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趣劳动活动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实践探究
姜丽燕 殷佳洪
江苏省丹阳市蒋墅中心幼儿园 江苏镇江 212364
引言
劳动是幼儿认知世界和形成社会性的重要方式。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要在幼儿园阶段开展适龄的劳动实践活动。田趣劳动活动,即以田园自然资源为基础,通过种植、管理、采收、观察等一系列真实劳动任务,引导幼儿在“亲手做”“共同做”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乐趣与价值,是当前较为典型的劳动教育形态之一。然而,在幼儿园实际操作中,田趣劳动常面临碎片化、表面化的倾向,难以与一日生活深度融合。
一、田趣劳动活动的理论基础与教育价值
田趣劳动活动立足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和经验学习理论,强调幼儿通过与真实环境的互动,在亲身参与中主动建构知识与经验。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劳动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生活的体现。通过播种、培育、采收等完整的劳动链条,幼儿在连续性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对自然、时间、生命和社会角色的基本理解。
从教育价值来看,田趣劳动不仅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与身体协调能力,还能在合作与责任分工中培养社会性与规则意识。在与自然共处的过程中,幼儿体验等待、挫折与成就感,增强心理韧性和自我调节能力。同时,田趣劳动所呈现的多学科融合特性,涵盖了语言表达、数量认知、科学探究、艺术审美等多个领域,有效推动五大领域协同发展,为实现课程游戏化与生活化奠定实践基础。
二、田趣劳动活动的实践路径与实施策略
(一)时间管理:构建“田趣+”一日生活整体课程
在幼儿园日常教育中,时间安排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为了实现田趣劳动活动的常态化与系统化,有必要通过科学时间统筹,将其有机嵌入一日生活流程中,构建“田趣+”课程结构。首先,在晨间入园环节,可安排“田间问候”任务,例如观察种子发芽高度、记录植物变化,帮助幼儿以自然的方式开启一天。自主游戏时间中,教师可设置“劳动区域活动”,如除草、松土、浇水等,既满足游戏性,又促进动手实践。
户外活动环节则是集中开展体力劳动的关键阶段,如运送肥料、翻地种植、搭建植物支架等,有利于发展幼儿大肌肉运动与团队协作能力。集体教学时间可以通过讲述植物生长故事、绘本阅读或实验观察,延展田趣劳动的科学与语言内涵。午餐前后,可引导幼儿参与食材处理,将采摘的蔬菜洗净入菜,实现劳动成果的价值转化。离园分享时间可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表达,回顾当天劳动心得并进行简单记录。通过“错峰嵌入 + 主题统筹”的策略,劳动活动不再是额外任务,而成为幼儿日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真正做到“生活即教育”。
(二)环境与材料创设:打造沉浸式田园情境
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教师”,良好的田趣劳动环境能够激发幼儿主动探索与持续投入的兴趣。在场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幼儿园可在户外设置“小田园”或“种植角”,利用种植箱、可移动花盆、垂直绿墙等多样形态,使空间多功能化与区域联动成为可能。同时,通过设置“腐熟堆肥区”“自然观察区”“劳动工具角”等区域,引导幼儿理解生态循环概念,增强劳动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在室内,可布置“田趣工作坊”,陈列模型工具、劳动记录册、植物成长图谱、种子收集盒等材料,营造一种劳动与探究融合的学习氛围。教师还可以依据季节更替布置装饰,如张贴幼儿绘制的蔬菜地图、展示不同植物生长周期的时间轴等,让幼儿在空间中建立时间感与过程感。在材料投放方面,应依据年龄特点提供分层工具,如大班可使用迷你铁铲、喷壶,小班则使用轻便洒水器或辅助完成任务,保障安全与体验感并重。此外,引导家长与社区共同参与工具材料捐赠或旧物改造(如废旧水桶变盆栽)也有助于增强劳动的社会性。通过多样化材料和情境设计,幼儿不仅能获得直观的劳动体验,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环保意识与生态素养。
(三)评价与反思:构建多元立体的价值呈现体系
评价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不仅承担着反馈调节的功能,更对幼儿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在田趣劳动活动中,传统结果导向式评价已无法充分体现幼儿成长过程,因此应构建涵盖教师观察、幼儿自评、家长反馈等多元主体参与的立体评价体系。教师可采用“田趣观察记录表”进行过程性评价,关注幼儿在劳动中表现出的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行为、团队协作意识等,记录关键行为点,如“独立完成洒水任务”“主动协助同伴”等,并在周期结束后进行回顾分析,指导下一阶段教学重点。其次,鼓励幼儿开展自评与互评活动,如通过“劳动表情贴纸”“劳动印章卡”等方式,对自己或同伴当天的劳动行为进行鼓励或建议,从而提升其主体意识与反思能力。
家庭评价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可通过家园联系本、家长云平台等渠道,定期推送幼儿劳动成果、过程图片及教师评语,引导家长了解、认可并参与幼儿的劳动教育过程。同时,可设“家庭田趣日记”或“亲子种植计划”,鼓励亲子共劳动,实现家庭教育的协同发展。
结语
将田趣劳动系统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不仅是落实劳动教育课程化要求的有效路径,更是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合理的时间安排、真实自然的环境创设与多元立体的评价体系,田趣劳动活动得以在幼儿每日生活中自然发生、持续推进。实践证明,幼儿在田趣劳动中表现出高度的专注、责任感与协作能力,显著提升了其综合素养。未来,田趣劳动还可与STEAM课程、生命教育等内容融合发展,进一步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助力幼儿教育实现生态化、实践化与生活化的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祥燕 . 幼儿园一日生活组织与管理的“四思四策”[J]. 教育科学论坛 ,2025,(08):75-77.
[2] 孙新磊 . 幼儿园农趣劳动课程:理论基础、价值意蕴与编制策略 [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5,(05):105-1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