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项目式作业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作者

蔡志会

肇庆市高要区第一中学南兴校区 526100

一、初中物理项目式作业的设计背景与价值

(一)传统物理作业的局限性

当前初中物理作业常见形式为课后习题(如计算浮力大小、分析电路故障)、实验报告填写(多为验证性实验的固定步骤记录)。这些作业形式虽然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但其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首先,许多课后习题的情境脱离生活,题目往往抽象化,学生难以感知物理与日常现象的联系,这导致学生无法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学习变得枯燥和缺乏趣味性。例如,“光滑水平面上的小球”这一类题目,学生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似情境。其次,传统作业的思维层级较为单一,往往侧重对物理公式的机械应用,缺乏对“为什么”和““如何解决”的深度追问。学生更多的是依赖公式来解题,而很少思考物理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原理,限制了他们思维的拓展。最后,传统作业的实践参与度较低,学生通常是被动完成教师预设的任务,很少有机会进行自主设计实验、改进方案或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思维。

(二)项目式作业的独特优势

初中物理项目式作业以“物理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任务(如“家庭电路节能改造”“自制乐器发声原理探究”),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方案设计→实践验证→反思改进”的完整探究过程。项目式作业具有显著优势,首先是知识情境化,项目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如压强、能量转化)融入具体生活问题,帮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理解物理知识的意义。例如,“书包带为什么设计得较宽”涉及压强应用,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直观理解物理原理。其次是能力综合化,通过任务分解,项目式作业同步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数据处理、逻辑推理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最后,项目式作业强调素养具象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逐步形成“用物理视角观察世界”的观念,并内化为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意识。例如,在节能方案设计项目中,学生意识到节能环保的重要性,增强了可持续发展意识。这种实践过程不仅促进了知识掌握,也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二、初中物理项目式作业的设计原则与关键要素

(一)设计原则

1. 基于课标与学情:项目设计应紧扣《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核心内容(如力学、电学等),并结合初中生的认知发展需求。设计时应提供具体形象的支撑,帮助学生逐步发展抽象思维。

2. 真实情境驱动:任务应来源于学生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如“为什么冬天脱毛衣会‘噼啪’响?”或“家庭电器待机耗电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确保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3. 任务分层与开放:设计任务时,允许不同能力的学生选择适合的难度,并留有开放性,避免“唯一答案”。这样既能满足学生需求,又能促进创新思维。

4. 跨学科融合:物理与数学、技术、艺术等学科的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的实际应用,同时提升其综合素质,体现物理作为“综合科学”的特征。

(二)关键设计要素

1. 核心驱动问题:问题是项目的起点,必须具备真实性、挑战性和开放性。例如,“如何设计一个能承载更多书本的书包带?”或“如何减少家庭电器的待机耗电?”这些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

2. 任务链分解:将大项目拆解为逻辑连贯的子任务,每个子任务对应具体能力目标。例如,“自制简易温度计”项目包括观察与提问、原理探究、方案设计等环节,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实验过程。

3. 学习支架支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方法和资源支架,帮助他们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包括核心物理概念的解释、实验设计的技巧及所需材料的提供,以保证学生顺利完成任务。

三、初中物理项目式作业的实践案例

以《电路安全与优化》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项目:“家庭电路安全排查与优化建议”。任务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家庭电路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存在电气安全隐患?”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探索电学中电路连接和安全用电的知识,并结合家庭中实际用电器的连接方式,调查是否存在电线老化、电器过载等安全问题。任务的第二步是进行家庭电路的安全排查,学生将观察家中的电线布局、插座连接方式,并记录设备的使用状态,分析潜在的安全隐患。任务的第三步是结果分析,学生可以通过调研和实际测试,探讨电器功率、线路布局与家庭用电安全之间的关系,得出电路优化的建议。例如,如何合理分配电器功率,避免过载;或者如何通过改进线路布局来提高安全性。最后,任务的第四步是反思与总结,学生讨论家庭电路改造的可行性与实际应用,结合所学的电学知识,提出优化方案,并思考如何在家庭生活中更好地推广电气安全意识和节能方案。这个项目不仅帮助学生理解电学原理,还培养了他们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并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安全意识。

四、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角色转型:教师需从“布置者”转变为“引导者”,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在项目中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并引导他们如何解决问题。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二)资源支持:学校应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与实践资源,降低学生实施项目的门槛。为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学校可以开放实验室,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材料,甚至与社区、科技馆等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并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扩展其学习范围,提升学习效果。

(三)评价导向:评价应关注学生的过程与成果,尤其是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最终结果,还应重视学生在项目中遇到的困难、解决问题的策略及合作精神,全面评价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并通过定期反馈与反思,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和提高,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五、结论

项目式作业通过真实问题驱动、任务链分解与跨学科融合,将抽象的物理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可探究的实践活动,是落实“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有效载体。教师需立足课标与学情,精心设计驱动问题与任务支架,同时提供多元支持与评价反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掌握物理知识,更形成科学思维与社会责任意识,为其终身学习与创新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中华 , 阮文静 .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物理“三驱”课堂教学设计——以“电学计算复习课”为例 [J]. 中学物理 ,2024,42(22):54-57.

[2] 李焕慧 .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初中物理跨学科实践活动路径及策略研究——以“家庭电路设计组装”为例 [J]. 湖南中学物理 ,2024,39(10):16-20.

[3] 李亚子, 杨洁. 初中物理实践性作业与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有效融合——以《生活中的透镜》为例 [J]. 新课程导学 ,2024,(28):83-86.

[4] 张志秀 . 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物理作业优化设计策略 [J]. 华夏教师 ,2024,(28):62-64.DOI:10.16704/j.cnki.hxjs.2024.28.008.

本文系广东省肇庆学院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研究课题 2023 年立项课题《项目式作业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