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社会系统方法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困境创新路径

作者

伍贤清 王全彬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170;东北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170

一、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重要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作为社会系统研究的基本方法论基石,即通过分析整体内部各组分间的关联,把分析对象作为各部分组成的有机系统看待,从而挖掘整体的内在规律,自整体层面起始,最终实现整体性统合,马克思的论述表明:马克思阐释:" 整体具有超越部分简单叠加的有机特性," 因此,应当聚焦整体层面的分析,全面理解系统内部要素间、不同层次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多维互动关系,进而凝聚强劲动能,宏观统筹、策略配置、整体落实,进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

(二)结构性原则

表现为整体内各要素的有机结合形式,反映系统各组成部分间的互动关系模式,系统实现顺畅运作,突出表现为结构对系统组分的合理调配与协同,若社会系统的架构产生变化,与之关联的社会系统必然产生连锁反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尚需破解诸多困境,亟需对现有运行机制进行系统性升级,补齐弱项、突出强项,以实践驱动文化创新活力,落实推动文化建设和实现文化强国的核心任务。

(三)动态性原则

恩格斯说:从最普遍的意义上看,运动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本质属性,囊括了世间万物的各种变化与发展,既包括简单的位移,也涉及复杂的意识活动,运动在哲学上象征着一切事物变化的普遍过程,作为物质的核心属性及其存在基础,客观世界本质上就是运动变化的集合体,脱离主体意志的制约,动态性原则的实质是呈现社会系统各要素间永续的运动发展关系。

(四)开放性原则

从要素角度看,自然系统由物质、能量和信息三者组成,系统呈现开放特性,系统持续与外部环境发生物质、能量及信息的交互,凭借这种开放循环,使系统形成持续迭代的循环,保持开放是系统实现有序发展及功能强化的关键前提,开放催生结构秩序,与外界隔绝造成无序发展,将系统与外部环境纳入整体研究,可促进更开阔的思维,从而更有效地应对问题,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必须处理好文化本体与外部条件的辩证关系,有效借鉴外界优势要素实现自我优化进步。

二、社会系统方法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困境

(一)整体性:多元文化思潮冲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构成一个逻辑严密的统一整体,各要素相互配合,形成整体性的转化发展动力,然而从整体发展态势看,优秀传统文化 " 双创 " 所需的氛围培育仍显薄弱,面对经济全球化不可阻挡的势头,来自欧美的文化影响正稳步进入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与职业领域,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与主流意识形态长期同在,西方文化的大规模输入持续考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我国文化领域面临的难题依然十分棘手。

(二)结构性:载体平台不健全不完善

有效实施传统文化双创战略首先要求理解各要素间的结构性关联,实现要素间的有序协同,构成相对恒定的整体布局,从而促进内外系统协同发展的高质量实施,文化发展变迁必须借助有形传播途径,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也遵循相同逻辑,可划分为具象载体与抽象载体两大类别。针对这一层面,实体载体往往面临短缺的困境,以博物馆、古建筑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载体,在遗址维护和文化创新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基于现代市场体系的运作逻辑,资本扩张的市场内在逻辑,引发市场化店铺大规模进驻传统文化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真内涵形成了某种冲击,若从反向考量,非遗保护工作存在明显局限性,诸如戏曲、民间舞乐、传统曲艺及方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正经历现代语境下的认同危机,而需通过融合新要素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升级。

(三)动态性:缺乏与时俱进的科学认识

文化呈现生命属性,并非固定僵化、停滞不前,基于社会变革、实践探索及时代需求持续迭代升级,深入把握动态变化规律,可快速察觉文化现象中的矛盾点,以便采取实效性手段补足当前缺陷,当下部分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贬低态度,部分群体将传统文化贴上过时标签,与现代生活脱节,跟不上当代文化产品的创新节奏,接受人群不断缩减,部分文化保守派还质疑在现代化世界潮流里,西方国际文化在民族性方面更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筹,有必要借鉴西方文化经验,这种现象实质上是文化主体意识淡化的直接体现,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实践层面存在理解误区,普遍存在这样的看法,把网络空间中的刻板内容搬运当作文化宣传手段,利用网络实施教育并非真正的文化创新,显然未能准确把握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核心内涵。

