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节目剪辑与后期的创新研究
黄宁宁
承德市双滦区融媒体中心(承德市双滦广播电视台) 067101
引言
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重塑了信息传播格局,广播电视媒体面临着受众分流、传播渠道多元化的全新挑战,节目剪辑与后期制作作为内容呈现的关键环节,其形态与模式也随之发生深刻变革 [1]。在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制作范式已难以适配多终端传播需求,技术迭代与受众审美升级共同推动着剪辑理念与后期技术的创新演进,构成了研究的现实语境。
一、当前电视节目剪辑与后期制作存在的问题
1. 内容呈现与受众需求脱节
当前电视节目剪辑与后期制作在内容呈现上,常陷入对传统叙事框架的依赖,未能充分考量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碎片化、个性化的接收习惯。制作过程中过度注重内容的完整性与逻辑性,忽视了信息传递的精准度与吸引力。
2. 技术应用与创新发展滞后
在技术应用层面,电视节目剪辑与后期制作仍存在对传统技术手段的过度依赖,未能及时跟进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步伐。对新兴剪辑软件、特效制作工具以及融媒体传播技术的整合应用不足,导致制作效率偏低。
3. 人员素养与综合能力不足
从业人员在综合素养与专业能力方面存在短板,难以满足新媒体时代电视节目剪辑与后期制作的要求。部分人员缺乏对新媒体传播规律的深入理解,在内容策划、剪辑思维以及跨媒体整合方面能力欠缺。
二、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节目剪辑与后期的创新策略
1. 加强内容和艺术有效结合
内容作为节目的信息载体,需通过艺术化的技术手段进行提炼与重构,使观众在接收信息的同时获得情感共鸣与审美体验。剪辑节奏、色彩基调、音画关系等艺术元素不应脱离内容本质而独立存在,而应服务于主题表达与情绪推进,形成内在一致的视听语言体系[2]。
在具体操作中可建立以内容主题为导向的剪辑预判机制,在素材初筛阶段即依据节目类型与传播目标设定整体视听风格框架,例如纪实类节目宜采用自然色调与平稳剪辑节奏,增强可信度与沉浸感,而综艺类节目则可适度强化色彩对比与动态转场,提升娱乐性与节奏感。后期团队应在策划阶段介入,与编导共同制定分镜头剪辑方案,明确关键情节的情感走向与视觉呈现方式,确保每一处特效、字幕或配乐的添加都与内容情绪同步。通过定期开展内容与艺术协调性评估会议,由多岗位人员对成片进行综合审看,及时调整过度修饰或表达模糊的段落,使艺术手段真正成为内容传播的助推器而非干扰项。
2. 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创新在广播电视后期制作中并非单纯追求技术奇观或形式颠覆,而是指在既定传播目标下对表达方式、叙事结构与视听语言的持续优化与突破。创新能力的提升依赖于创作者对媒介环境变化的敏锐感知与对观众审美习惯的深入理解,要求其在遵循行业规范的基础上,敢于尝试非线性叙事、多线索并置或交互式表达等新型结构。
为系统性提升创新能力,可在制作团队内部设立周期性创意研讨机制,每月围绕特定节目类型或技术难点组织头脑风暴,鼓励剪辑、包装、音效等岗位人员跨职能提出改进方案,经可行性评估后纳入后续项目试点。同时,建立外部灵感采集制度,指定专人定期整理国内外优质节目案例,分析其剪辑逻辑与技术实现路径,形成可借鉴的经验摘要供团队学习。在项目执行中设置“创新试验段”,允许在非核心环节尝试新的转场方式、动态图形或音画配合模式,并通过小范围观众测试反馈其接受度,逐步将有效做法标准化。该机制既能避免盲目创新带来的风险,又能为常规制作注入持续活力。
3. 全面提升工作人员能力素质
广播电视后期制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构成具有复合性特征,既需掌握剪辑软件操作、色彩校正、音频处理等技术技能,也需具备媒介理解力、叙事判断力与团队协作能力。能力素质的提升不应局限于操作层面的熟练度,而应延伸至对节目整体传播效果的把控力,要求技术人员理解内容意图,内容人员了解技术边界,形成跨职能的认知协同。
可推行岗位能力进阶计划,依据工作年限与项目经验设定初级、中级、高级能力标准,明确各层级在技术掌握、创意贡献与项目管理方面的具体要求,并配套阶段性考核与培训资源。新入职人员需完成涵盖基础剪辑、安全播出规范、版权意识等内容的岗前通识课程,资深员工则参与高阶调色、复杂音频处理或项目统筹等专项训练。建立内部导师制度,由经验丰富的主剪或技术负责人带教新人,在实际项目中传授经验并给予反馈。定期组织跨部门技能交流会,邀请摄像、编导、播控等岗位人员分享工作视角,帮助后期人员建立全局意识,提升协作效率与问题预判能力。
4. 重视新媒体技术和元素运用
新媒体技术为广播电视后期制作提供了更丰富的表达工具与传播可能,其应用不应停留在简单嫁接层面,而应深入融合节目生产全流程。互动性元素、数据可视化、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的引入,能够拓展传统线性节目的叙事维度,增强观众参与感与信息接收效率。
可在现有制作流程中嵌入新媒体技术评估节点,在节目策划阶段即考虑是否引入二维码延伸内容、短视频切片、社交话题互动等设计,并由技术团队评估实现路径与成本。建立轻量化互动功能库,如预设的投票插件、弹幕样式或AR 贴图模板,供后期人员在适当时机快速调用,降低技术应用门槛。针对重点节目,尝试制作配套的竖屏短视频版本,利用智能拆条工具提取核心片段,适配手机端传播特点,并添加动态字幕与节奏化剪辑以提升完播率。通过与新媒体平台建立数据共享机制,获取用户观看行为反馈,反向优化后期制作策略,形成技术驱动下的闭环迭代模式。
结语
新媒体时代为广播电视节目剪辑与后期制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与挑战,其创新不仅关乎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涉及创作理念与传播思维的重构。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发展与媒介生态的进一步演变,节目剪辑与后期制作将朝着更具交互性、个性化与融合性的方向迈进,为广播电视媒体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丁欣维 . 新媒体时代电视节目的拍摄与后期制作剪辑如何创新 [J]. 声屏花 , 2023(9):0025-0027.
[2] 黄尧 . 新媒体时代电视节目的剪辑方法和后期制作 [J].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 2023(9):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