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建筑施工中动态变形监测数据融合方法研究
雍晶瑶
西安天穹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71000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超高层建筑已成为城市天际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高度巨大、结构复杂、施工周期长,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风荷载、温度效应、地基沉降及施工扰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显著的动态变形行为。若监测与控制不当,将可能引发结构性能退化、施工安全隐患甚至严重事故。因此,开展超高层建筑施工阶段的动态变形监测研究不仅具有学术意义,更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传统的监测方法如全站仪测量、GPS定位、倾斜计监测等各具优缺点,但在应对复杂工况和快速变化的动态环境时往往存在精度不足、延迟较大或单一参数反映有限的问题。如何将多源监测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形成高精度、高鲁棒性的综合变形监测结果,成为当前研究的关键与热点。本文从理论分析与方法构建出发,探讨动态变形监测数据融合的必要性、方法体系及实际应用,为推动施工监测技术现代化提供参考。
一、超高层建筑施工动态变形的特点与监测需求
超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普遍采用框架- 核心筒、巨型框架或混合结构形式,结构跨度大、高宽比高,动力学特性极为敏感。在施工过程中,塔吊荷载、施工振动、材料堆载、温度梯度等因素均可能诱发结构变形,其表现为高频振动与低频变形的叠加效应。这种动态变形具有随机性、突发性与多尺度性特征,对监测系统提出了更高的时效性与准确性要求。特别是在施工阶段,由于结构尚未完全成型,刚度不足,变形响应较为剧烈,更需实时掌握整体与局部的动态信息,从而对施工过程进行科学调控。因此,监测体系不仅要具备多维度采集能力,还需通过数据融合实现对不同量测手段结果的协调统一,以获得全局动态演化的准确刻画。
二、动态变形监测数据的多源特征与融合必要性
超高层建筑施工监测常用的手段包括 GPS、全站仪、光纤传感、倾斜计、加速度计以及视频图像测量等。这些方法在精度、采样频率、空间覆盖与抗干扰性方面各有优势。例如,GPS 能够提供大范围位移监测,但在城市高层建筑群中易受多路径效应影响;全站仪精度高,但受气候与视距限制;光纤传感适用于埋设式实时监测,但安装难度大、成本高;倾斜计和加速度计适合捕捉局部动态响应,却难以反映整体变形规律。若仅依赖单一监测手段,必然存在数据片面或精度受限的问题。因此,必须将多源监测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利用不同监测手段间的互补性,形成完整、连续且高可信度的动态变形监测结果。数据融合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噪声干扰,提高数据鲁棒性,还能通过多维度关联分析揭示复杂工况下结构的潜在演化规律。
三、动态变形监测数据融合方法的理论框架
数据融合的核心在于多源信息的最优组合与冗余信息的合理利用。针对超高层建筑施工动态变形监测,融合方法通常包括数据层融合、特征层融合与决策层融合三个层次。在数据层,需对不同传感器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时空对齐与误差校正,确保融合基础的一致性;在特征层,通过滤波、频谱分析、小波变换等方法提取关键变形特征;在决策层,结合统计分析与智能算法进行多源信息的综合判断。常用方法包括卡尔曼滤波、粒子滤波、贝叶斯推理、模糊逻辑以及近年来兴起的深度学习与神经网络方法。卡尔曼滤波适用于线性动态系统,可实现实时估计与预测;粒子滤波对非线性与非高斯系统具有更强适应性;贝叶斯方法能够在不确定性条件下提供合理推断;深度学习模型则能够在大规模数据环境下挖掘复杂关联关系,具有较强的泛化与自适应能力。这些方法结合使用,可有效应对超高层施工中复杂多变的动态变形监测需求。
四、动态变形监测数据融合的工程应用与案例分析
在实际工程中,数据融合技术已在若干超高层建筑施工监测中得到应用。例如,在某 300 米级摩天大楼施工过程中,研究团队布设了 GPS、倾斜计与加速度计组合监测系统,通过卡尔曼滤波实现三类数据的动态融合,成功识别了施工过程中塔吊运行引起的局部瞬时变形,并对整体结构的随风摆动进行实时修正。另一案例中,研究者将光纤传感与全站仪测量结果融合,利用贝叶斯推断方法建立概率模型,有效提升了对温度引起的徐变与收缩效应的动态识别能力。这些应用表明,数据融合不仅能提高监测精度,还能实现预警功能,为施工组织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然而,目前的应用仍存在算法计算量大、实时性不足、传感器布设成本高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优化。
五、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
随着传感器技术与信息处理手段的不断发展,动态变形监测数据融合将朝着智能化、实时化与低成本化方向演进。未来研究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其一,构建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自适应融合模型,实现对复杂非线性变形过程的智能识别与预测;其二,发展低功耗、高精度的传感器网络,提升布设灵活性与系统鲁棒性;其三,结合 BIM 与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监测数据与施工管理平台的深度融合,形成虚实结合的动态反馈机制;其四,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建立标准化的数据接口与共享平台,推动行业协同发展。总体而言,动态变形监测数据融合将在超高层建筑施工安全保障与结构性能优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结论
本文系统探讨了超高层建筑施工中动态变形监测数据融合方法的理论基础、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研究表明,数据融合能够充分利用多源监测信息的互补性,有效提升监测系统的精度、鲁棒性与实时性,为施工阶段的安全与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将 GPS、全站仪、光纤传感、倾斜计、加速度计等不同监测手段的数据进行融合,能够在多维度上反映结构的整体动态响应与局部细微变化,避免了单一监测方法信息不足、易受干扰的局限,从而显著增强对复杂工况下建筑变形的综合判断能力。融合后的数据不仅在静态位移与动态振动识别方面更加准确,同时在施工安全预警、结构风险评估以及施工组织优化等方面也展现出明显优势。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现有方法已在多个工程实例中得到验证,但在大规模应用中仍面临计算实时性不足、传感器布设与维护成本高、数据传输与处理安全性存在隐患等挑战,这对方法的推广形成一定制约。未来随着传感器小型化、低功耗技术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云计算与数字孪生技术的深度融合,数据融合方法有望实现从实验性研究向工程常态化应用的跨越。
参考文献
[1] 符果果 . 高层装配式建筑全钢结构施工工艺研究 [J]. 新城建科技 ,2025,34(07):141-143.
[2] 王和平 . 基于 BIM 技术的房屋建筑施工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研究 [J].居业 ,2025,(07):211-213.
[3] 谢倩 . 基于 BIM 与 GPS 的高层建筑塔吊精确定位及施工关键技术 [J].四川水泥 ,2025,(07):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