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方法探究

作者

张艳杰

济宁市生态环境局鱼台县分局

一、引言

随着《斯德哥尔摩公约》修订,全氟辛烷磺酸(PFOS)、短链氯化石蜡(SCCPs)、六溴环十二烷(HBCD)等被纳入新型 POPs 管控范畴。PM2.5 因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对新型 POPs 的大气赋存贡献率达 60%-85% ,且可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引发健康风险。我国对 PM2.5 中常规污染物(如重金属、多环芳烃)的监测技术已成熟,但新型 POPs 因“低浓度、强极性、易挥发”特性,现有方法存在灵敏度不足、基质干扰难消除等问题。例如,SCCPs 同系物多导致色谱峰重叠,PFOS 极性强易造成提取损失。因此,探究适配的监测方法对掌握污染特征、评估风险至关重要。

二、PM2.5 中新型 POPs 监测的关键技术环节

2.1 样品采集:载体与条件优化

样品采集需兼顾效率与目标物保留率,主流方法为大 / 中流量采样法,核心在于滤膜选择与条件控制。滤膜方面,石英纤维滤膜因耐高温(耐受 500℃以上)、吸附稳定,对非极性新型 POPs(如 HBCD)吸附效率超 92% ,经 450℃灼烧 2 小时可去除有机杂质,是首选载体;玻璃纤维滤膜成本低但杂质高,仅适用于半定量;聚四氟乙烯(PTFE)滤膜对强极性 POPs(如 PFOS)回收率仅65%-75%,需与石英纤维滤膜复合使用。

采样条件上,流量控制在 100-160L/min 可保证每日 10-15g PM2.5 采集量,避免滤膜纤维脱落;24 小时连续采样为宜,超过 48 小时需加无水氯化钙干燥剂,防止 HBCD 等在湿度 >60% 环境中降解(未干燥时 24 小时降解率15%,干燥后降至 3% 以内);采样夹需用不锈钢材质,避免塑料部件释放增塑剂干扰。

2.2 样品前处理:净化与富集

PM2.5 基质含碳黑、无机盐等,需通过提取、净化、浓缩实现目标物分离。提取环节,非极性 / 弱极性 POPs(SCCPs、HBCD)适用加速溶剂萃取(ASE),以正己烷 - 二氯甲烷(1:1)为溶剂, 100C 、15MPa 下静态提取 10 分钟,回收率 85%-95% ,效率为索氏提取的 20 倍;强极性 POPs(PFOS、全氟壬酸)需甲醇 - 水(9:1)混合溶剂,结合微波辅助提取(MAE)(80℃、600W,20 分钟),回收率 80%-90% ; pg/m3 级微量 POPs 可超声提取后,经 Oasis WAX 固相萃取柱富集,氨化甲醇洗脱。

净化环节,凝胶渗透色谱(GPC)以四氢呋喃为流动相( .1.0mL/min⟩ ),收集 10-25 分钟流出组分,可去除 90% 以上脂类干扰;SCCPs 用酸性硅胶柱(5%磷酸)除碱性杂质,PFOS 用 Oasis MAX 弱阴离子交换柱(pH=10 洗脱)除有机酸,复杂基质需 GPC + 多层硅胶柱(中性 - 酸性 - 碱性)复合净化。浓缩时,大体积提取液( > 100mL)用旋转蒸发( 40C 、0.08MPa)浓缩至 1-2mL,小体积( )用氮吹浓缩(流速 10-20mL/min、 30-40C ),避免 SCCPs、HBCD 挥发损失。

2.3 仪器检测:定性与定量

仪器选择需适配 POPs 特性: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GC-MS)适用于挥发性 POPs,分析 SCCPs 用 DB-5MS 柱( ,程序升温60C (2min) 10C /min300C (5min),EI 源 + SIM 模式(监测 m/z 83、97 等),检出限 0.05ng/m3 ;HBCD 需 β-DEX 120 手性柱 + NCI 源,检出限 0.02ng/m3

强极性 / 热不稳定 P0Ps (PFOS、PFOA)适用液相色谱 - 串联质谱(LC-MS/MS),C18 柱( ⋅150mm×2. 1mm×3μm) ),流动相甲醇 - 5mmol/L 乙酸铵(85:15),ESI 负离子源 + MRM 模式(PFOS 监测 m/z ),检出限 0.01ng/m3 ,稳定性优于 GC-MS(回收率偏差 <5% )。

复杂基质痕量检测需高分辨质谱(HRMS),如 GC-Orbitrap-MS,全扫描 + 精确质量数匹配,可同时定性定量 15 种 POPs,无需复杂净化,检出限 0.005ng/m3 ,灵敏度较 GC-MS 提升 10 倍,同位素丰度比匹配可排除干扰。

2.4 质量控制:数据可靠性保障

空白控制需实验室空白(溶剂、滤膜经 450C 灼烧,残留 <1/10 检出限)与现场空白(滤膜装采样装置不采样,随样品处理);回收率控制通过提取前加同位素内标( 13C4- -PFOS、¹ C12 -HBCD),确保 70%-130% ;精密度用平行样分析,相对标准偏差(RSD) <15% ;定期用有证标准物质(如 GBW (E) 084122 全氟化合物溶液)验证仪器准确性。

三、局限性与优化方向

现有方法存在三方面不足:多目标物同步监测能力弱,单方法仅测一类POPs,效率低;现场快速监测缺失,实验室分析需 3-7 天,无法应急;高污染负荷样品(如工业区)净化后仍有脂类残留,定量偏差 10%-15% 。

优化方向包括:发展 GC-MS 与 LC-MS/MS 串联 + 在线 SPE-LC-MS/MS 全自动系统,实现挥发性与极性 POPs 同步检测,分析周期缩至 1 天内;研发便携式设备,如金纳米粒子修饰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传感器,30 分钟内

现场检测 PFOS,检出限 0.1ng/m3 ;用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定制净化材料,提高 SCCPs 等选择性,将定量偏差控制在 5% 以内。

四、结论

PM2.5 中新型 POPs 监测需“采样 - 前处理 - 检测 - 质控”全流程协同,当前以石英纤维滤膜采样、ASE/MAE 提取、GC-MS/LC-MS/MS/HRMS 检测为核心技术体系,但存在多目标监测难、现场检测缺、基质干扰等问题。未来通过技术融合、设备小型化与材料创新,可提升监测效率与准确性,为新型 POPs源解析、迁移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助力大气污染精准治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监测技术指南 [Z].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集团,2023.

[2] 李丽,王军,张萌。大气 PM2.5 中短链氯化石蜡的 GC-MS/MS 监测方法优化 [J]. 环境化学,2022, 41 (8): 2654-2662.

[3] 陈曦,刘畅,赵天涛。加速溶剂萃取 - 液相色谱 - 高分辨质谱法测定 PM2.5 中的全氟化合物 [J]. 分析测试学报,2023, 42 (5): 987-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