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与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

张旺

郑州科技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旨在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中共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7)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振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发展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以下简称“非遗手工艺”)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民族精神与历史记忆,还在促进经济转型、拓宽增收渠道、塑造地域品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加大非遗保护与利用力度,推动其与旅游、文创、数字经济等产业融合,使其成为乡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保护或产业化的单一层面,缺乏文化价值与经济功能协同作用的系统分析,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差异亦缺乏比较。本文通过案例剖析与对比,总结非遗手工艺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机遇与挑战,并提出可行的发展路径。

一、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非遗手工艺是指以手工技艺为核心、代代相传并体现特定地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生产活动及其产物,具有历史传承性、文化象征性、艺术独特性、实用与审美并存以及非标准化生产等特征。这类技艺的存续不仅依赖于技艺本身的延续,更与承载它的社区、环境和社会结构密切相关。在全球化与工业化的双重影响下,许多传统手工艺面临衰落风险,但也因文化消费升级与旅游业发展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在社会功能上,非遗手工艺不仅承载文化记忆与民族情感,还在增强社区凝聚力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共同参与传统技艺的生产和展示活动,可以促进社区成员的交流与合作,形成文化认同感。此外,一些非遗技艺与当地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其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对生态保护也具有积极意义。例如,传统制纸、天然染织等工艺在原料获取和加工过程中延续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非遗保护、产业化路径以及文旅融合等方面。刘魁立(2019)提出,非遗保护应与社区发展相结合,形成文化与经济的双赢格局。陈平、周星(2020)强调了非遗产业化对就业和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的扶贫效果显著。近年来,数字化成为非遗传承与推广的新途径,吴晓明(2022)指出,数字展示、虚拟体验和电商平台正在重塑非遗的传播模式。

国外研究在非遗商业化与社区参与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例如,日本石川县的“九谷烧”传统工艺村在保护传统制作技艺的同时,积极引入当代设计师与游客互动项目,实现了“保护—创新—体验—消费”的全链条循环。法国阿尔萨斯地区的手工艺小镇通过政府认证、地理标志保护与旅游节庆活动,成功打造了高附加值的区域品牌。韩国全罗北道的韩纸村则在保护传统韩纸制作技艺的同时,积极拓展艺术品、文创产品、教育体验等多元业态,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并推动韩纸产品出口。

综合国内外研究可见,非遗手工艺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文化传承者、经济驱动器与社会凝聚力塑造者的多重角色。但现有研究仍存在数据不足、案例地域集中以及缺乏跨国比较等不足,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切入空间。

二、非遗手工艺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

非遗手工艺在乡村振兴中既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经济发展的潜在引擎。在文化层面,它通过技艺传授、社区互动以及节庆展览等形式,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与凝聚力,并吸引外来游客,扩大文化影响力。例如,苏州镇湖的苏绣传承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形成了独特的“细如发丝、绣如行云”的技艺特色。近年来,当地政府通过设立苏绣文化产业园、建设非遗研究所等措施,使这一传统技艺焕发新生,并将其拓展至家居、时尚、旅游等领域。根据地方统计数据,镇湖苏绣年产值超过 20 亿元,带动就业逾万人,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也推动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然而,其发展仍面临年轻传承人不足、原创设计能力亟待提升等问题。

贵州苗绣的发展则体现了民族文化与电商平台融合的优势。苗绣以其浓郁的民族图案和精湛的刺绣技艺著称,过去主要作为节庆与礼仪服饰存在。近年来,当地依托民族文化旅游区,成立合作社,带动妇女广泛参与刺绣生产,并通过淘宝、抖音等线上渠道拓宽销售市场。数据显示,苗绣相关产业就业率显著提升,旅游收入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部分高端苗绣作品已进入国际市场,成为文化外交与品牌传播的新载体。但在品牌塑造和市场差异化方面仍存在不足,产品同质化问题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

国际经验表明,非遗手工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保护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日本传统工艺村依托政府与社区合作,形成了从技艺保护、产品开发到市场销售的完整生态链。法国手工艺小镇通过举办国际性文化节,将地方手工艺与高端旅游深度结合。韩国韩纸村则通过引入艺术家驻留、国际展览和跨界合作,使传统纸艺进入现代艺术与时尚设计领域。这些经验显示,多元化市场策略与跨界合作是提升非遗手工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非遗手工艺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尽管非遗手工艺在乡村振兴中展现出强大的文化与经济潜力,但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依然面临诸多挑战。首先,传承人队伍断层问题突出。随着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和年轻人向城市流动,掌握传统技艺的高水平工匠数量锐减,许多技艺面临失传风险。非遗传承通常需要长时间的学徒训练和沉浸式学习,而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经济压力增大,使得年轻一代缺乏投入的动力与条件。

