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萨吾尔登风格元素在舞蹈意象构建中的多维映射

作者

刘君

四川师范大学 610100

一、萨吾尔登风格元素解析

萨吾尔登是新疆卫拉特蒙古族的一种乐舞名称。“萨吾尔”意为手,“登”是指所使用的伴奏乐器“拖布秀儿”发出“噔噔”的声音。萨吾尔登舞蹈是多民族融合的产物,在蒙古族称为“萨吾尔登”,强调手部动作,在哈萨克族称为“黑走马”,强调脚部步伐。

(一)动作体态特征

萨吾尔登的动作体态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生产紧密相连。蒙古族称为“马背上的民族”,骑马时身体随着马的步伐颠簸起伏,在舞蹈中表现为上肢动作丰富多样,如翻腕、耸肩等,富有韵律。下肢动作则多以稳健的步伐为主,如平步、半蹲踏步等,体现出蒙古族人民对草原的热爱以及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

(二)节奏韵律特点

萨吾尔登,集歌、舞、乐为一体的传统舞蹈,其舞曲节奏多变,旋律质朴,节奏以拖布秀儿为主,肩膀会随着节奏起伏,呈现出双耸肩、交替肩等形态,手腕跟随肩膀的变化而变化,出现绕腕、弹拨手、提压腕等动作,灵动且富有节奏感。同时,肩膀与手腕动作都遵循重拍在下、弱拍在上的动律,仿佛弹奏拖布秀儿时的手部动态。

(三)服饰道具特色

蒙古袍是卫拉特蒙古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服饰。其袍身肥大,袖子较长且内部空间较小,女性的蒙古袍长度要求着身必须下襟落地,舞动时裙子要盖住双脚 [1]。其服饰对舞蹈的表现形式产生影响,舞者上肢手臂、手腕与肩膀姿态丰富,灵动多变,而下肢受到袍服制约,步伐相对单一,动作幅度较小。这一上一下的鲜明对比,不仅增强了舞蹈美感,还形成了萨吾尔登舞蹈别具一格的魅力。

二、舞蹈《鸣》的意象构建分析

舞蹈《鸣》,系编导武宁精心创作、演员焦洋精彩演绎之作,运用萨吾尔登的基本动作,结合现代舞蹈审美风格,塑造了“涅槃之雁”这一形象。舞蹈‌融合了爱来德比里格萨吾尔登和‌交热哈尔萨吾尔登,前者主要模仿鸟类飞翔为主,后者主要模仿骏马的步伐和神态,编导巧妙地将二者统一,形成了独特的蒙古族舞蹈审美意象。

(一)主题立意挖掘

编导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对生命的呐喊与追求。舞蹈通过对自然、生命等演绎,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由的向往。

剧目聚焦于大雁的生命轨迹,以三段式结构徐徐展开,如同一幅生命的画卷渐次铺陈。从幼年时的破壳而出,那是生命起始的懵懂;至壮年之际的欢快嬉戏,尽显盛年的活力与欢畅;再到老年的涅槃重生,仿若对生命终章的深邃叩问与释然超脱。此中亦巧妙地映射出人的一生,从呱呱坠地时对周遭世界的好奇张望,到成年后于交友中的肆意欢闹,直至垂垂暮年面对死亡时的坦然从容与心智的圆熟深邃。作品成功塑造出一只鲜活的大雁形象,表达出蒙古族人民对生命的尊崇与热忱,进而从更深层次向人们发出警示:需感恩生命之馈赠,热爱生命之绚烂,坦然接纳生命的悄然逝去。

(二)舞蹈空间运用

舞者通过在舞台上的位置变化、动作的伸展与收缩,营造出丰富的空间感。以作品结构进行分析,初始以线性轨迹展开,舞者用手臂模拟鸟类外形,辅之以平步、拖步等步伐行进,形成“人”字形大雁运动轨迹,点明了作品的意象构建主体;而后采用三度空间创作,舞者双膝跪地,模拟灵动的鸟类头部动作,在二度空间中,以“雁”的灵动外形,运用弹拨手等动作,时而聚焦于舞台中央,时而分散于舞台两侧,表达出自由奔放的情感。

