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数字化时代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路径探索
孙茂森
青海油田第一中学 736202
引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高中语文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学科,其古诗词教学部分尤为关键。古诗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文本解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度,导致部分学生对古诗词学习感到枯燥乏味。信息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古诗词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应用工具,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成为当前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信息数字化技术赋能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创新路径
在信息数字化时代,技术融合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提供了全新视角与工具,推动传统课堂向互动化、沉浸化、个性化转型。利用动态插画、名家朗诵音频、历史背景纪录片等素材,将抽象的诗词意象转化为直观的视听体验。通过动画演示《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声效,或播放《春江花月夜》的实景视频辅助理解张若虚的意境描写,帮助学生突破时空隔阂,深化对文本的感知。
虚拟现实(VR)与人工智能(AI)技术进一步拓展了教学场景的边界。VR可还原古诗词中的典型场景,技术融合带来了生动的教学变革。以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为例,借助虚拟现实,展现南唐灭亡的惨烈场景、李煜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的巨大落差,让学生直观感受其命运剧变。接着,搭配名家深情朗诵音频,能将词中的愁绪渲染得淋漓尽致。再利用动态插画,描绘出“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等画面,把抽象的诗词意象具象化。
通过这些多媒体资源的整合应用,学生仿佛穿越时空,更真切地体会到李煜内心无尽的哀愁,突破了时空限制,深化了对这首词的理解与感悟。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数字化古诗词教学创新实践
在信息数字化背景下,通过数字化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参与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借助学习分析技术,记录学生的诗词阅读偏好、答题正确率、创作能力等数据,为其推送难度适配、主题匹配的学习资源。让对山水诗感兴趣的学生可收到王维、孟浩然等诗人作品的拓展阅读链接,而意象分析薄弱的学生则能获得“月亮”“鸿雁”等典型意象的专题训练,满足差异化需求。
互动式学习场景的构建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线协作平台支持小组共学,学生可共同完成诗词主题的数字绘本、短视频创作,在分工协作中深化对诗词的理解。以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为例,小组可分工设计“痴恋书斋”“慈母情深”“祖母厚望”“夫妻情深”四个场景的插画与配乐,最终整合为多媒体作品并互评。课堂则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单向输出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游戏化学习机制通过即时反馈与成就激励,持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诗词闯关课堂小游戏设置“飞花令”“诗词接龙”“填空补缺”等关卡,排名靠前者还可获得相应奖励。虚拟角色扮演活动则让学生“穿越”为诗人,在特定情境中完成创作任务,系统根据用典、意象、情感等维度评分,增强学习的代入感与创造性。
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字化教学,不仅提升了古诗词学习的趣味性与实效性,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精神与创新思维,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三、 文化传承与跨学科导向
在信息数字化浪潮中,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需超越单一的语言训练,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使命,并通过跨学科整合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数字化技术为此提供了多维支撑:一方面,数字人文工具的应用让古诗词的“文化基因”可视化、可交互。通过诗词文本数据库(如“中华经典古籍库”)的关键词检索与语义分析,学生可快速梳理“月”“柳”“酒”等意象在不同朝代诗人笔下的情感演变,结合可视化图表直观感受文化符号的传承脉络;通过3D 建模重现古代文人的书房场景,让学生“触摸”历史,增强文化认同感。
另一方面,跨学科融合成为拓展古诗词教学深度的关键路径。语文与历史的联动可揭示诗词背后的社会图景,以三国赤壁之战的历史遗迹为切入点分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看出诗人对于英雄人物的赞美以及对于自身的感慨、结合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民生凋敝的社会现实为背景理解杜甫《登高》中的“艰难苦恨繁霜鬓”的喟叹、或通过柳永《望海潮》中的“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看到北宋汴京的商业繁荣、经济发达、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诗史互证”的独特价值;语文与艺术的结合则能激活诗词的审美维度,如引导学生联系唐代文化艺术的繁荣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借其中人们对音乐的热爱分析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的高超箜篌技艺,反映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或引导学生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设计水墨插画,在视听融合中体悟“诗中有画,画中有声”的意境;语文与技术的碰撞更催生创新表达,如利用编程工具开发“诗词生成器”,让学生通过调整韵律、意象参数创作个性化作品,或借助 AI 技术分析个人创作风格与古代诗人的相似度,在互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
这种融合不仅让古诗词教学从“文本解读”升华为“文化体验”,更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总结:信息数字化时代下,以学生主体性为导向的高中古诗词教学创新,通过个性化学习路径满足差异需求,以互动场景与协作平台激发参与热情,借游戏化机制与角色扮演增强沉浸体验。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课堂的被动接受局限,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创造中深化文化理解,既提升了学习实效,又为传统文化传承培育了具有创新活力的新一代学习者。
参考文献
[1] 陈鸿.“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项目式学习策略研究.” 中学课程辅导 . 20 (2025): 39-41.
[2] 田敏 .“陌生化视野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 .” 语文教学之友 44. 07 (2025): 32-34.
[3] 甘建鹏 .“现象学视角下古诗词教学中的时空场域构建研究——以杜甫《登高》为例 ." 中学课程辅导 . 19 (2025): 87-89.