(四)开放性:创新方式单一落后

现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现出不少局限,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鉴于互联网的飞速迭代,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现代科技、网络发展及时代要求有机整合,推动互利共赢,然而实证分析反映出明显困境,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的途径较为单一,且同质化表现尤为明显,在突显地方性与传承性方面收效甚微。采用的技术尚未突破传统模式,未能实现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难以达到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进阶要求,无法适应民众持续升级的多样化文化诉求,文化产出与创意水平存在明显短板,若不能达成创新层面的深度融合,必将面临时代的淘汰与市场的遗弃。

三、社会系统方法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路径

(一)坚持整体推进,用主流文化优化社会环境氛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坚持整体推进、全面谋划,实现系统的顺畅互动,全社会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阶段,遭遇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等多维度挑战,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不停进行渗透,只有维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才能使全社会处在大变革、大调整的阶段,才能更积极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夯实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一方面要树立起一种“新发展理念”,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自信水平,利用文化新发展理念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用中国理论阐释实践,以实践升华理论,更清晰地展现中国思想、提出中国主张,同时树立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我觉悟和高度自信,主动肩负起文化复兴的重担,抗拒西方文化的侵扰,另一方面应结合人民群众的现代化需求,带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适时开展中华精神的挖掘,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营造全社会留意、明白、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二)坚持结构优化,打造时代性的发展平台

通过数字技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诸如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可为其传承发展赋能蓄力,伴随互联网的持续深入发展,要打破既往的传统框架,再进一步更新并完善文化载体平台,以助力系统实现平稳运行。一方面是加大政策的引导支撑,催生新型文化载体平台,国家跟各级政府强化资金投入、进行政策引导,搭建促进文化创新创造的新平台与新工程,引导制作产出新一代传统文化精品,另一方面是借助大量新型媒体和互联网技术,打造全新的文化宣传途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推广宣传。

(三)坚持动态发展,强化大众认同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明白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与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源与灵魂寄托,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汹涌浪潮里站稳脚跟的依靠,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提升人民思想、道德和文明素养的水准,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景象”。如今面临两个重大局面的强烈对撞,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依旧不够明朗,未领会中华文化在全球所处的定位,以为中华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不匹配,觉得文化早已过时的想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构成巨大阻碍,从一定程度上看需要坚持动态发展的立场,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发展,采取与之相符的手段实施宣传教育,进而增强文化认同感,引导民众形成习俗,顾及人民群众的需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跟人民群众实际生活的紧密配合,把其转化成自觉的思想认识,真正走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里面,进而真正让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赞同。

(四)坚持开放原则,转变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

创新赋予文化以生命力,文化建设才能跟上时代、引导时代,实施文化创新,就要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释,积极带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以及创新性发展问题,最终要解决的是其和当代文化、当代社会的适应程度问题。坚守文化创新之路,就要面向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际伟大活动,以处理具体问题为方向,在处理重大问题期间,实现新的文化辉煌篇章,驱动新时代文化实现繁荣景象,首先得把科技作用充分发挥到位,增强科学技术的支撑力度,采用新兴技术手段促进传统文化创新,就像“传统文化 + 互联网模式”“传统文化 + 智能应用”“传统文化 + 数字手段”,实现让传统文化通过多种渠道融入人类社会、生活及教育。要革新表达样式,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内涵,实现古今融合、中西融合,借接地气的语言实现融入大众、迈出国门,得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软实力培育,提升管理质量、创新投入、人才造就以及高校联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实现转化发展,引发其内在活力,持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与多样化需求并提升水平,依靠文化需求的内生动力催生新的文化供给内容,实现高水平的发展状态。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要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启动其生命的活力,造就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我们应当充分借助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视角,找出其发展转化阶段中的诸多难题,一个一个地破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实现有效运转。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09.

[2]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09.

[3] 阮晓菁 , 肖玉珍 . 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论述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1):30-33.

[4] 熊继宁 . 系统法学导论 [M]. 北京 :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22.

[5] 陈禹, 钟佳桂. 系统科学与方法概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4.

[6] 徐海伦 . 论马克思的有机系统科学 [J]. 系统科学学报 ,2020(3):55-59.

作者简介:伍贤清(2001— ),女,汉族,重庆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