
引言
美术教育不仅是审美能力的培养,更是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综合锻造。随着教育信息化 2.0 的推进,如何将信息技术自然融入美术课堂,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冀美版新教材以生活化、项目化为特色,为跨学科融合提供了丰富载体。本研究基于核心素养导向,尝试通过技术工具与艺术表达的深度融合,探索美术教育从技能训练向素养培育的转型路径,为初中美育创新提供实践参考。
一、融合教学的价值定位
美术与信息技术课程的融合体现了艺术思维与技术应用的互补性。从教学实践来看,信息技术工具能够有效扩展美术创作的可能性。以数字绘图软件为例,学生可以便捷地尝试多种创作效果,这种技术手段既保留了传统绘画的审美要素,又提供了撤销、图层等实用功能,降低了创作门槛。同时,在进行数字化设计时,学生对色彩搭配、版面构成等美术知识的掌握,直接影响作品的视觉质量。这种融合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软件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建立跨学科的知识联系,理解不同领域间的协同关系。这种融合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当学生运用技术工具实现艺术创意时,会自然形成对两个学科价值的重新认识,这种认知提升是单一学科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
二、实施路径的实践探索
(一)技术赋能创作过程,数据驱动审美感知
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核心价值,在于将抽象的艺术规律转化为可操作、可验证的实践路径。以冀美版《用色彩助生活》为例,传统教学中色彩规律的讲授往往依赖教师口述与教材图示,学生难以建立色彩理论与生活应用的直接关联。通过引入色彩分析 APP(如 Palette Republic、Adobe Color),教师可引导学生完成三项渐进式任务:其一,使用 APP 拍摄校园环境,通过色轮生成功能直观呈现补色、类似色等搭配关系;其二,在 APP 中模拟调整照片饱和度与明度,观察色彩变化对画面情绪的影响;其三,上传手绘作品至 APP,获取色彩分布数据报告,针对性改进用色习惯。这种可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
(二)数字工具拓展表现,虚拟仿真传承技艺
虚拟仿真技术通过建立认知 - 模拟 - 创造的三维学习空间,为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全新可能。这种技术介入不是对传统师徒制的否定,而是通过数据可视化和无限试错机制,将隐性知识转化为可验证、可迭代的显性知识体系。在工艺教学中,虚拟环境既保留了传统技艺的审美内核,又解决了实体训练中的材料损耗与操作风险难题。
冀美版《传统工艺 - 陶艺》课程展现了这一理论构想的实践价值。通过SculptGL 等建模软件,学生能够 360 度观察拉坯过程中陶土的粒子运动轨迹,这种微观层面的可视化将手感经验转化为精确的力学参数。在模拟阶段,软件实时反馈的器壁厚度色谱图与施力角度曲线,帮助学生发现传统手法存在旋转速度与压力匹配失衡的问题。经过二十余次虚拟迭代后形成的三段式改良工艺——初始低速匀力塑形、中期阶梯提速拉伸、收口脉冲加压稳定——使实体制作的成品完整度获得显著提升。当学生将数字模型转化为 3D 打印模具时,技术工具退居为辅助角色。有位学习者先在软件中设计出融合青铜器纹样的现代花器,通过树脂模具翻制后,又手工添加了钧窑特有的窑变釉彩。这种数字筑基 + 手工点睛的创作路径,既承续了器以载道的工艺哲学,又拓展了传统技艺的表现维度。
(三)跨媒介项目式学习,系统思维培育素养
跨媒介项目式学习正成为培育系统思维的重要载体。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将艺术表达与科学技术、工程思维、数学计算等要素有机融合,使学习者建立起多维度解决问题的认知框架。其教育价值不仅在于知识整合,更在于培养学生像设计师一样思考的思维模式——即在审美追求与功能需求之间寻找平衡点的决策能力。当学生开始用工程图纸表达美学理念,用数据支撑设计选择时,艺术教育便实现了从技能传授到思维培养的质变。
以《设计美好家居》课程为例,在智慧家居设计项目中,学生需要同时驾驭平面制图、三维建模、成本核算等多种工具语言。有个小组通过激光测距仪采集的教室数据发现,传统书架 75 厘米的层高设计导致取阅上层书籍时肘关节屈伸角度超标 15 度。他们运用 SketchUp 建立人体工学模型,最终提出金字塔式分层方案:下层 60 厘米放置常用教材,中层 75 厘米摆放工具书,顶层 90厘米收纳展示品,并配合压力感应灯光系统。这种设计既保留了木质书架的温润质感,又通过参数化设计优化了使用体验。在最终答辩环节,有个小组的汇报令人印象深刻:他们先用数字孪生技术演示不同光照条件下的阅读区亮度分布,接着展示用废旧课桌椅改造的模块化储物单元,最后用神经网络算法分析班级成员的活动轨迹图。评委不再追问透视是否准确,而是探讨层板倾角如何兼顾取放便利与防尘需求这类跨学科问题。这种转变标志着美术教育正从技法考核转向素养观测,评价重点从画得像不像升级为想得深不深。
三、反思与展望
在数字化转型的美育实践中,技术工具的双刃剑效应愈发显现。当投影仪取代毛笔演示书法运笔,当算法生成图案替代手工纹样设计,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到:任何技术介入都必须以深化审美体验为前提,而非制造炫目的技术噱头。理想的跨学科融合应如砚台与墨锭的关系——技术是研磨知识的器具,艺术才是沉淀智慧的墨色。
未来,智能美育将呈现三个转向:从工具辅助转向思维共建,如AI 绘画工具可帮助学生突破构图定式;从场景模拟转向情感联结,VR 艺术展能让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观众眼神交流;从课堂训练转向社会参与,区块链技术可记录学生艺术成长的完整数字足迹。但无论技术如何演进,我们始终要铭记:当投影幕布收起,学生心中留下的不应是科技的新奇,而是对美的永恒悸动。在键盘与宣纸并置的时代,真正的美育创新永远发生在技术与人文的交汇地带。
结语
美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不是简单的 1+1 ,而是通过思维碰撞生成新的教育生态。通过数字画布上的创意挥洒、虚拟空间里的文化触碰,学生既掌握了像素与代码的技术语言,又传承了线条与色彩的美学基因。这种融合超越了工具层面的简单叠加,形成了技术为艺术赋能、艺术为技术铸魂的良性生态。
参考文献:
[1] 田薇 . 激发兴趣 , 收获精彩——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J].浙江工艺美术 ,2023(18).
[2] 徐静. 核心素养视域下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美术教学的策略探究 [J].教师 ,2024(31).
[3] 杨丽 .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