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项目化学习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作者

徐丹

四川省攀枝花市花城外国语学校 四川省 617000

引言:项目化学习应运而生,以其高度的情境性、任务性与整合性,为小学习作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整合语文课程内容与多学科资源,设计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写作任务,项目化学习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写作视野,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具生成性与实践性的路径。

1、项目化学习的实践意义

1.1 推动跨学科融合与真实学习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长期面临知识点孤立、目标单一的结构困境,学生难以构建系统认知与整合表达能力。项目化学习借助任务链设计与主题统整,重构语文知识体系,将原本割裂的听、说、读、写要素有机串联,推动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深化语言应用。

1.2 推动跨学科融合与真实学习

项目化学习依托真实情境与学科整合的双重维度,推动习作教学从机械训练转向问题解决导向。如,采用" 语文 +′′ 模式衔接科学观察法、美术构图原理、道德法治意识等跨学科内容,使写作任务承载多元知识结构。

2、项目化学习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2.1 任务驱动设计,激活深度探究

在项目化学习视域下,任务驱动构成关键路径,其本质在于创设真实问题场域触发学生探究行为,实现语文知识的整合迁移。相较于传统命题范式,任务驱动式写作更契合青少年生活经验与认知图式,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深化文本解码能力,促进写作逻辑与思维品质的协同发展。

如,在教学 " 走近鲁迅 " 一课时,教师可将 " 我所认识的鲁迅先生 " 作为锚定任务展开设计。教学过程突破单篇教学框架,整合《少年闰土》教材文本以及课外补充的阅读材料《一件小事》进行对比阅读,学生在比较中辨识人物描写差异,逐步建构对作家精神世界的立体认知。教学流程分为三阶递进:研读文本阶段,学生分组解析单元课文,提炼人物塑造策略与创作动机;撰写报告环节融合课内外文献,形成《我心目中的鲁迅》研究性文本,涵盖主题阐释、文本细读与批判性思考;创意表达模块要求习作《有你,真好》中渗透鲁迅精神解读,同步完成主题墙报或读书海报的视觉化创作。历时七天的项目周期里,学生通过协作探究完成从文本阐释到意义生成的全链条认知跃迁[1]。

通过以“我所认识的鲁迅先生”为核心任务的项目化实践,该实践验证了任务驱动的多维价值:既深化学生对作家形象与作品意蕴的深层把握,又实现写作能力在跨文本语境中的动态迁移。任务驱动机制有效激活了思维张力与表达欲望,推动习作教学从技能操练转向素养培育,其为语文教育开辟了多维实践场域。

2.2 生活情境创设,链接真实表达

项目化学习注重学科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关联性,依托学生生活经验构建真实情境场域,唤醒表达动机与认知体验,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借助生活化任务设计降低语言输出门槛,使学生在具身体验中完成语言意义建构,推动思维与表达的深层对话,增强文本真实感与情感穿透力。

以“如何用文字记录生命的成长?”为驱动性问题,教师围绕《写观察日记》单元开展项目化教学设计,学生通过 " 绿豆种植实验 " 完成持续性观察记录,该项目融合科学课程中植物光合作用、生长要素等基础理论,实现观察方法与语言表达的双向赋能。

项目实施共持续两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每日追踪绿豆发育动态,涵盖茎叶高度变化、表皮色彩演变、形态结构转型等客观指标,同步记录个体观察体悟与情绪波动轨迹,随着种子破土、嫩芽抽条、植株成熟等阶段推进,学生逐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策略,制作包含生长曲线图、观测数据表、生活随想录等模块的《生命图鉴手册》,期末以 " 生物观察者峰会 " 形式进行成果汇展,展板陈列配合即兴演说深化了写作能力的多模态转化与迁移应用 [2]。

2.3 跨学科整合,拓展创作维度

项目化学习注重学科间的深度融合,突破传统语文教学 " 独立运作 " 的固有框架,写作训练不应停留于语言技巧层面,应成为整合多元知识、提升综合素养的关键路径。跨学科融合策略使习作教学延伸内容广度、深化思维层次,学生在广阔文化场域中建构语言意义体系,发展综合表达能力 [3]。

如,单元写作聚焦逻辑架构与信息整合技能,围绕 " 汉字文化探秘 " 主题任务,开展融合语文、美术与信息技术的项目化学习。研究以汉字起源演变为切入点,借助图书馆查阅、网络检索及视频学习等途径,梳理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脉络,揭示字形嬗变背后的文化象征体系。

在研究活动中,学生分组协作完成《汉字的历史与艺术》研究报告,覆盖汉字演变历程、象形特征及典型字例解析,融入美术课书法研习环节,学生选取古文字形展开创意重构,书写对应汉字,配以阐释性文本,揭示其意义流变与文化意蕴。跨学科融合拓宽习作内容来源与深度,驱动写作能力向多元化学习场景延伸,语文与历史、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统整,学生完成信息整合,展开逻辑表达,深化文化理解,实现跨越式成长,这种教学策略使习作教学贴近语文课程本质,其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推动学生迈向综合表达与文化思考的新层级。

结束语:综上,项目化学习不仅提升了习作教学的综合育人价值,也回应了新时代语文教育对“真实语用”“综合能力”与“文化理解”的多维要求。未来,需在持续实践中优化任务设计、整合课程资源、完善评价机制,进一步释放项目化学习在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育人潜力。

参考文献:

[1] 黄秋波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构建策略与实施研究 [J]. 作家天地 , 2025, (12): 44-46.

[2] 余思婷. 以项目化学习促进小学语文整本书深度阅读的实践研究 [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 2025, 44 (05): 58-62.

[3]梁雯靓. 项目化学习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以“我的家人”为例 [J]. 新课程 , 2025, (13): 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