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融合视角下小学体育新课标实施路径探索
彭静
洪雅县实验小学校 620360
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小学体育课程肩负起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职责。2022 年 4 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新课标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为引领,明确提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为新时代小学体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跨学科融合理念逐步渗透至体育课堂,打破传统学科边界,以融合型内容与方法激发学生多元兴趣与探究能力,成为实现体育教育价值延展的重要方式。本文聚焦小学体育新课标的跨学科融合路径,探索其实施过程中的实践逻辑、技术手段与可行策略,推动体育课程由单一技能传授走向综合能力培养。
一、新课标导向下体育课程的角色重构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已不再局限于体能训练或竞技技能的传授,而是肩负着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新课标强调“健康第一”的理念,突出课程的实践性、情境性和综合性,要求教师从学生整体成长出发,设计契合其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这种转变推动体育课堂从以体能为主的教学向素养综合育人转变,也为跨学科融合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体育教师应重新定位课程价值,增强育人意识,深入领会新课标倡导的“融合、实践、创新”理念,助力体育教学由表及里深层次改革。
体育课程由边缘走向中心,正逐步成为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和实践水平的有效载体。课程设计应注重健康知识、心理调适、社会合作等维度的融合,推动学生身心协调发展。跨学科融合教学正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不断深入。通过与语文、数学、科学等课程结合,体育课堂不仅能拓展教学方式,提升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在运动中理解自然规律、建立逻辑思维、提升审美认知,实现体育育人的真正内涵。跨学科融合教学旨在打破学科壁垒,将体育与健康课程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内涵与实践路径
跨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课程叠加或时间拼接,而是围绕一个统一主题,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能力要求有机整合,形成结构合理、情境真实、任务驱动的综合学习过程。其本质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综合素养为目标、以真实问题为载体的教学方式。因此,体育教师在实践中需要基于学生实际,设计具备情境性与挑战性的活动任务,同时与其他学科教师协同研课,共同开发主题式教学资源与活动方案,使体育课程成为知识应用与能力培养的重要纽带。
在操作层面,实施路径需遵循从点到面、逐步渗透的原则。起步阶段可通过课程整合实验班或课题研究形式,进行模块化融合试点,如结合语文课程进行动作描绘与表达训练,结合数学课程开展速度、距离、时间的测算活动,逐步积累实践经验。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整合设计与团队协作能力,学校也需从制度层面推动跨学科教研机制建设,提升资源统筹与教学协同水平。最终实现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的“四统一”,切实推动体育课程的融合发展。
三、教学组织方式与课堂实施的优化策略
跨学科体育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班级授课制与体育专项训练制的局限,更加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与课堂环境的开放性。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目标与活动内容,选择合作式、小组探究式、项目式等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团队合作意识。同时要将知识引导、情境体验、行为实践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学中做、做中思、思中悟”,不断提升思维层次与认知能力。合理的教学组织方式是实现跨学科融合的保障,而教学策略的选择则是
融合内容有效落地的关键。
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语言的跨学科渗透,如利用语文学科中的描述性语言提升学生动作表达能力,借助科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身体运动原理,借助艺术学科的节奏与韵律指导身体动作的协调与美感,从而增强课堂内容的趣味性与认知性。同时应加强课堂观察与个别指导,根据学生学习反馈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形成良性的教学互动与成长支持机制。在课后,应注重学习成果的归纳整理与反思评价,结合多元评价方式进行学生能力评估,强化过程性学习价值与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
四、跨学科实施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与解决对策
在实践层面,跨学科体育教学面临教师素养不足、学科协同不畅、评价体系滞后等多重挑战。当前多数小学体育教师专业背景相对单一,缺乏跨学科教学设计能力,导致课程融合浅尝辄止。课程进度与教学目标在各学科间缺乏有效协调,难以实现内容与形式的深度联动。同时,体育课程的评价机制仍以技能考核为主,未能体现跨学科素养的培养目标,阻碍了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
为破解上述难题,应从教师培训、教研机制和评价体系三方面同步优化。教师方面需加强多学科融合培训与实践指导,增强课程整合与协同意识;学校层面应设立跨学科教研平台,建立协作机制,推动课程内容与教学进度协调统一;在教学评价上,应探索基于项目学习、主题活动的多维评价模式,将学生综合素养纳入成长档案,强化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的结合。2022 年 4 月,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的相互关联”,进一步推动体育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综合素质发展转型,为课程融合提供了制度保障与实践指引。
五、结语
在核心素养导向和课程改革推进的双重背景下,小学体育课程正面临从传统训练向融合育人的根本转型。跨学科融合视角下的新课标实施路径,不仅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也拓展了其育人功能与教育价值。当前阶段,虽然跨学科实施尚存机制障碍、资源瓶颈与评价盲区等挑战,但只要各方持续探索、不断实践,融合教学将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成熟,最终实现从理念更新到课堂转化的良性闭环。未来应从制度引导、教师发展、资源建设三方面着力,推动融合课程内涵的系统提升,真正实现小学体育课程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应有价值。
参考文献:
[1] 黄炎英 .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体育跨学科融合实践探索 [J]. 读写算 ,2025,(16):118-120.
[2] 黄 金 . 小 学 体 育 教 学 中 的 跨 学 科 融 合 模 式 探 索 [J]. 体 育 风尚 ,2025,(07):143-145.
[3] 刘扬 . 跨学科融合教学,促小学体教发展 [J]. 新体育 ,2025,(04):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