(三)情感表达层次

情感表达层层递进,从初始的宁静到逐渐的激昂,再到最后的涅槃升华。舞者通过细腻的肢体动作和表情变化,将情感传达给观众。在表达中,萨吾尔登风格元素起到了支撑作用,使得情感更加生动真实。

作品以音乐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哨声为背景,在远方飘荡,渐进渐响,表达出大雁对故人的怀念与对世界的懵懂与探索;第二部分以马头琴快板伴奏和哨声配合为主,表达出对昔日相处的怀念以及成长的喜悦;第三部分以黑走马为主,伴有腾跳、旋转,与最后一部分形成对比;第四部分舞者以 S形从舞台后区迂回前进,像是对生命逝去的坦然,表现出蒙古族人民对生命的热爱与尊崇。

三、萨吾尔登风格元素在《鸣》中意象构建的多维映射

多维映射是指将数据、信息或对象在多维度之间建立对应关系的过程或方法。其核心目的是通过跨维度的关联,揭示复杂结构中的潜在规律或实现特定功能。多运用于计算机领域。在艺术领域,表现为内容与形式上的映射,剧目《鸣》的映射是动作、节奏、服饰道具等风格元素与舞蹈意象如情感、氛围、文化意象的一一对应,由此来揭示舞蹈风格元素与意象表达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动作与情感意象的映射

不同舞蹈作品中的风格元素与动作体态会一一对应着不同舞蹈剧目宏观情感表达,从而更好地塑造舞蹈意象。

萨吾尔登的动作体态与情感意象紧密相连。作品中出现了多次典型风格元素——绕腕、翻腕等,传达出大雁内心的悸动和对外界的好奇,同时还出现传统蒙古族舞蹈元素——柔臂,表达出蒙古族人民内心的宽阔以及对草原的热爱。结尾处还有模仿大雁双翅飞翔的动作,传达出细腻的情感,暗含生命的可贵。

(二)节奏与氛围意象的映射

萨吾尔登的节奏韵律营造出了独特的氛围意象。传统舞蹈是用拖布秀儿进行伴奏,然而作品别出心裁,选用蒙古族非遗乐器“马头琴”担纲伴奏,并融入清脆“口哨”,二者相得益彰。马头琴悠扬醇厚的音色,仿若在诉说着草原的广袤无垠与岁月的悠长;而口哨音的加入,为作品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趣味,共同营造出草原那辽阔无垠、一望无际的壮美意境。

(三)服饰道具与文化意象的映射

舞者的服饰道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意象紧密映射。“大雁”身形高大,羽毛灰褐,翅宽颈长嘴扁,在古代意为忠贞爱情、思乡之情,承载着爱情、思乡。因此,编导在服装设计上,未采用了传统蒙古袍服饰样式,选取了灰白渐变“大雁”动物的原生外形,且在雁尾加上一缕红色飘带,呼应“涅槃之雁”。在头冠上,选用了尖嘴式头冠模拟鸟类。

总之,不同文化造就不同艺术,舞蹈在文化根基中得以发展茂盛。萨吾尔登的外在风格形式反映出了作品内在深层情感,营造出蒙古族特有的生活氛围,同时,外在的服装道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作品的底蕴内涵。

结语

萨吾尔登风格元素在舞蹈《鸣》的意象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动作、节奏、服饰道具等多个维度的映射,构建出了独特的舞蹈意象。这不仅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也为传承和发展萨吾尔登文化提供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闫靓琳 . 舞蹈生态学视角下新疆蒙古族萨吾尔登舞蹈形态探析 [J]. 喜剧世界 ( 下半月 ),2023,(09):99-101.

[2] 薛方 . 新疆蒙古族萨吾尔登中托布秀尔音乐之比较研究 [D]. 新疆师范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