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保育专业舞蹈课程设计探析

作者

刁亚兰

隆尧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055350

引言

舞蹈作为一门融合身体运动与艺术表达的课程形式,在幼儿教育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幼儿在 3 至 6 岁期间,正处于动作能力、情绪感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合理的舞蹈教学不仅能够丰富其感官经验,还能促进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保育专业作为培养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专门人才的教育类型,其课程体系中的舞蹈模块应充分体现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尊重与适应。当前部分高职、中职保育专业在舞蹈教学中存在内容脱节、方式单一、目标模糊等问题,亟需从幼儿发展特点出发,重新审视与构建舞蹈课程的设计理念和实施路径。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出发,分析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对课程设计的影响,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改进建议。

一、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对舞蹈课程设计的启示

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整体性,课程设计需顺应其运动能力、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的发展规律。从身体发展来看,幼儿的骨骼尚未发育完全,肌肉力量与身体协调性处于快速提升阶段,因此舞蹈动作不宜过于复杂,需注重柔韧性、节奏感与肢体平衡的培养;从心理发展角度,幼儿具有强烈的模仿欲望与表现欲,其注意力易分散、情绪易受外界影响,因此课程应富于趣味性、情境性,并以激励与鼓励为主导,帮助其建立自信心;认知发展方面,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较难理解抽象概念,教学中应注重形象化表达与动作故事化引导。

由此,舞蹈课程应当摒弃成人化、竞技化的教学风格,转而构建富有童趣、生活化的教学场景。例如,将动作编排与动物、自然现象、生活情景相结合,使学生在跳跃、旋转、摆动中体验情感表达与情景再现,从而在身体动作的同时提升思维能力与文化感知能力。这种基于发展心理学的课程设计理念,有助于强化学生对“以幼儿为本”教学观念的认同,也为未来进入一线教学打下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保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结构优化

保育专业舞蹈课程的设置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舞蹈技巧,更重要的是帮助其掌握适合幼儿教学的表达方式与指导技能。因此课程目标应包括三方面:其一是提升学生自身舞蹈素养,如节奏感、肢体表现力、协调性等;其二是强化学生的教学能力,包括如何将舞蹈动作转化为适宜幼儿理解的表达方式、如何组织舞蹈教学活动、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等;其三是培养其教育情怀与审美意识,引导学生通过舞蹈传递爱与美的情感,使其具备幼儿教育应有的职业精神和人文关怀。

在内容结构方面,课程应打破传统“技巧性 + 成品舞”的构成模式,设置“体验—感知—表现—创编”四个阶段。首先,通过模仿与游戏式热身帮助学生进入身体状态,激活感官;然后引导其感知不同身体部位的动作可能性,发展动作语言;接着通过音乐与节奏引导,进行节奏模仿与简单组合的编排练习;最后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创编适合幼儿的舞蹈短剧,实现表达与创作的综合能力培养。这样的结构安排既能兼顾教学系统性,又能提升实践操作性,使学生在“做中学、教中思”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并更好适应未来工作中多样化的教学需求。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的创新路径

教学方法的选择决定了课堂的生命力。对于保育专业舞蹈教学而言,传统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重复练习”的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理解与教学能力同步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式教学、合作式学习与情境体验的融合。教师不仅是动作的演示者,更应是情境的创设者与情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在真实感和想象力中建构动作意义,激发创作潜能。

例如,在教授“跳跃”这一动作要素时,教师可设计一则“森林探险”的情境,学生模仿兔子跳过草地、小鸟飞过小河等画面,不仅提高了动作练习的参与度,也在无形中传递了表达与创编意识,让动作不再是枯燥的操练,而是情境中真实流动的表达。与此同时,可引入“任务驱动”机制,如安排学生自行设计一个“适合 5 岁幼儿跳的水果舞”,从音乐选择、动作编排到语言引导、队形安排均由学生主导,教师给予适当反馈与引导。这种方式能有效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者”向“主动构建者”的角色转变,也有利于教学经验与专业意识的积累与深化。

课程评估也应摆脱以技能打分为主的传统方式,更多采用过程性评价,如课堂表现、团队协作、创编能力、反思能力等维度,构建多元立体的评价体系,从而更科学地激励学生发展与改进。通过对学生实践过程的全面关注与引导,评估将不再是教学的终点,而成为学习成长的有力推动器。

四、以实践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整合尝试

为了增强课程的实践导向,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个长期项目任务,例如“为幼儿园设计一节节庆主题舞蹈课”。该项目包括舞蹈编排、幼儿教学活动设计、道具准备、课堂组织、互动反馈等多个环节,学生需在小组协作中完成,并最终进行模拟教学展示。该项目可模拟真实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力,并通过观摩、讨论、反思等方式不断调整与优化教学行为,实现实践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为未来进入幼教岗位积累宝贵的实战经验。

以“六一儿童节”为主题的项目为例,学生小组需围绕“童年梦想”设计一段3 分钟以内的舞蹈节目,动作要求适合 36 岁幼儿模仿,音乐需节奏鲜明、旋律简单,且内容须符合幼儿审美趣味与教育意义。学生需撰写活动设计说明书、组织教学过程并邀请同伴模拟幼儿进行互动演练,过程中教师可介入指导、提出调整建议。最终,教师根据其作品的创意性、适宜性、教学性进行综合评价。这一实践活动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动作技能、教学技巧融合于一体,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并激发了其教学设计的创新思维与职业认同感。

结论

保育专业舞蹈课程的设计唯有立足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需求,才能真正体现其教育价值。本文通过分析幼儿在身体、心理和认知方面的发展特点,明确了舞蹈课程设计的基本方向和实施原则,并从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教学方法与实践策略等方面提出了系统化建议。合理的课程设计不仅有助于提升保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也为其将来胜任实际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未来课程改革应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推动高校与幼儿园之间的协同机制,拓展真实教学实践,提高课程的时代适应性与实用价值;同时应关注舞蹈教学中的文化多元性与审美引导,引导学生在掌握动作技能的基础上,理解舞蹈背后的情感与艺术内涵,从而培养具备实践能力与人文素养并重的幼儿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 于佳慧 . 拉班“教育舞蹈”理念在中职幼儿保育专业舞蹈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D]. 南宁师范大学 ,2024.DOI:10.27037/d.cnki.ggxsc.2024.001015.

[2] 何瑶 . 幼儿美育视野下中职幼儿保育专业学生舞蹈素养的探究 [J]. 尚舞 ,2023,(15):150-152.

[3] 王诗媛 .OBE 理念在幼儿保育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D]. 南宁师范大学 ,2022.DOI:10.27037/d.cnki.ggxsc.2022.000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