其次,市场化与品牌化能力不足。大量非遗产品停留在小规模手工作坊阶段,缺乏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品牌影响力,难以形成规模经济。部分非遗手工艺品在设计和功能上未能适应现代消费者需求,导致市场接受度有限。同质化问题普遍存在,原创设计能力亟待提升。

再次,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非遗手工艺往往依赖独特的技艺和图案,但在缺乏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下,仿制与盗用现象频发。这不仅损害了原产地和传承人的利益,也削弱了消费者对正品的信任度。

此外,资金与政策支持的精准度不足。尽管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多项非遗保护与发展政策,但部分资金分配缺乏针对性,项目实施效果不均衡。一些地区的非遗项目在缺乏长效运营机制的情况下,短期内虽有热度,但难以维持持续发展。

在机遇方面,文化消费升级为非遗手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审美需求的变化,个性化、文化化、高品质的产品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非遗手工艺正好契合这一趋势。数字经济的发展也为非遗的推广和销售提供了新平台,从直播带货到虚拟展示,技术手段正在打破地域限制,使非遗手工艺能够面向更广阔的市场。此外,文旅融合的深化为非遗提供了与旅游、节庆、教育等产业协同发展的可能,形成了文化体验、产品

销售和品牌传播的良性循环。

总体而言,非遗手工艺的发展正处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关键时期,能否抓住机遇、化解挑战,将直接决定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可持续作用。

四、促进非遗手工艺对乡村振兴作用的对策建议

为充分发挥非遗手工艺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应从传承、产业、政策、市场、数字化等多个方面综合施策。

第一,健全传承与教育体系。应建立分层次、系统化的传承机制,既包括师徒制的传统方式,也包括在职业院校和高校开设相关课程,将非遗技艺纳入教育体系。可以探索“工作坊 + 学徒”模式,让学徒在实际生产中掌握技能,并通过政府补贴、奖学金等方式吸引年轻人参与。同时,鼓励跨界学习,引入设计、营销等专业背景的人才,推动非遗技艺的创新性发展。

第二,提升产业化与品牌建设水平。地方政府和企业应共同推动非遗手工艺的标准化与规模化生产,在保证手工特性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控制。品牌建设方面,可以通过地理标志认证、文化 IP 打造和国际推广等方式提升品牌影响力。与现代设计师合作,开发兼具传统特色与现代审美的产品,拓展家居、时尚、文创等新领域市场。

第三,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法律支持。应为非遗手工艺建立全链条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包括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和版权登记等,打击仿冒与盗版行为。政府可设立专项法律援助基金,为传承人提供维权支持。同时,建立非遗产品溯源系统,让消费者能够追溯产品的制作过程与产地信息,增强信任度。

第四,推动数字化赋能与市场拓展。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与销售,通过短视频、直播、虚拟现实(VR)等形式展示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与文化内涵,增强观众的沉浸感和参与度。可以探索建立非遗电商平台或专区,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模式。此外,应加强与跨境电商的合作,将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手工艺推向国际市场。

第五,深化文旅融合与社区参与。在旅游景区、文化街区等地设立非遗体验馆和互动工坊,让游客在体验中学习与消费。将非遗手工艺融入节庆活动、研学旅行和文化创意市集,扩大受众范围。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非遗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从原材料供应到产品销售,实现利益共享,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

五、结论与展望

非遗手工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中承担着文化传承者和经济推动者的双重角色。本文通过苏州镇湖苏绣、贵州苗绣及国外案例分析,揭示了其在促进就业、增加收入、提升文化认同和推动产业融合等方面的多重价值。同时也指出,非遗手工艺发展中存在传承人断层、市场化不足、知识产权保护薄弱以及政策支持精准度不够等问题。

未来,非遗手工艺的发展需要在保护与创新之间寻求平衡。一方面,应在坚守核心技艺与文化精神的基础上,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和现代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文旅融合等新机遇,拓宽产业边界,提升国际竞争力。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非遗手工艺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通过科学规划与多方协作,非遗手工艺完全有可能在未来 5 至 10 年内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和产业集群,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N]. 人民日报 ,2018-02-05(001).

[2] 宋 俊 华 . 可 持 续 发 展 理 念 与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系 统 性 保 护 [J]. 文 化 遗产 ,2023,(03):1-8.

[3] 周锦 , 王廷信 . 数字经济下城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 [J]. 江苏社会科学 ,2021,(05):70-77.

[4] 潘海霞 . 浅析传统手工艺现当代发展传播新路径 [J]. 大众文艺 ,2021,(21):79-80.

[5] 张博 , 程圩 . 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J]. 人文地理 ,2008,(01):74-79.

[6] 陈晓英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贵州苗绣发展路径研究 [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2,(04):111-117.DOI:10.16614/j.gznuj.skb.2022.0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