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黟县徽派建筑“承志堂”文化研究
龚瑞祺
澳门理工大学 艺术及设计学院 澳门 999078
徽州文化“主要是指北宋宣和三年(公元 1121 年)设了徽州府后才全面崛起,在明清时达到鼎盛的文化。从徽州文化脱胎而生的徽派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结构和装饰,受到道教和儒家文化的影响。”[1] 黟县作为徽派文化的关键发源地,区域内的徽派建筑风格更为典型。“粉砖黛瓦马头墙”体现了其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彰显了依托自然,形制美观;布局灵活,功能齐备;高墙封闭,装饰精美的艺术特点。
一、徽派建筑的文化背景
徽派建筑风格滥觞于古代徽州地区,是典型的江南建筑代表。此类建筑主要采用砖、木、石为原料,核心结构以木质构架为主进行构建。徽州地处风景秀丽、文化积淀深厚、商业发达的皖南山区,虽然那里环境优美,但因古代交通欠发达,地形封闭。在这种环境下,徽州人形成了重视教育、崇尚节俭、精于商贸的文化特质,徽派建筑就是在这种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下孕育而生。这种建筑形制既有依附于地理环境依山傍水的柔美,又是徽商财力的象征。
徽派建筑以“马头墙”“小青瓦”“粉墙黛瓦”为典型特征,结构精巧,布局严谨,注重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徽商以与自然和谐的思维,以奢华精致的豪宅园林体现身份。当地人注重规格礼数,建筑也是官商有别。徽商巨贾之家富丽堂
皇,居民小户也不乏雅致。徽派建筑拥有独特的风格,内部雕刻镂空精湛,空间处理和建筑雕刻艺术充分体现了地域特色。徽派建筑的内部装饰融合了木雕、石雕、砖雕“三雕”艺术,创作题材广泛,雕刻工艺精妙,展现了工匠精湛技艺,也反映了徽州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审美趣味。
二、承志堂建筑布局、功能、装饰与文化内涵
承志堂作为皖南古村落徽派建筑遗产的代表,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人文,彰显独具一格的徽派风格,其建筑布局、功能、装饰和文化反映了显著的地域文化特色。
(一)建筑布局与空间功能
位于安徽黟县宏村的承志堂,于 1855 年前后建成,是清末时期的盐商汪定贵家族悉心打造的住宅。该宅占地面积广阔,约2100 平方米,采用砖木结构,共有七层楼,六十余间房屋。此宅坐北朝南,布局严谨对称,层次分明。承志堂整体建筑群由正厅、偏厅、书房、卧室、厨房、后花园等组成,屋内有水井,并设有娱乐使用的“排山阁”、供吸食鸦片使用的“吞云轩”等,各分区功能明确,布局合理,能满足大家族人员的生活需要,又兼顾了教育、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
承志堂的正厅是整栋住宅最精致敞亮的部分,用于宴请宾客和举办庆典,上方悬挂“承志堂”匾额。在前厅的大门后耸立着一副中门,开办庆典时大开中门迎接达官贵人,而普通人从两侧偏门入内。后厅是主人用于侍奉父母及长辈的地方,民间称为“高堂”,在此空间中每一根柱子的基石上都刻有“寿”字。还有雕刻“九世同堂”的木雕,向后代传递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前院左侧的书房则体现了徽州人对教育的重视,是家族子弟读书学习之地。厨房位于建筑群的角落,便于日常生活管理。后花园是承志堂的点睛之笔,为建造静谧雅致的居住环境,以水池为中心,四周点缀亭台楼阁与花木山石。承志堂整体布局整齐而又参差错落, 空间功能齐全,在传统中富于变化。
(二)装饰艺术和文化内涵
“承志堂以其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闻名,被誉为‘民间故宫’,是徽派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2] 承志堂的内部由精美的雕刻艺术装饰,木雕、砖雕、石雕都展示了那个时代工匠精湛的雕刻技术和徽州深厚的文化内涵。木雕多雕于梁上,作品题材广泛,既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还有花鸟山水。在正厅的横梁上,有一幅雕刻最为精细的作品“唐肃宗宴群臣”图,生动展现了唐肃宗设宴款待文武官员的场景,木雕细致描绘众人在参加宴会之前所参与的多种娱乐活动,诸如抚琴、对弈、作画等,艺术雅趣皆融入其中。砖雕多刻于门楼照壁,醒目又气势恢宏,层次丰富。石雕多见于柱础台阶上,所用雕刻材料坚硬但雕刻线条流畅。承志堂内的雕刻装饰展现出徽州社会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雕刻内容寄托着徽州人的美好愿景。
三、承志堂的建设内蕴社会文化互动
承志堂的建设绝非仅是一个富商巨贾的私人宅邸,它内蕴了清末徽州地区复杂而多维的文化互动。
首先,承志堂的建设与徽商贸易文化的繁荣密切相关。徽州人有经商传统,徽商以茶、木、纸、墨为主要商品在浙江一带经商。承志堂的主人汪定贵家族积累了巨额财富,聘请了当时顶尖的工匠耗时数十年,修建出宏伟的承志堂。其建筑规模和内部精美的装饰是徽商财力的象征,也是徽州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家族的重视。它反映了徽商与乡土社会的互动,通过建设豪宅以光宗耀祖,创造就业机会,反馈乡梓。
其次,承志堂也是践行儒商理念的文化互动场所。徽州人重视教育,以“读书为官”作为人生信仰。承志堂设有书房,主人聘请当地名儒讲学,传授儒家文化,这一做法也促进了徽州的教育文化发展,体现了徽商“贾而好儒”的特点。这也反映了承志堂主人的身份焦虑和文化博弈,渴望改变“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渴求士大夫身份和社会的认可。
再次,承志堂折射出儒家伦理与建筑空间的秩序互动。承志堂的建筑布局是徽州宗法制度和儒家伦理的物化体现,其建筑与社会文化规范深度互动。承志堂严整的中轴对称布局体现了儒家的等级秩序和尊卑观念,清晰的功能分区反映了男女有别、内外有别的家庭伦理,祠堂的核心地位则强化宗族观念,增强家族的凝聚力。
结语
承志堂作为徽派建筑的杰出代表,体现出徽派建筑的独特风格和高超技艺,反映了徽州地区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它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对后世建筑设计与发展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 陈兆军 . 徽派建筑和山西大院的比较研究 [J]. 明日风尚 ,2023(24):128-130.
[2] 薛遥,张超 . 虚拟现实技术驱动下的皖南古村落数字化保护——以承志堂为例 [J].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02):23-27.
[
作者简介 ] 龚瑞祺(2002-07-18),女,汉族,安徽淮南人,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美术教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